0 引言
“節能規劃頂層設計”的提出讓節能管理成為走“綠色低碳”之路的重要一步。而企業內部也必須依靠“頂層設計”完成節能工作開展的上下一致。因此,企業的節能管理對于提升綠色生產核心競爭力、保證發展后續驅動力至關重要。
管理角度的“節能”區別于技術改進,是了解企業能耗現狀、探究國內外節能管理經驗之后提出的科學有效的節能管理對策。它意味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兼顧和可持續發展,是企業直面能源壓力、管理缺陷、技術不足并徹底解決問題與矛盾的體現。管理上的提升能夠完善節能管理制度體系、技術創新體系、文化建設體系,從源頭上控制能耗、提高執行力、推進可持續發展。
1、 研究設計
針對企業節能管理滯后的現實,期望借助一系列節能管理影響因素研究來提出相應的管理對策,為企業經營者提供借鑒。實證研究主要通過對能耗企業的管理層和基層員工的問卷調查進行。
1.1 變量選擇
(1)因變量
該變量測度企業節能管理工作的實施效果。以員工對本單位節能管理的評價分數為主,輔助考察企業本年度能耗指標完成情況,將主觀與客觀數據相結合,避免單一指標及主觀評價的缺陷。員工被要求按照公司平時節能管理工作的貫徹情況真實打分,打分范圍為(0,5)。
(2)自變量
通過對企業生產特征及其生產過程關鍵節點的編碼整合出其生產過程中34個重要節能管理節點,根據指標可比性、可量化性、易獲取性原則進而篩選出21個節能管理影響因素指標,并以簡化后的因素進行因子分析。為了避免同源方差造成變量虛假相關,在重要性評價、預期效果和實施傾向評價上由管理人員和基層員工分別進行,提高分析可靠性。節能降耗影響因素包含開工竣工項目管理、新技術引進管理、現場管理、精細化管理、專項資金管理、監督管理、全員參與、文化培育、培訓交流生產輔助管理等21個方面。
1.2 調查過程
本研究以高能耗石油石化企業為主要調查對象。對其管理層和基層員工進行節能管理影響因素重要性、預期效果性和實施傾向性的問卷調查。問卷共分為2部分,涉及55個題項(因素重要性題項21個,預期效果性和實施傾向性題項34個)。發放問卷400份,342份。剔除無效問卷2份,有效問卷340份,回收率為85.5%,有效率99.42%。
2、 結果分析
2.1 樣本分析
調查樣本顯示,調查者工作年限大多在 10 年以上(81.2%),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并對公司的節能降耗情況了解深入,更能夠針對節能降耗的現實情況給出合理有效的反饋與建議;管理者和基層員工的比例基本相等,能從員工角度和管理者角度全面反映對節能因素重要性理解的看法;在部門的選擇上主要集中于生產一線員工(86.5%),生產線人員對工業生產過程和節能管理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使得調查結果對生產過程中的節能更具有指導性意義。
2.2 描述性分析
總體情況如表1所示,對21個指標進行均值過程分析后均值均為4分以上,表明企業員工對節能管理各個影響因素重視程度高,節能無小事;單個指標上看,“領導者的重視程度最高”(4.85),其次是“精細化管理”(4.78)和“員工的節能降耗意識的提升”(4.73)。
2.3 主成份分析
(1)節能管理影響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KMO測度和Batlett’s球形檢驗結果顯示,KMO測度值為0.817,Batlett’s球形度檢驗的顯著性低于0.001,表明原有變量較為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選用方差最大法進行載荷矩陣的正交旋轉,正交旋轉后累計方差解釋率為70.075%,同時每個公共因子的方差解釋率都相對均等,表明將多維指標轉化為低維度的公共因子效果較好,該因子劃割能夠在70%以上的解釋度上表現企業節能管理工作的開展情況。
根據指標的聚類情況,將四個成分分別命名為:節能項目管理因子(F1)、節能技術因子(F2)、節能制度與文化因子(F3)、生產輔助系統因子(F4)。
節能項目管理因子(F1)包括建立節能開工和竣工的項目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管理、考核、監督、激勵機制。節能技術因子(F2)包括建立新技術引進管理、推行現場管理、精細化管理、新型技術的引進、領導者的重視程度。節能制度與文化因子(F3)包括專項資金的建設、定額管理制度、計量監測制度、效益評價制度、有專門的節能部門與員工、激勵管理機制、獎勵機制、員工培訓與交流。生產輔助系統因子(F4)包括辦公區節能降耗、生活區節能降耗、車隊用車規定對節能降耗。
(2)信度檢驗
采用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數來檢驗評價指標體系的信度。系數大于0.7就認為信度可接受,數值越大信度愈高,問卷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如表2所示,各個主因子Cronbach's Alpha均值均大于0.7,達到高信度。
2.4 節能降耗影響因素的驗證性因子分析
要驗證節能降耗管理因素劃割的合理性,需要對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進行檢驗。本研究借助AMOS 21.0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借助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建立如下模型,如圖1所示。
(1)模型擬合程度分析
模型擬合程度指標,如表3所示絕對擬合指數、簡約擬合指數、增值擬合指數均符合擬合標準,故觀測方差的協方差矩陣與估計方差的協方差矩陣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樣本數據與模型擬合程度高。該四維度管理主因子劃割得以驗證,以此提出管理對策具備可行性和有效性。
(2)殘差分析
在路徑分析結果中發現,X19和X3的殘差較大。X19對應的E8=0.028,S.E=0.010,C.R=2.931,P=0.003;X3對應的E12=0.027 S.E=043,C.R=0.627,P=0.531,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據此可以推斷:工業能耗企業中,對于“建立完善的管理、考核、監督、激勵機制”和“有專門節能部門與員工”兩項措施的員工反應不一。說明制度和管理部門的建設在員工心理定位上仍存在較大的偏差,員工很難理解制度制定的初衷和實施過程,監管部門與員工的對立性關系也使得員工在接受管理時極易產生負面抵觸心理。因此,對該兩項措施反應不一。
(3)基本路徑系數分析
F1→Y標準化后路徑系數為0.59,F2→Y標準化后路徑系數為-0.13,F3→Y標準化后路徑系數為-0.93,F4→Y標準化后路徑系數為0.66。影響程度最大的是節能項目管理因子,與員工評分呈反向變化關系,強度為0.93。該因子包含“建立節能開工和竣工的項目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管理、考核、監督、激勵機制”兩項指標。據此認為:能耗企業許多員工并不認可節能項目管理的重要性。大部分企業繁雜的開工竣工管理使得許多節能小項目難以立即上馬、基層人員無法調動節能創新積極性,冗長的開工竣工驗收過程使得員工在申報節能小項目時產生厭煩情緒。同時,節能的激勵機制往往不是采用獎勵的辦法而傾向于超額懲罰的制度,大大挫傷員工積極性,使得許多基層人員對節能管理怨聲載道。
節能技術因子為0.66的正向影響。節能技術革新、節能設備引進和節能技術人才引進對于企業而言仍然是節能工作開展的支撐關鍵。
節能制度與文化因子,為0.59的正向影響。大多數員工認為節能管理相關制度的建設在生產過程中不得不服從產量的要求,同時由于考核的單一性產值指標而使得項目管理制度形同虛設。因此,節能管理和文化因子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夠引起員工的重視。最后是生產輔助系統因子,為0.13的負向影響。該因子包括“辦公區節能降耗”“生活區節能降耗”“車隊用車規定對節能降耗”三個指標。大部分員工認為,生產輔助系統的節能效果十分微弱,與生產系統相比其節能成果也是九牛一毛。同時紛繁的日常工作節能規定會引起許多不便、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員工大都不情愿實施。
3、 結論
節能管理已經深入到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從戰略制定、技術改進、管理改善到輔助服務、全員參與都制定了相應的措施來保證節能工作的順利開展。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節能項目管理與對節能管理的影響最大,但項目管理中的開工竣工管理、激勵機制未能發揮其優勢作用,反而對節能工作開展造成負向影響;節能制度與文化在“產量至上”的觀念下,不得不服從生產任務上的高壓,難以形成硬性管理措施而使制度高掛于企業之上而實施不力;節能生產輔助系統未能受到企業上下的重視。因此迫切需要從節能項目管理、節能技術系統、節能制度與文化、生產輔助系統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解決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