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公共危機事件的群體恐慌問題研析
【第一章】群體恐慌現象治理探究緒論
【第二章】群體恐慌概念、原理及案例探討
【3.1】群體恐慌形成的原因
【3.2】群體恐慌問題的影響
【第四章】預防和減少群體恐慌的若干思考
【結語/參考文獻】我國群體恐慌事件防范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二、群體恐慌問題的影響
風險社會讓人喜憂參半。風險意味著給事物發展帶來的負面作用和消極影響,或者是各種各樣的損失及災害。但樂觀主義者認為,人類不是消極的規避風險。
風險帶來危機的同時也促使人類積極的認識自然、化解風險、促進社會進步。從唯物辨證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包含著相互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某些情況下,群體恐慌能夠促進人們對公共危機管理的反思,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因此,筆者認為群體恐慌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一)正面影響
1、有助于推進群體恐慌問題研究
當前,學術界對群體恐慌的研究主要涉及社會心理學、倫理學、工程學、物理學、傳播學、新聞學等幾個學科,從發表的論文來看,主要有《群體性突發事件中公眾心理危機成因及化解機制研究》、《突發性“群體恐慌”事件的社會問題探討》、《“群體恐慌”的倫理研究》、《基于時間約束的突發危機事件恐慌心理研究》、《突發危機事件中基于資源約束的群體恐慌心理和行為特征研究》、《群體性恐慌事件的發生邏輯及政府應對-基于“鹽慌”事件的個案考察》、《論群體恐慌事件的新聞處理--以烏魯木齊針刺事件為例》等。這些研究成果的不斷出現說明現有研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但是,群體恐慌問題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它是一個涉及眾多影響因素的復雜問題。對于群體恐慌問題的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恐慌心理分析或計算機模擬行為分析,還要關注社會環境變化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常常暴露于不同的群體恐慌事件中。因此,不同類型、不同地點的群體恐慌事件能夠為群體恐慌問題研究提供更多的可參考樣本,有利于研究者進一步運用比較法、實驗法、案例法等多種方法做定性定量研究。
2、有助于促進對公共危機管理的反思
全國各地的地鐵恐慌事件尤其是北京地鐵恐慌事件的接連發生無不在提醒民眾和政府反思現有安保體系是否完善?是不是需要把安全管理工作做的更加細致?是不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關注在公共危機中需要心理救助的人群?群體恐慌事件的發生能夠引起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的重視,促使社會集體反思、研究并優化社會安全管理的相關政策、措施和手段,提高應對社會風險的能力。當前我國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管理能力和效果顯著提升,但是也應該看到,當前我國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譬如信息公開制度還不完善、危機管理組織結構還不科學、公共危機教育制度存在缺陷、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不健全等。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公共部門重現場維穩輕心理救助,重技術手段輕人文關懷,忽視了公共危機中對民眾心理問題的關注。然而,民眾在公共危機中心理與行為反應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整個事件演變和走向,忽視這個關鍵性變量,只求物質條件的保障,這使得事件往往呈現風平浪靜的表象,而人心未寧的局面難以根除,無異于揚湯止沸,難以釜底抽薪。因此,只有科技手段和人文關懷相結合,在優化人文環境的基礎上運用科技手段,群體恐慌問題才能得到有效緩解。
3、有助于提高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
風險意味著危機的同時,也促使人類積極的認識自然、努力的化解風險,從而促進社會進步。一定意義上說,群體恐慌有助于提高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當然這還要從恐慌本身的特性說起??只判睦硎且环N極度緊張和懼怕的情緒反應。
它是個體或群體在緊急情況下,由于缺乏應對風險的能力或急于擺脫危險時所表現出的一種心理現象。而恐慌行為是人群在緊急情況下,為了規避風險,確保自身安全所采取的一種無意識的共同行為。在面對威脅或風險情境時,心理和行為的警覺能夠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個體自我保護和逃避危險的能力,防止群體恐慌的蔓延和擴散。這樣,如果再次發生同類社會安全事件,個體便會相對理智地進行自我保護、自我調適。
訪談 6:結構式訪談
訪談對象:G 某,男,43,小學,務農
訪談員:黃磊
訪談時間:2014 年 8 月 4 日
訪談方式:電話訪談
問:能跟我描述一下當時的狀況嗎?
G 某:可以。當時廣場上比較亂,好多人都在跑,大家都特別害怕,我跑到了火車站旁邊的一家商店里躲著,具體情況沒看到,出來后看到廣場上來了好多警察,地上有不少血跡。
問:請問是否有公務人員找過您?是否跟您聊過天,做心理輔導?
G 某: 沒有,我們也不需要。以前打工,工地上、大街上打斗的很多。見得多了,就不太害怕。況且,這么大的人了,我一個老農民,根本用不著輔導。
個案 G 的回答說明他的處變不驚與類似場景的重復出現有關,正是重復出現的這種場景增強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練就了他淡定從容的心態。由此,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恐慌程度與同類公共危機事件發生的概率存在相關性。見下圖 2.
圖中 P 代表恐慌程度,F 代表同類公共安全事件發生的頻次。一般情況下,恐慌是由于人們對于事件的發生缺乏心理預期。當 F=0 時,P>0,即即使群體恐慌事件不發生,個體在社會生活中也會出現短暫恐慌。當≤F≤1 時,P>0 恐慌程度隨著同類公共安全事件的發生頻次增加而增加。當 H (二)負面影響 1、破壞社會治安秩序 群體恐慌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其中影響最直接最明顯的就是破壞社會治安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社會治安秩序是依賴社會公共資源投入和公眾的自覺遵守為前提的。因此,群體恐慌對社會治安秩序的破壞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群體恐慌增加社會風險的控制成本?,F代社會風險控制是建立在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能力之上的。為有效應對群體恐慌,社會安全管理機構會在安全保障方案中增加預算,加大財政投入。而群體恐慌不僅會對公共基礎設施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壞,還會影響到公眾正常的工作秩序。二是群體恐慌的示范效應容易引發正常社會秩序混亂。當社會安全問題發生時,群體會呈現夸張、沖動、多變的形態,群體成員易受風險因素刺激而走極端,變得偏執、專橫和奮不顧身。當不理性成為了多數成員的選擇,從眾和不負責任心態也會促使原本較為理性的少數公眾隨波逐流。如果群體恐慌在更大的范圍內發生,則可能瞬間動搖甚至瓦解區域社會管理保障的安全體系。這時,即使安全保衛機關采取緊急措施對恐慌人群進行疏導,短時間內也難以撫平和消解民眾心理的恐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應急措施不當,恐慌情緒也會繼續擴大,甚至引發局勢的進一步失控。 2、降低社會信任程度 社會信任是促進社會整合,增進社會團結的重要紐帶。而群體恐慌則會降低社會信任程度。在社會轉型期,人們生活的經濟社會環境迅速變化,各種制度安排和利益調整充滿著不確定性。人們心理充溢著諸多的不安、躁動和恐慌情緒。 如果社會個體對這個社會的安全保障越是信任,越是放心,那么他對于危機的判斷就會越理智,所做出的相關情緒反應自然就不會那么強烈。相反,如果社會個體對政府不信任,公眾一旦陷入恐慌,就容易相信傳言,有選擇地去接納信息。 人們相信或不相信某一條信息,常常不在于該信息的真實或虛假,更多的取決于該信息是否迎合了自己主觀上的某種喜好,符合個人感情需要便是決定取舍的標準。如果民眾對政府不信任,還會增進政府對群體恐慌治理的難度。 訪談 5:非結構式訪談 訪談對象:E 某,男,27,本科,公司職員 訪談員:黃磊 訪談時間:2014 年 7 月 26 日 訪談方式:網絡訪談 問:請問 4.11 自來水苯超標事件對你和你周圍的同事帶來了什么影響? E 某:媒體曝光蘭州 4.11 自來水苯超標事件后,周圍的同事都說蘭州的水不能喝,于是大家紛紛抱怨蘭州的市政管理,對政府緊急安撫對策也不太相信,當時超市的礦泉水都被搶光了。自從那件事情發生后,時不時還是會擔心和懷疑自己的身體健康是不是受到了影響。 轉型時期人們社會心理比較脆弱,各種社會風險的頻繁發生,民眾的安全感頻頻遭到削弱,而恐慌等非理性因素增加,進一步加深民眾對政府治理舉措有效性的憂慮,剝蝕著民眾對政府的信任。訪談中,E 某陳述的關于民眾對市政管理的抱怨和懷疑就是值得警覺和思考的部分。在缺乏信任的氛圍中,當個人看到某一社會安全事件引發群體恐慌后,自然會得出一個基本結論:政府的安全保障能力并不能滿足社會公眾的期待,政府失職導致群體情緒的集體失控。 3、威脅個體人身財產安全 群體恐慌危害群體秩序與社會整合,也威脅群體中個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從群體恐慌的演變機制看,處于恐慌中的人,通常會表現出以下癥狀:首先是緊張害怕,疑心重重,焦躁不安。因為受到失望、沖動、焦慮和對未知恐懼等多種負面情緒的困擾,單個個體會出現精力渙散,消極懷疑和詛喪悲觀等情緒反應。當恐慌加劇時,個體會感到壓抑、憤怒、胸悶氣喘、脾氣暴躁,并開始伴有攻擊傾向和從眾傾向。長期的恐慌狀態,會給個體留下心理陰影甚至誘發一些生理疾病,進而威脅人的生命。在民眾的恐慌心理得不到及時撫慰和有效紓解情況下,個體恐慌則會有意無意地由心理層面映射到行為層面,伴隨著某一事件的產生和發酵,極有可能為群體恐慌事件的發生埋下禍根。從群體恐慌的集合行為來看,集合行為中的參加者通常處于緊張、沖動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對周圍信息的處理失去冷靜、理智的分析判斷能力。如果群體繼續朝著無意識性發展,那么民眾在群體中便互相模仿、一哄而起,隨之而來的便會是大規??只藕蜔o序狀態的蔓延。而在這個過程中,群體恐慌會對個體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的損害。如由于爆炸謠言引發群體恐慌,江蘇響水縣上演了集體大逃亡的荒誕現象,并在混亂中造成 4 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