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作家阿爾溫·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書中指出,人類社會的第一次浪潮---農業經濟,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才形成,第二次浪潮---工業階段,只需數百年時間完成,第三次浪潮---信息社會,則只需要短短的數十年即可建立。而今,信息化生產、信息化管理已成為企業新的經營管理方式,信息技術的發展,既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獲利機會,也帶來了相應的挑戰,在信息經濟下如何改變原有的管理方式,實現企業管理的創新,利用信息技術實現降本增息的目的,是每個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信息經濟的含義及特點
1.信息經濟的含義
信息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產生,美國通過高新技術的發展,實現了由傳統工業經濟向先進的信息經濟轉型的過程。上世紀90年代以來(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美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就業率逐年降低,出現了許多新興的職位,其成就歸功于程序化、科學化、數字化的信息經濟的發展。
信息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有著明顯的區別。農業經濟通過農作物的種植與生產獲得利潤,是典型的實物型經濟。而工業經濟通過機械化的生產,大規模地經營增加營利,是強調原材料、能源、技術的資本經濟。二者都是強調物質、手工的重要性,屬于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經濟,然而,信息經濟利用數字化的生產方式,是先進的信息經濟,屬于信息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經濟,通過網絡的連接,不需要實體的物資也能實現生產經營的提高。
2.信息經濟的特點信息經濟是知識密集型、信息密集型經濟,強調通過高新技術和知識的運用,聯合其他生產力要素,實現經濟的發展。因此,信息經濟追求功能的完善,消費者、企業、事業單位等消費的不是實際的物質,而是對于滿足其需要的特定的功能,實物經濟成為發展信息經濟的平臺和載體。
(1)信息經濟具有直接性
工業經濟獲利往往是通過產業鏈的發展,經過不同的生產流程制造產品,并將產品向市場推廣,最后通過營銷獲得利潤。而提高其經營效率則是通過對產業鏈的延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來實現的,這是一種迂回式的經濟方式。
信息經濟與工業經濟不同的本質區別在于,其發展具有直接性。如當今社會大多數人都選擇進行網購,直接通過網絡消費,由原本的生產導向型消費轉變為需求導向型消費,生產值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生產產品,保證了產品的銷售額,降低了生產成本。此外,工業社會的紙幣逐漸被信息經濟下的電子貨幣取代,通過網上銀行進行交易,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促進了銀行業的改革。信息經濟通過網絡將生產、經營、消費集合,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將企業的產業鏈大大縮短,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效率。
(2)知識成為發展的資本
信息經濟下,市場競爭的本質在于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競爭實質上是知識的競爭。在工業經濟中,只需要專業人員設計、制造出機械,普通工作人員懂得操作、運行即可,對于知識的要求不高。而在信息經濟中,若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利,增強自身的競爭實力,其首要因素就是知識。
企業的發展不僅需要精通企業管理、企業運行、生產流程的人才,還要求其對金融、商貿、法律等知識的了解,全方位地將企業在市場經濟中進行定位,為企業的發展制定更為合適的策劃方案。工業經濟的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被信息經濟的知識密集型生產方式取代,誰擁有全面的高素質人才,誰就在市場競爭中能立于不敗之地。
(3)信息經濟發展節奏快
信息經濟強調非物質經濟的發展,通過信息在網絡之間的流通實現增值,其流通速度快,導致信息經濟下產品的更新快、技術發展快、經濟運行節奏快。如廣受人們歡迎的蘋果手機,其更新換代的時間短,新的系統及功能很快就取代了原系統,并開發更適合人們需要的功能,因此在全球都擁有廣大的市場。信息經濟發展節奏快還表現在信息流能在瞬間實現全球的傳遞,將遠距離交易變為及時的實時交易,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增加交易數量。而信息經濟的快速發展也需要信息的準確流通,一個數據的錯誤則有可能導致交易的失敗。對信息準確性要求高促進了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通過數字化系統的運行,能有效地防止信息的失真和失誤,保證了信息經濟的穩定性。
(4)信息經濟發展國際化
在工業經濟中,往往只有跨國公司、大型公司才能實現全球化的發展,擁有全球的市場。然而,在信息經濟中,不論是大公司、小公司,甚至是個體企業、私營企業,都可以實現國際化的發展。通過互聯網的平臺,將自己的產品、技術向全世界推廣,所有的產品都具有國際性的特征,而不僅僅是屬于其生產地域。
信息經濟的發展推動的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跨國公司的優勢已不再明顯,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也逐漸轉化為信息的控制,企業地域性特征逐漸消失,企業競爭由地域優勢轉化為信息優勢的競爭。所有企業都是直接面對消費者和客戶,如何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生產出讓客戶滿意的產品,成為了當今企業競爭的關鍵。
二、企業管理的新特點
1.企業管理模式的轉變
在工業經濟下,企業管理模式呈“金字塔”型,在“金字塔”的頂端是管理者,管理者通過對企業的整體經營運行的操控,將命令下達至下一層,層層傳遞,最終到一線工作人員。這樣的“金字塔”管理模式保證了最高層的領導性和最終決策權,最高層一般與一線工作人員沒有直接的溝通與交流,通過垂直的管理方式實現對企業的管理。
而在信息經濟中,企業“金字塔”型的管理結構逐漸被新的管理模式取代,工業經濟中按照企業發展目標進行生產的管理方式已不再適用,信息經濟中強調按需生產,這就使得原本的“金字塔”管理結構的弊端暴露??蛻舻男枰侵苯酉蛞痪€工作人員傳達,而管理者與一線工作人員并沒有直接的聯系,這就使得產品的生產不能真正滿足客戶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柔性生產線”誕生了,如汽車企業,原本只用一條生產線生產一種型號的汽車,但不同客戶有不同的需求,在原有生產線的基礎上,衍生出不同的生產線,其主體相同,但細節之處體現了客戶的獨特需要。這既滿足了客戶的需求,也對原本的生產線進行了創新,實現了品牌的推廣。而新的生產線都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控制,利用矩陣式的管理模式,對原有生產線進行調整,利用自動控制系統,如企業資源計劃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制造多種形式的產品。
2.管理手段更新
企業由原來的通過手工評價轉變為利用網絡進行現代化的管理。曾有一項研究表明,企業中50%以上的人力資源集中在對企業事務的管理,而企業事務管理的大部分是內部事務,如企業的成本計算、財會報表等,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管理,可以將內部事務通過企業內部的網絡進行整合,只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網絡的管理,即可及時地對企業內部事務進行實時的監控。
管理手段更新不僅僅表現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管理,更表現在企業制定了系統的管理機制。不同的部門擁有一套管理機制,對部門的綜合運作流程進行管理,如生產部門,則原材料采購、產品設計、產品制造、產品包裝等方面進行管理,制定管理策劃,根據產品最終生產成果對管理過程進行評估與評價,及時地發現在管理過程中遺漏的細節和失誤,吸取經驗,并制定后期的管理和維護制度。通過不同的管理機制能夠很好地反應不同部門的經營狀況,最終將信息匯總至統一的管理系統,管理者不需要再深入一線實地了解工作人員的工作進程,通過數字化的信息即可對企業的生產運營全方位地了解,信息數據的準確性同時也確保了管理者能根據所得到的信息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形成上下透明的管理網絡,切實保證企業的經營和發展。
3.管理重點轉移
在工業經濟中,企業管理的重點在對資本的管理,在工業化大生產中,企業為了增加產量,擴大規模,集中力量對資本進行管理,包括生產資本、原料資本、信譽資本等。然而,在信息經濟下,增加產量并不是一件難事,如對軟件的開發,可以通過互聯網可以迅速地復制、傳播;而規模生產也不是競爭的重點,信息經濟更強調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產品,規模生產已不具有優越性,企業管理的重點逐漸向對知識的管理傾斜。
信息經濟是知識的經濟,美國許多大型公司都設立了“知識主管”、“信息主管”、“智力資本主管”等新的職位,其稱呼雖然有所差異,但他們的共同作用都是通過自己的全面化知識,對企業的知識、信息進行管理,并對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根據企業的特征研發最新技術,將其應用于企業的管理中,正確地制定企業的營銷戰略,對企業的發展進行預測和規劃。
由此可見,企業管理越來越注重對知識的管理,由工業經濟的實體資本管理轉變為非實體資本管理,企業只有不斷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引入高新技術人才,才能成為信息經濟中的贏家。
參考文獻:
[1]崔彥婷。新經濟體制下企業管理發展趨勢淺析[J].河北企業,2011(5)
[2]李冰。淺議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內部控制的完善[J].現代商業,2013(29)
[3]馬曉剛。企業管理中的信息管理[J].科技與經濟創新運用,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