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公共危機事件的群體恐慌問題研析
【第一章】群體恐慌現象治理探究緒論
【第二章】群體恐慌概念、原理及案例探討
【3.1】群體恐慌形成的原因
【3.2】群體恐慌問題的影響
【第四章】預防和減少群體恐慌的若干思考
【結語/參考文獻】我國群體恐慌事件防范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一章 緒 論
一、選題背景與意義
(一)選題背景
從國際來看,進入 21 世紀以后,國際社會形成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并存的復雜局面。世界范圍內的自然災難和意外事故頻繁發生,刺激民眾的敏感神經。如 2001 年美國 9.11 事件、2005 年伊拉克 8.31 踩踏事件、2005 年倫敦7.7 連環爆炸案、2014 年莫斯科 7.15 地鐵脫軌事故、2014 年末上海外灘踩踏事件、2015 年美國華盛頓 1.12 地鐵濃煙事件等等。這些事件的發生對民眾心理形成極大的震撼和沖擊,給人們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此外,科技社會的不確定性因素進一步強化人們規避風險的警惕心理。當人們相對穩定的生活狀態被突發危機所打破,安穩的心理需求被剝奪,由安全感喪失而引發恐慌的情況就會出現。如何應對公共危機中的群體心理問題成為國際社會在推進公共危機管理研究中的一大課題。歐洲已有研究表明,遭受災難得到心理幫助的人們比沒有得到幫助的人們更少出現心理障礙。
①這激發了學者對公共危機管理問題的思考。為了有效應對全球公共危機,聯合國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人的安全保障戰略。在這些理念和發展戰略的指引下,世界各國不斷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并采取積極的心理危機干預策略,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公眾心理危機,降低了公共危機中的損失程度。
在中國,公共危機關乎公共安全、破壞社會秩序、威脅人身財產安全人盡皆知,然而與公共危機相關聯的群體恐慌問題卻沒有引起人們足夠重視?,F代意義上的公共危機管理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相對滯后。面對公共危機,理論與現實脫節、準備不足、應對不力、處置不當、反復發作等問題時有發生。在社會轉型期,中國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都需要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而一系列公共危機的發生,容易營造恐慌的社會氛圍,加重民眾應對公共危機時的心理負擔,加劇公共危機的破壞性。在日本福島核事故后,日本民眾的有序撤離和中國不斷發生的系列恐慌事件形成強烈反差,類似“日本地震引發核輻射危險,上海民眾恐慌”的新聞標題顯得特別刺眼。毋庸置疑,在大災難面前,日本民眾也會有所恐慌,但整體上的井然有序卻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關鍵所在。為有效化解公共危機,應對社會治理新難題,2013 年 11 月 12 日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宣布中央將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并明確提出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边@些政策的出臺切中肯綮,有利于消除民眾對食品藥品安全、居住安全、出行安全等問題的擔憂、焦慮和恐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完善的公共危機管理應急體系不僅要有器物層面的考量,還要有心理層面的設計;不僅要體現維護穩定的責任意識,還要體現社會治理的人文關懷。否則,如果每次公共危機事件中,僅僅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以正常社會秩序的恢復與否為判斷標準,忽視與受害者的溝通,留給受害者的印象恐怕只能是環境的暫時安全和冷漠的暴力機關。這樣,當受害者再次受到危險刺激,恐慌出現的概率可能就會增大,心理傷害的程度也會增強。例如,由 3.1 云南昆明火車站暴力恐怖襲擊案引發的社會“震蕩效應”,并沒有隨著犯罪嫌疑人的被抓而結束,轉型期中國民眾的脆弱心態,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加重了中國社會的“群體恐慌”.在此后的 2014 年 3 月 14 日下午,成都市中心店鋪林立的商業區春熙路發生群體恐慌,多家商場內數以百計的購物者突然尖叫逃跑。3 月 15 日,廣州天河區和荔灣區的商業區也連續發生兩宗民眾恐慌逃散事件。這些事件表明,群體恐慌可以借助某些介質進行傳播、感染,其破壞性不容小覷。因此,轉型期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提升既要著眼于宏觀系統的頂層設計,又要扎實做好微觀上關鍵環節的實證研究。群體恐慌問題對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提升提出新的考驗,加強此類問題的研究意義重大。
(二)選題意義
簡單地說,恐慌是一種對嚴重威脅做出不適應、不恰當、無效反應的集體行為??只诺谋碚魇前l生的時間短,稍縱即逝。在危機狀態下,緊張、害怕、恐懼心理和逆反、埋怨情緒迅速蔓延,如果缺乏有效的紓解對策,群體恐慌陰影慢慢疊加、沉淀、聚集,進而激發更大規模和更大范圍的群體一致性行為,其本身對心理的沖擊力度、對行為的影響程度、對社會秩序的破壞強度是不能低估的。公共危機中許多災難性事件并不總是由于災難本身造成的惡果,群體恐慌引起的群體奔逃、踩踏、擠壓也是導致傷亡的重要原因。如新疆阿克蘇踩踏事故、系列地鐵恐慌性擁擠踩踏事件。①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預防和減少公共危機中的群體恐慌問題是擺在社會治理面前的一道現實難題。因此,群體恐慌問題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第一,群體恐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風險社會中,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經典集體行為理論的相關內容仍然具有很高的解釋力,但也應該注意到,民眾心理問題特別是社會心理方面也發生著微妙變化。公共危機中群體恐慌問題的研究能夠進一步呈現集體行為理論的優勢和不足,豐富集體行為理論的內涵和外延。
第二,群體恐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心理學上來講,西方社會崇尚理智文化,注重外部知識的獲得,而中國情感文化氛圍較為濃厚,注重自身生命的感受。美國人執著于認知層面,對災難的原因、后果、意義進行理性的思考、反省和界定。相反,中國人較關注行為層面,注重情感的關懷困,較少追究災難的意義和前因后果,而把焦點放在盡快調適心靈以恢復正常的生活功能和社會功能上。①因此,研究公共危機中的群體恐慌問題,深入分析群體恐慌產生的原因,有利于增進民眾對群體恐慌的社會認知,進一步預防和減少群體恐慌的發生,提高民眾應對危機的意識與能力,增強政府公共危機治理效果,營造健康穩定、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早期學者對恐慌的研究基本持否定的態度,他們傾向于認為恐慌是民眾在面對災難面前喪失基本人性的表現,是非理性的、反社會的、自私的,顯然這種觀點有失偏頗。比較有代表性的兩種觀點是諾瑞斯·約翰遜(Norris Johnson)等學者的“利他論”和 E·L·克蘭特利(E.L.Quarantelli)的“利己論”.持“利他論”
觀點的學者認為,在危機事件中,民眾不會將自身的命運建立在犧牲同伴利益的基礎上,相反,一些社會組織中的參與者,密切關注其他人的命運,甚至因為幫助他人,使自身陷于危險之中。而持“利己論”觀點的學者對這種觀點提出了質疑,他們傾向于認為在面對突發危機事件時,民眾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命運上,而忽略了別人的利益。實際上,這兩種觀點的前提都是基于理性人假設,忽略了人性在公共危機中非理性的一面。
在恐慌心理和行為特征的研究方面,綜合國外學者如敏茨(Mintz), 基廷(Keating),埃爾賓(Elbing)等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筆者把民眾在恐慌狀態下的行為特征概括如下:①人們在急促情況下,試圖快速移動;②群體行動過程中,在遇到一些較為擁擠的通道時,會出現逃生無序現象;③行動混亂無序,在出口處的拱形結構和栓塞結構逐漸明顯;④擁擠、堵塞逐漸形成;⑤逃脫速度因受傷或跌倒民眾的影響而減緩;⑥個體行動表現出強烈的集體行為趨勢;⑦緊張狀態下的逃生者容易忽視部分可供逃生的通道,以致逃生通道人流量出現極不均衡狀況。
在恐慌心理產生原因的研究方面,不同研究者從不同角度闡釋了不同原因。
從貝克的《風險社會》、克里徹的《道德恐慌與媒介》及朱克斯的《傳媒與犯罪》的書中,我們不難歸納出一條原因:客觀存在的風險本身與在傳媒誤導下的認知偏差為群體恐慌提供了孕育的溫床。莫森(Mawson)斷言恐慌源于知覺意識,他指出生態環境、場域情境、群體組織、社會文化以及社會控制等因素都與恐慌發生不無關聯。
①基廷(Keating)、凱利(Kelley)等學者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進行研究,他們把群體恐慌概括為集體行為的一種特殊形態??ㄆ仗m(Caplan)的情緒危機模型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個體和環境之間處于一種動態的平衡。場域環境維系著這種動態平衡。而當場域環境發生劇烈變化,原有的平衡關系開始破裂,個體出現焦慮、緊張、恐懼等情緒??ㄆ仗m(Caplan)還指出,個體對“背景事件”的認知水平、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個體的心理調適能力、社會支持程度決定著這種失衡狀態持續時間的長短。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對群體恐慌問題的系統研究起步較晚,學者們主要從社會心理學、倫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物理學等角度關注著群體恐慌的概念、成因、特征、應對策略等問題。
1、基于社會科學視角的研究
群體恐慌問題的研究在 2003 年 SARS 危機中達到了一個峰值。孫多勇利用Logit 模型,以 SARS 為例衡量了個體災難恐懼感知度,有效地了解和預測了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下個體的恐慌來源。
①王歡從 SARS 造成的群體恐慌入手,從大眾傳播、流言、群體壓力及集群行為等角度分析了群體恐慌心理的成因。
②廖菲等認為,在SARS 發生時,公眾恐懼的原因來源于 SARS 的突發性、高危性及公眾的無知、信息傳播的過度和公眾對信息的反應,周圍環境變化帶來的壓力。
③時堪、陸佳芳等建立了心理行為預測模型,研究 SARS 危機中 17 城市民眾的心理及行為,認為負性信息,更易引起民眾的高風險評價,導致非理性的恐慌。
④沙蓮香、劉穎通過對危機狀態下社會行為、心態狀況方面的考察、分析和模擬,以復雜適應系統的觀點分析了SARS 爆發至消亡的一個月時間內,民眾在行為、情緒、壓力等方面的變化及特征,利用統計分析方法對反映民眾行為、心態的各項變量間的相互關聯性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據統計分析得到的定量模型,通過設定微觀主體的行為規范,建立了基于主體的計算機模型。
⑤這種系統的定量研究嘗試有利于建立科學的恐慌評價指標體系,有利于更加清晰地分析群體恐慌產生的機理,制定更加科學的防控策略。
景懷斌在現有研究基礎上直接指出恐慌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信任危機,是個體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喪失信任之后的應激性反應??只判睦戆謶?、焦慮等情緒,是社會對突發事件的客觀反映。
⑥此外,《論群體恐慌事件的新聞處理--以烏魯木齊針刺事件為例》、《謠言傳播與“第三人效果”分析--以搶購碘鹽風潮為例》、《“群體恐慌”的倫理分析》等文章分別從傳播學、倫理學視角分析“群體恐慌”的成因也頗具特色。這說明國內對群體恐慌問題的研究已經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
與群體恐慌問題研究相關的研究還有部建平所著的《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策略:
政府媒體危機公關案例回放與點評》、趙士林的《突發事件與媒體報道》、沈正賦的《突發公共事件報道研究》、蔡靜所著的《流言:陰影中的社會傳播》及梁良所著《從眾》。值得一提的是,秦啟文等在《公眾在突發事件中的負面心理反應解構》
則是從社會管理角度,提出透過突發事件負面心理的深入挖掘,從公眾知情權、社會信任、公共管理三個維度解構和研究負面心理問題的重要性,這對于群體恐慌的研究很有啟發性。
2、基于自然科學視角的研究
基于自然科學視角的研究主要是運用現代物理學、管理工程學、仿生學等學科的知識,通過模擬推演等手段探討群體恐慌問題。這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如田玉敏從人群動力學的角度對正常和恐慌情況下的人群行為規律進行了探討,并對聚集狀態下人群的心理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 CDENP 復合理論。
①這對于消減群體恐慌造成的損失具有一定意義。顧軍的《恐慌狀態下人群行為動力學模擬》一文通過引入社會力模型,把“模擬自推的多粒子體系框架”的研究方法應用到對人群中不對等運動(如現實中的堵塞和擁擠現象)的行人動力學研究中,進而研究恐慌和擁擠的機制及先決條件,提出預防因擁擠而造成巨大壓力,縮短逃跑時間,提高逃跑效率的措施。楊振宏對某高等學校教學大樓中密集學生群、密集時間、密集區域及恐慌特征進行了實證統計研究。
②吳熙文在《基于時間約束的突發危機事件恐慌心理研究》一文中運用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相關知識,設計突發危機事件虛擬場景,通過對被試施加時間的約束,激發被試的恐慌心理,獲取較為真實的恐慌心理數據,并以計算機模擬實驗的手段,分析被試者在突發危機事件中的恐慌心理和行為規律。這種方法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綜述所述,國外對群體恐慌研宄相對全面系統,研宄方法和技術手段的模型化應用比較多樣,理論與實踐研究更注重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同步。而國內群體恐慌研宄仍處于發展階段,定量研究較少,理論創新不足,研究方法、技術手段以及研宄模型的運用有待加強。從現有文獻看,國內政府、公眾、學界對公共危機理論的研究,主要涉及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制建設、公共危機教育發展、危機預防、處理、評估、總結等各階段的應對措施等方面,而從公共危機管理角度研究群體恐慌的論著還比較少,這也為群體恐慌問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本文中使用的文獻資料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1)與本研究相關的著作、論文和統計數據;(2)訪談數據資料。通過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訪問調查,分析群體恐慌的個體心理特征;(3)網絡共享資源,主要包括利用多種搜索引擎獲取的相關案例。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歸納、整理、匯總,了解該課題的研究現狀與發展動態,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群體恐慌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且還是心理層面的公共危機。因此本文建立在對這種社會現象描述分析的基礎上,梳理群體恐慌問題的研究背景、思路與方法、概念與框架,同時借鑒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管理學的學科的相關知識,運用文獻法、案例分析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論證群體恐慌形成的影響因素,從社會環境、群體認知和個體心理三個方面分析群體恐慌出現的原因,闡述其正面和負面的社會影響,最后從思想層面、制度層面和操作層面分別提出預防和減少群體恐慌的思考建議。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就是對文獻進行收集、查閱、分析和整理,并通過對文獻的研究探求事物本質的科學認識方法。文獻研究首先要依據文獻資料展開,并在文獻研究基礎上得出能夠確定事物發展趨勢和規律性的結論。其流程一般包括課題提出、研究設計、搜集文獻、整理文獻和文獻綜述等五個基本環節。群體恐慌問題研究也遵循其特定程序。本文在運筆之前,通過查閱群體恐慌研究的相關文獻、政府文件和相關的政策、統計數據等二手資料,了解公共危機過程中群體恐慌的研究進展、主要影響、產生原因及對策建議等相關問題。
2、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從整體上來處理一個課題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詳實、準確記錄某一實例發生、發展、變化過程并進行分析和研究的一種方法。每一個典型案例的選取都是建立在對真實情境描述的基礎之上的。在案例的真實情境中,可能包含一個或多個需要挖掘、探討和論證的現實問題,也可能包含解決這些現實問題的對策和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受到社會統計學家的批判和非議,但是它作為發現重要變項以及提供有用范疇的一種初步方法,在社會學的研究中還是非常有價值的。
3、訪談法
通過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訪問調查,了解公共安全事件中引起群體恐慌的個體心理特征,影響因素,增加群體恐慌問題研究的實證性、科學性、系統性,為進一步研究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群體恐慌問題,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提供一定的思想啟迪。
(1)訪談對象的基本情況
2014 年 7 月-8 月筆者對聯系上的訪談對象進行了逐一訪談,訪談對象的基本信息包括:訪談對象基本人口特征、事件過程回憶、主觀感受及公共危機管理建議等。為了簡潔明朗地概括訪談對象的基本人口特征,本文用表格進行描述,其基本特征見表 1.
本文所選取的 10 位訪談對象,涉及農民、學生、公司職員和事業單位研究人員,在知識構成上具有一定梯度,大部分訪談對象能夠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較為完整具體地回憶事件發生過程,準確恰當地描述自己處于“危險”情況下的主觀感受。因此,借助訪談案例,本文可以嘗試探析不同職業人群的恐慌心理狀況。
(2)研究對象的選取方法
尋找群體恐慌親歷者不容易,因為他們經歷過群體恐慌后又很快融入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即使能找到,一般也不愿意配合訪談。本研究歷時 1 個多月,通過微信、微博和 QQ 聊天工具咨詢多位同學朋友,并采用滾雪球的方式尋找合適的訪談對象。由于調研經費和時間有限的關系,經過篩選,最終敲定這 10 位樣本作為本研究的訪談對象。本研究不能在第一時間趕到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現場進行調研,不能獲取最直觀的第一手資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而由于群體恐慌研究的特殊性,采訪公共危機事件現場的受害者可能會面臨道義譴責和輿論壓力,因此,此類研究尤需謹慎。
筆者根據研究的目的,事先擬好訪談提綱,采用標準化訪問和非標準化訪問、直接訪問和間接訪問相結合的方式。其中,對于較為熟悉的同學和朋友主要采用非標準化訪問形式,對于地理距離較遠的訪談對象主要采用電話訪談形式,每次電話訪談的時間控制在 15 分鐘左右。
四、內容框架
本文嘗試梳理國內外有關群體恐慌研究的相關文獻,從公共危機管理及群體恐慌的概念界定開始,運用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管理學的相關知識,借鑒集體行為理論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基本要義,在系統梳理己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了當前群體恐慌產生的原因及群體恐慌對公共危機管理的潛在影響,在訪問調查的基礎上提出轉型期消弭群體恐慌的一些對策建議。
文章共有四章,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部分,主要介紹了選題背景與意義、文獻綜述、研究思路與方法、內容框架,對研究主題的提出起到一個提綱挈領的作用。其中,文獻綜述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闡述。第一是關于國外的研究綜述,從國外學者對恐慌問題的研究態度、恐慌心理和行為研究進展及恐慌心理產生原因這三個方面進行介紹。第二是國內研究現狀。這一部分在思路上主要是基于從社會科學視角和自然科學視角進行梳理,嘗試呈現目前學術界對公共危機管理視域下群體恐慌問題的研究現狀。
第二章是研究的基礎。包括群體恐慌概念、理論原理和案例分析。本章通過概念、分類、特征的描述性分析,借助案例深入探討,嘗試對群體恐慌作基本解析,期冀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群體恐慌。文中理論原理部分既是研究的視角來源,也是解釋群體恐慌相關問題的基本依據,這也為思考建議的運筆提供了啟發。
第三章分析了群體恐慌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內容包括群體恐慌的成因分析和影響分析。第一部分結合訪問調查,總結出群體恐慌的成因有如下幾點:風險社會中社會安全問題增多,風險性增強,轉型社會面臨信任危機,基本科技常識缺乏制約居民社會認知能力,盲從心理助長群體恐慌;第二部分是群體恐慌問題的影響。雖然群體恐慌弊大于利,但本章采用辨證分析的思路,客觀分析了群體恐慌的利弊:一方面有助于推進群體恐慌問題研究,促進對公共危機管理的反思并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破壞社會治安秩序,威脅個體人身財產安全,降低社會信任程度。后者危害社會穩定,屬于需要重點關注并加以治理的問題。
第四章是群體恐慌的治理思考。本章分別從思想層面、制度層面和操作層面這三個層面來思考治理對策。從思想層面來看,公共危機管理視域下的群體恐慌問題應通過創新公共危機管理思路來凝聚消弭群體恐慌的社會共識,并樹立社會協同治理的理念,織好預防群體恐慌的安全網;從制度層面來看,應完善公共安全管理相關制度,加強媒體網絡誠信制度建設;從操作層面看,應該加大科普宣傳工作力度,提高民眾科學素養,完善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加大危害社會安全不實信息的傳播,尤其是謠言的管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