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管理論文 > > 公司財權配置理論研究的理論依據分析
公司財權配置理論研究的理論依據分析
>2023-01-14 09:00:00


公司財權配置理論是協調公司內部財權沖突、維護財權主體合法權益和提高證券市場微觀層面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理論保障;深入開展財權配置理論研究是推動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國有企業改革深入開展的客觀需要。公司財權配置理論研究的發展與完善需要依托豐富的理論依據作為前提條件與理論支撐,公司財權配置理論研究的理論依據包括不對稱信息理論、新制度經濟學、公司治理理論以及股權制衡理論等。

一、不對稱信息理論

(一)發展歷程
不對稱信息理論源于信息經濟學,可以追溯到1919年托爾斯坦。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出版的《資本的性質》中關于“知識的增長構成財富的主要來源”的論述;較為完整的信息經濟學啟蒙思想在弗蘭克。奈特(F.H.Knight)于1921年出版的《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一書中得到充分體現;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數學家克勞德。申農(C.E.Shenon)創立了信息論這一新興學科。信息論在期初是純通訊理論,后來不斷與其它學科交叉融合,信息經濟學就是信息論與經濟學有機結合的產物。馬爾薩克的《信息經濟學評論》一書的出版標志著信息經濟學的正式誕生,隨后,信息經濟學分別沿宏觀與微觀兩條主線發展演進。進入20世紀70年代,隨著微觀信息經濟學對不對稱信息研究的關注,不對稱信息經濟學正式興起。不對稱信息經濟學對古典經濟理論、新古典經濟理論、凱恩斯主義及理性預期理論等傳統經濟理論的完全信息假設提出質疑和挑戰,認為信息是稀缺資源,信息是經濟變量,信息具有動態性。

(二)基本內容
公司財權配置過程是在不對稱信息環境下展開的,通過對不對稱信息理論的回顧,有助于人們以不對稱信息理論為依據來構建財權配置理論研究假設體系中的不對稱信息假設;有助于引起我們對公司的財權主體,尤其是兩個最重要的財權主體---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不對稱信息的關注。在契約簽訂之前,代理人對自身的現實能力、潛能、身體狀況等掌握更多信息,處于信息優勢方,可能會隱藏信息,委托人只有根據市場平均水平來衡量代理人,會導致優秀職業經理人因逆向選擇而退出市場,影響到公司智力資本積累和資源使用效益。契約鑒定時,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未來的不確定性,委托代理雙方僅能對可預見將來可能發生的事項做出契約安排,這就決定了雙方簽訂不完全契約成為必然,同時也造成了雙方對財權的爭奪不可避免。信息不對稱導致委托代理雙方即使簽訂的是完備契約,在執行過程中也會產生因信用缺失而使合約失效的情況,更何況是以信息不完備為初始信息環境簽訂的不完備契約。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契約簽訂后,委托人因對代理人努力程度信息的獲取成本高且難以驗證,這就使得代理人因隱藏行動產生道德風險成為可能,從而提高了代理成本和公司經營風險。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一種單向不對稱,委托人始終處于信息劣勢方,將不對稱信息引入財權配置理論研究,通過治理不對稱信息達到優化財權配置和提升公司業績的目的成為財權配置理論研究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

二、新制度經濟學理論

(一)發展歷程
新制度經濟學是把制度作為經濟學研究對象,以科斯、諾思、阿門。阿爾欽、哈羅德。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張五常為主要代表人物的新制度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這一主流經濟學進行修正與發展的基礎上,運用其理論范式與研究方法從微觀視角對制度的構成、運行及功能進行研究??扑故紫葘⒔灰壮杀竞彤a權引入經濟分析;在此基礎上,威廉姆森從契約角度研究經濟組織,從而建立起交易成本經濟學;德姆塞茨和阿爾欽圍繞產權安排和效率研究創立與發展了產權經濟學;諾斯和戴維斯則通過研究經濟增長的制度原因與制度變遷規律創建了制度變遷理論。

(二)基本內容
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包括產權理論、不完備契約理論、委托代理理論。

(1)產權理論。產權理論研究如何通過界定、變更及合理安排產權結構來降低交易費用和提高資源配置及經濟運行效率。西方產權理論的核心內容包括產權內涵、產權功能與屬性、產權保護、產權與經濟績效等。關于產權概念,學術界爭議較大。思拉恩。埃格特森認為產權是個人使用資源的權利。巴澤爾認為個人對資產的產權是由消費資產、取得收入和讓渡資產權利或權力構成。德姆塞茨在《關于產權的理論》一文中強調:產權是產權所有者以特定方式行使的權利以及受益方向受損方提供補償來修正其所采取的行動。

阿蘭.魯福特。華特斯將產權定義為人們以合適的方式控制和處理財產的權利。菲呂博騰和配杰威齊在《產權與經濟理論:近期文獻的一個綜述》中指出:產權不是指人與物的關系,而是因物的存在及其使用所引發的人與人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費希爾也認為產權不是有形的東西或事物,它是抽象的社會關系。阿爾欽強調:產權被各種成規與社會習慣等所規范與支持,正式的法律條例需要由國家強制力來維護。埃格特森認為產權保護機制包括用習俗和習慣法建立排他性、用價值體系和意識形態降低排他性成本以及強制實施的規則。產權包括激勵約束、外部性內在化、資源配置三大功能。產權是產權主體直接努力加以保護、他人企圖奪取或分享這項權利以及政府保護的程度的函數。交易費用這一概念被稱為西方產權理論的核心,產權的分散和交易導致交易費用的存在,交易費用的存在使得產權的界定異常重要。交易費用包括事前發生的為達成一項合約而支付的成本和事后發生的監督、貫徹該項合約而支付的費用(Matthews,1986)。交易費用源于產權交易,反過來,產權制度的不同安排將直接決定著交易費用的大小。西方產權理論從優化產權結構安排的角度探討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引導我們將產權經濟學思想引入財權配置研究,從價值和權力兩個視角綜合考察財權配置問題,深化對財權及財權配置內涵的理解和認識。產權理論(包括整個新制度經濟學理論框架體系)對新古典經濟學有關經濟行為人假設的修正和拓展,如以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取代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經濟行為理性有界、個人偏好的內生假定等,有助于我們準確把握財權配置中財權主體的行為特征以及通過構建財權運行保障體系強化對財權主體的激勵與約束。產權理論中有關產權內涵、產權界定、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等內容對于界定財權主體的范疇、確立財權配置的交易成本與代理成本最低原則和樹立財權配置的效率觀等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

(2)不完備契約理論。不完備契約的思想起源于科斯1937年發表的《企業的性質》一文。沿著科斯的思路,演化出不完備契約理論(Incomplete Contracting Theory)的兩個分支:一是以威廉姆森為主要代表的交易費用學派;二是以哈特為代表的新產權學派,交易費用學派的主要理論觀點包括,第一,主張將交易而不是人作為最基本的分析單位,契約又是分析交易的最基本的方法,其核心概念是“契約人”.第二,認為組成企業的契約可能是完全契約,也可能是不完全契約,主張在契約不完全條件下,通過比較各種治理結構來選擇一種最能節約事前與事后交易費用的制度。第三,認為締約后機會主義源于可擠占租金(一種資產的價值與其次優用途價值之間的差額),可擠占租金則源于資產的專用性。威廉姆森提出:防范機會主義的方式之一是將互相依賴的資源作為一個打包的共同所有權,即所有權一體化(Ownership integration);在所有權尚未一體化的條件下,可信承諾是防范機會主義的良方。新產權學派的主要觀點包括:第一,財產控制權分為特定財產控制權與剩余財產控制權。在完全合同中,特定控制權即為全部權利;在不完全合同中,未明確規定的權利為剩余控制權。剩余控制權依賴于所有權,剩余控制權是事后機會主義行為的制約因素??v向一體化有利于信息傳遞與決策,但降低了管理者的積極性。在一個不完全合同的環境中,能夠明確寫下來并執行的契約內容的空間越小,剩余控制權的地位越重要。第二,認為擁有物質資本的所有權并不是權力的唯一來源,進一步說,公司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資產集合,控制關鍵資源是權力的來源。第三,認為剩余索取權是一種激勵工具,對剩余的普遍分享將導致監督者增加偷懶帶來的損失超過分享剩余的雇員減少偷懶所帶來的收益。第四,當契約不完全時,將剩余控制權配置給相對重要的投資決策人是有效率的。契約論的效率觀認為:基于公開和沒有強制與欺騙達成一致協議的交易是有效的,這種有效的狀態可稱之為“維克塞爾效率”,“一致性”是效率的最終尺度。布坎南定理說明了交易者自由交易和交易者權利明晰能夠實現資源的最有價值配置,而不需其它修正條件。布坎南剖析了阻礙資源有效配置的三大障礙,即信息交流受制、無票乘車者約束和謀略性行為等與契約論觀點的內在一致性。梳理不完備契約理論的理論觀點可知,不完備契約理論以合同的不完全為研究起點,以控制權的最佳配置為目的,是我們分析財權配置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

財權來源于財務契約,即使財權配置與運行中存在利益沖突,也可以通過事先簽訂盡可能完備的財務契約加以協調與緩解,也就是說,完善財務契約制度是化解財權沖突的一項重要的制度保障。財務契約不完備的存在使得在財權配置研究中將財權配置劃分為初始配置和授權配置以及設計財權配置動態調整機制等具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契約論的效率觀可運用于財權配置效率標準的確定,包括財權主體的合理界定、財權的“一致性”配置、以運行成本最低作為財權配置這項制度安排的評價指標。布坎南關于謀略性行為的論述有利于我們深化對組織效率的理解。共同體成員處于討價還價環境中,通過不斷采取謀略性行為維護自身利益,這會降低效率;但謀略性行為對于培育共同體內部競爭環境、激發組織活力是有益的,這又有利于提高組織效率。

(3)委托代理理論。委托代理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理論中的一個理論分支,該理論重點探討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委托人如何設計最優契約來激勵代理人,從而有效化解委托代理雙方因效用函數差異產生的利益沖突。關于委托代理問題產生的根源,阿曼。阿爾奇安和哈羅德。德姆塞茨在《生產、信息成本和經濟組織》一文中提到:專業化的團隊生產使得委托代理關系的存在成為必然,委托代理雙方簽訂的契約具有不完全性。信息不對稱是代理人行為偏差的直接誘因,包括閑暇和較高收入在內的自身效用最大化是代理人背德行為產生的內在動因,機會主義應運而生。委托人為避免代理人損害自己行為的出現,必然會采取措施對代理人加以約束,由此引發“代理費用”.代理費用包括委托人的監督費用、代理人的保證費用和剩余損失(Residual Loss,委托人監督不了、代理人又不能自律情況下委托人蒙受的損失)。以上原因共同導致了委托代理問題的出現,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是委托代理問題的兩種典型的表現形式。委托代理理論認為:委托代理問題的解決機制包括內部治理和外部約束兩種。外部約束主要指市場約束,由公司控制權市場、勞動力市場和產品市場組成;內部治理機制主要包括激勵和約束。約束機制通過完善契約結構和設立一套規則來實現;激勵機制的核心是設計對經營管理者的報酬,目的是利用報酬產生的經濟利益驅動,推動經營管理者的決策行為更加符合公司整體利益和股東利益。委托代理理論為財權配置研究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分析思路。公司制企業存在著股東和董事會以及董事會和經理層這兩類最重要的委托代理關系,財權配置通過影響代理人行為進而影響生產函數和企業產出。財權配置一方面要對代理人產生激勵,實現激勵相容;另一方面要對代理的過程實行監督,使得代理人的行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數。財權配置既是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權利分配的一種制度安排,又是一種激勵和約束代理人、協調公司內部委托代理之間利益關系的一項機制設計。

三、公司治理理論

(一)基本內涵
公司治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基礎,源于現代企業制度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在兩權分離條件下,契約的不完備導致代理風險與機會主義的存在,從而產生了對公司治理的現實需要。狹義上的公司治理是公司所有者為緩解與經營者的利益沖突(即委托-代理問題)而設計的一系列制度或機制,其目的是防止經營者行為偏離所有者的要求,提高治理效益,確保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目標的實現。廣義上的公司治理不再局限于所有者對經營者的制衡,而涵蓋了更為廣泛的公司利益相關者所組成的利益公共體內部各成員間的利益協調,包括公司所有者、經營者、債權人、供應商、客戶、雇員、政府等與公司有利害關系的個體或組織,強調的是公司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問題。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是公司治理的兩個基本組成部分,共同決定著治理效率的高低。公司治理結構的實質是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既分權又制衡的組織機構安排來規范委托代理各方的責、權、利,防止經營者背離所有者利益,確保公司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有效的公司治理除了需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外,公司治理機制優化也是保證公司決策科學和價值提升的必要保障。公司治理機制主要有激勵機制、監督與制衡機制、外部接管機制、代理權競爭機制等。

(二)基本功能
公司治理的功能包括:一是公司權力配置,公司控制權就是通過公司治理結構搭配為依托進行配置的;二是公司權力制衡,公司權力配置是公司權力制衡的前提和保障;三是實現財務行為優化與決策科學,提升公司價值。財權配置理論研究中的財權制衡組織結構搭配與運行機制設計可以參考公司治理理論的研究成果,以確保實現公司財權合理配置、財權相互制衡、財務決策優化與公司價值提升的目標。

四、股權制衡理論

(一)發展歷程
股權制衡理論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股權制衡是指幾個大股東共同分享公司控制權,并通過相互牽制與監督機制來實現公司決策優化的股權安排模式。股權制衡理論研究的重點分兩個方面展開,一是股權制衡形成機制;另一個是股權制衡影響因素。對不同成本或效應的權衡形成股權制衡安排,主要包括:一是對代理成本與監督成本的權衡,其代表模型是P-R模型(Pagano & Rell,1998)。二是對協調效應與合謀形成效應的權衡,其代表模型是B-W模型(Bennedsen & Wolfenzon,2000)。三是對權益效應與折中效應的權衡,其代表模型是G-N模型(Gomes & Novaes,2005)。股權制衡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一是行業特征。行業差異產生的投資機會并由此帶來的私人收益較難被外部股東識別與評價時,分權控制更有利。二是法制狀況。股權制衡是對法制供應不足的一種替代,分權一般出現在法律對小股東保護不力的環境里。三是大股東性質。Gomes & Novaes(2005)認為股權制衡的企業股東大多有相同的背景。Bloch & Ulrich Hege(2001)認為在大股東之間競爭力差距很小的情況下,分權控制是最優選擇;如果持股最大的股東擁有良好的監督能力以及較低的監督成本,單個大股東持股是最優選擇;否則,多個大股東分享控制權則更有利。

(二)基本內容
股權制衡理論是將股權結構視為內生變量來考察股權制衡,即公司股東通過權衡相關的成本和效應來調整優化股權結構,從而實現股權制衡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該理論有助于啟迪對我國國有上市公司股權結構是內生性還是外生性的思考。理論界對股權結構的成因的討論有內因說和外因說的劃分,內因說即股權結構內生性,認為股權結構安排是股東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外因說則把股權結構視為外生變量,認為股權結構是公司外部歷史、文化、政治、法律等諸多因素影響的結果。就我國國有上市公司而言,外因說更具現實說服力,這是由我國國有上市公司的國有性質決定的,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狀況在國有上市公司不會發生根本變化。該理論也有助于在安排國有上市公司權力制衡機制時采用相關成本或者相關效應權衡方法。

參考文獻:

[1]科斯:《財產權力與制度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冰]思拉恩。埃格特森:《經濟行為與制度》,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3]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盧現祥、朱巧玲:《新制度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盛洪:《現代制度經濟學》(上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6]王奇波、宋常:《國外關于最優股權結構與股權制衡的文獻綜述》,《會計研究》2006年第1期。
[7]Grossman,S.,and Hart,O.,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rration.Political Economy,vol.94,pp 691-710.
[8]Aemen Alchian and Harold Demsetz,“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The Amerian Econimic Review,62,1972.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