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郵政企業不斷地擴大經營規模,用戶欠費也逐年遞增,其中報刊欠費增長在郵務類大局尤為突出。以某地市局為例,2012年報刊統版欠費達2204萬元,比2011年的1575萬元同比增長39.94%。而這還僅僅是錄入報刊統版系統的合規記欠用戶欠費,此外還有183.41萬的欠費屬于違規記欠的事實欠費,因無法錄入統版系統,而不得不掛在營業欠費科目上,虛增了大筆的營業欠費。
一、報刊欠費相關規定簡介
根據報刊欠費的相關管理規定,符合記欠范圍的只有黨報黨刊,符合記欠條件的業務對象是財政撥款單位(包括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學校、圖書館等集團訂戶)。個人訂戶、非財政撥款事業單位不允許欠費收訂;企業單位原則上不允許欠費收訂(省級、市級大客戶及其分支機構因特殊原因除外)。仍以該地市局為例,2012年的違規記欠客戶中,有相當大部分是中小客戶,這部分欠費占報刊總欠費的7.68%。
按規定,財政撥款單位的收訂款,原則上回款期應控制在大收訂結束后的六個月內(即收訂發生年次年的上半年),省級、市級大客戶及其分支機構的收訂款則必須控制在大收訂結束后的在三個月內。違規記欠發生的欠費掛在營業欠費上,造成巨額的營收款項滯留在營業的假象,而按照營收資金管理辦法,營業收取的營業款必須“日清日繳”,巨額的營業欠款長期掛賬,又對營收資金管理產生負面影響。
二、報刊欠費形成原因分析
正常記欠形成欠費:主要是財政撥款單位及省市級大客戶的黨報黨刊正常收訂欠費。
違規記欠形成欠費:主要是企業為完成流轉額等考核指標,不惜違規記欠收訂造成的。究其根源,與郵政企業考核機制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企業過分追求規模,或在規模與效益的雙重指標上無法取得平衡。
上級部門對下級單位下達的任務目標主要有流轉額、全額收入及收支差幾項指標,其中前兩項時考核規模,最后一項才考核效益。不僅如此,專業獎考核方案也側重獎勵規模指標的完成。
以某省郵政局2013年9月發布的《關于做好2014年度報刊大收訂工作的通知》為例,考核指標分為經營指標(流轉額)與質量指標(欠費率及退訂)兩大類。重在獎勵經營指標的完成,對于資金回籠率達不到規定的地市局,僅取消10%的獎勵金。這就促使業務部門不惜以虛增報刊欠費為代價,在大收訂期間虛列收訂額,以套取巨額專業獎,次年為求資金回籠率考核達標,再進行大筆的退訂,代價僅僅是10%的獎勵。
流轉額任務分為零售流轉額與訂閱流轉額,業務部門為完成某一階段的流轉額任務,經常將零售流轉額轉為收訂流轉額,或將收訂流轉額轉為零售流轉額,這樣零售、訂閱隨意互轉,操作一有不當,管理上就容易脫節,造成零售業務與訂閱業務重復列收,同時虛增欠費。
報刊欠費管理不規范,核銷不及時。明明收入戶上有多筆款項,業務部門未及明確認、核銷,造成財務賬上欠費虛增,只得列作其他應付款等未知款項。
業務部門錯誤核銷欠費,原本在業務系統記欠的合規欠費一旦被核銷,就無法再重新轉回,后面只得轉列到營業欠款,造成違規欠費虛增。
三、對報刊欠費的規范與管理
針對目前日益嚴重的報刊欠費問題,郵政企業也開始予以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了加強對報刊欠費進行規范管理的措施,比如規定欠費標準及退訂率標準等。以某省為例,對2014年的大收訂欠費總量要求控制在大收訂流轉額(剔除優惠后)13%的范圍內;2014年底前大收訂和當年補續訂退訂率要求低于2%。在資金運營方面更為嚴厲的措施是,將欠費考核與資金額度直接掛鉤,超期欠費直接扣減該局資金額度。某些欠費大局只能靠向上級機構借款來維持日常開支,額外的借款利息加重了成本負擔,收支差進一步減少,效益考核指標完成欠佳,員工薪酬縮水,積極性受到挫傷,陷入惡性循環。
筆者以為,以上措施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要從根源上遏止違規記欠的情況,必須從考核機制入手,改變重規模、輕效益的獎勵機制,不要一味追求所謂規模效益,一味盲目擴張帶來的必然是資金鏈的斷裂,生產經營無以為繼。
要從上到下建立起以獎勵效益為主的考核機制,糾正企業重規模輕效益的思想;把欠費的管理和控制作為一項重點指標考核,加大資金回籠率指標在績效考核中的比分占比;明確營銷人員的追款責任,建立完善的欠費追款負責制;加強業財溝通,簡化業務部門回款確認流程,盡快盡量查清每筆未知款項;建立欠費核銷操作規范,避免錯誤核銷情況發生;規范報刊收入列賬,在業務層面禁止零售與訂閱隨意互轉;建立健全客戶信用體系及信用評估制度,對不同等級的客戶給予不同的記欠額度,將違規記欠納入規范管理;為激勵客戶早日回款,可根據回款時間的不同給予一定的優惠。
只有改變現行考核機制,打破違規記欠的低風險、高回報狀態,才能從根源上杜絕違規記欠的情況發生,從而使資金周轉回歸良性循環,企業才能甩掉包袱,進入健康經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