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對于現代城市來說,既是保證城市生產與人民生活正常運轉的動脈,又是展示城市精神文明、反映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市民道德思想風貌的窗口[1].目前,關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決工程技術、管理和規劃問題等方面[2-4],對于公共交通系統整體形象的研究還很缺乏。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外在形象,是其內在發展與問題突顯的直接反映,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深入的研究。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形象建設對于推動城市主體與公共交通系統的融合和認同(識別),以及提升城市整體形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及其形象概述
1.1 城市公共交通系統
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是一個集經濟、管理、規劃、技術、信息、環境、文化和社會公益為一體的龐大且復雜的綜合性系統[5],主要分為三大類,其組成見圖 1.第一類是以城市的發展情況和規模確定合理的發展目標及政策的交通規劃系統;第二類是通過交通規劃和設施人員的運營,為公眾提供平等、共享和多樣化的出行方式,使公共交通達到高效、便捷和舒適的交通管理系統;第三類是由各種交通運輸工具及其附屬設施所組成的公共交通物質系統。
1.2 公共交通形象及設計原則
城市公共交通形象是指人們對公共交通在建設、使用和參與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具體的感官認知、總體的印象和綜合性評價,也是將組成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各種要素在城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的形象整合。公共交通系統與其所在城市的總體規劃和發展目標必須保持一致。公共交通形象則依托于城市的地域性特征,與城市的整體形象既緊密相聯也相互影響。通過公共交通形象建設,不僅可以突顯城市個性,推動城市交通文化和公共交通事業的發展,還可以增強人與城市之間的情感聯系,加深人們對城市公共交通的認同感和識別度。
借鑒城市形象的設計研究方法[6-7],并結合公共交通自身的特點,城市公共交通形象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如下。
1)地域文化性原則。地域文化[8-10]是一個城市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物質、制度和精神的沉淀,是一個城市最具特色的體現,也是最本質的形象。地域文化特征體現了一個城市的個性,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內涵。公共交通形象的塑造應首先考慮將城市地域文化中的特征要素提煉出來加以利用,使公共交通具有鮮明的城市特色,促進交通文化與城市文化的和諧。
2)可持續發展原則。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社會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城市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滿足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效的城市交通形式,如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理念(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TOD)等[11-12].可持續發展不僅成為指導城市公共交通建設的一種理論體系,更成為展現生態與健康形象的一面旗幟,必須堅持這一原則才能真正提升公共交通的整體形象。
3)人性化原則。公共交通系統圍繞“人-車-環境”進行設計,核心是服務于人。人性化的設計理念[13-15]是根據人的行為方式、生理特征、心理需求和思維模式等,為人提供便捷、安全、高效和舒適的交通服務。人性化的設計原則展現了公共交通形象中的人文關懷,也體現了對人性的尊重。
2 城市公共交通形象識別系統的構建
城市公共交通的形象設計既要體現出城市的個性特征和精神風貌,又要綜合反映公共交通系統的建設、服務和發展水平。鑒于此,參考企業形象識別的概念和研究方法[16],結合公共交通形象設計原則,提出城市公共交通形象識別系統(Urban Public Trans-port Identity System, UPTIS)。根據公共交通系統自身的組成框架進行形象設計要素分析:規劃系統是從整體發展的角度制定目標和擬定政策,其形象設計要素是以理念為導向;管理系統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其形象設計要素是以服務為中心;物質設施系統的外在表現形態是最直觀的識別符號,其形象設計要素是以視覺為傳達。因此,將城市公共交通形象識別系統分為理念識別(Mind Identity, MI)、服務識別(ServiceIdentity, SI)和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 VI)3 個部分,具體見圖 2.這 3 個部分既是相互影響,又是一個協調并整合的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