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烏魯木齊企業退休人員服務管理問題探究
【第一章】企業離退休員工管理模式探析緒論
【第二章】退休人員管理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烏魯木齊市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現狀分析
【第四章】國內外社會化管理實踐及其啟示
【第五章】烏魯木齊市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的完善思路
【總結/參考文獻】烏魯木齊地區退休職工社會化管理研究總結與參考文獻
四、國內外社會化管理實踐及其啟示
(一)國外社會化管理實踐
1.英國的社區照顧
英國 1948 年頒布的《國家社會救助法案》標志著社區照顧的開始。1990 年《全民健康服務與社會照顧法令》推廣實施,社區照顧作為政府重要的政策正式推行,地方政府??顚0傅貓绦猩鐓^照顧。英國社區照顧模式包括在社區照顧和由社區照顧?!霸谏鐓^照顧”指醫院以外的照顧,重點強調社區照顧的屬地性,包含來自于在社區內設置的較小規模的養老機構的照顧,以及由非正式渠道或正式渠道所提供的照顧?!坝缮鐓^照顧”,指由地方政府、營利組織、志愿性組織以及如家人、朋友、鄰里等為提供的照顧,更加強調照顧的資源。負責社區照顧的政府部門為各地成立的地方社會服務局。社區照顧的服務對象,隨著英國老齡化的加劇,有長期照料需求的老年人成為社區照顧服務的優先享用者。而從服務內容來看,英國的社區照顧分為健康照護和社會照護:健康照護指由家庭醫生、社區護士、健康家訪員、社區精神護士、心里障礙者護士等在社區范圍內提供的專業預防性健康照護。社會照護是指為了使服務使用者在社區中生活,或協助其具備自立居住的能力,經過評估可根據個體需要提供非醫療性的照護,包括家事服務、長期照護或居住服務等等。為讓更多弱勢群體在社區照顧中得到實惠,英國積極推動社會工作者的介入,他們不局限于單對單的提供個案服務,而且融合了監管、資源分配等的照護管理者和服務購買者。
2.德國的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
德國鼓勵居家養老,不僅政策上有很多扶持措施,民間也有很多機構積極參與研究和提出解決方案。養老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飲食健康等等等等,涉及到醫生、康復師、理療師、營養師、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家屬、居民、培訓師等。德國養老機構基本都是民間組織,即便是國家的也不直接由國家管理運營。且護理院不配備醫生(即無醫生配置要求),老人就醫一種是全科醫生定期來護理院,二是護理院送老人到醫院救治或救護車來護理院接病人,這部分費用由醫療保險支付,與護理保險無關。養老機構多由教會、基金會等機構投資,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在德國,一方面對老人進行全方位的生命呵護,解老人的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修養、家庭結構、生活愛好、飲食習慣甚至生日紀念日;與此同時,還要通過評估機構為老人的健康狀態做出鑒定。另一方面用高薪聘請具有愛心和高尚品德的人員,通過嚴專業培訓,做到優質高效。同時讓老人有事盡量自己做,服務人員主要是起輔導的作用。
3.巴西的養老金制度
拉丁美洲的巴西,養老金制度非常獨特。與其他國家公共的現收現付制的養老金體系向繳費確定的個人賬戶積累的改革相比,巴西堅持財政轉移支付的模式,并且把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相結合建立綜合養老金制度,覆蓋了低收入群體。
巴西的養老金制度建立有憲法(1988 年)保障,堅持三個原則:整合養老金、醫療衛生、社會救助和失業保障等方面提供綜合的保障,并建立社會保障預算;養老金待遇確定中使用最低工資作為養老金待遇的最低值;消除城鄉和性別待遇差異。巴西的養老金制度整合了繳費型的社會保險以及非繳費型的社會救助,經過覆蓋面的擴充,已經改變了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
(二)國內社會化管理實踐
作為西北地區工業城市的烏魯木齊目前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基層組織網絡(社區)。據 2014 年底烏魯木齊市公安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烏市常住戶籍老年人口已達 38.48 萬人,占常住戶籍總人口(258.8 萬)的 14.91%,較上年增加了2.79 萬人,增速為 7.82%,是近 5 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年。按照 60 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 10%以上就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這一國際標準,烏魯木齊已經成為老齡化城市。烏魯木齊市在全國范圍來說,社會化管理工作起步較晚,勢必要開闊眼界,借鑒吸收國內其他城市的經驗,并結合自身特點摸索出一套可行性方案。據此,筆者選取了東部發達城市上海,東北工業城市長春,西北內陸蘭州,對這三地的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進行研究分析,以期吸收經驗提高自身。
1.上海市
上海市在社會化管理工作中由政府明確社區是開展社會化管理工作的主體,人社部門僅承擔與社會保險相關的職能,并協助社區開展相關工作。上海市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各方參與”的管理模式,政府牽頭實行社會化管理工作,具體工作由社區來承擔。人社部門的職能主要有:一是保證退休人員的相關經費準確發放;二是退休人員各項程序性事務的辦理和資料的保管;三是處理、協調和解決退休人員在社區生活中、以及社會化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工作方式上采取在社區建立社會化管理協管員的方式,將管理服務職能向社區延伸。協管員由社區管理委派,每個街道配備 2-3 名,人社部門提供一定的補助經費。上海市在設立與健全社區服務的網絡,優化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過程中,體現出以下特點:首先是區域性,也就是以退休人員居住地為主,且有一定區域范圍;其次互助性,即調動全部社區的力量,互助友愛舉辦各項社區社會化管理項目;第三是公益性,它以社會效益為主而非以營利為目的,力圖滿足退休人員的生活服務需求的目標,如棋牌室、文藝室、書畫室等都是公益性質的。對社區中的其他弱勢群體,如高齡老人、鰥寡孤獨、殘疾人以及低保低收入人群等,提供無償或低償的社會服務。
以政府主導為前提。社會化管理工作是我國養老和社保體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各層級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的基本要求所在,其關鍵就在于各級政府領導、指導和協調。上海市政府建立起社會化管理工作總體方針,落實工作責任,量化具體目標,定期進行督促考評視察如社會化管理機構評審及工作人員評優等。
以齊備的社區服務為基礎依據。本市土地開發利用設計方案和城鄉建設發展思路,按照人口數量適中、功能較為齊備、資源優化配置的要求,合理明確社區養老服務相關設施的選址、布局、數量質量、功能劃分、建筑方式。社區的社會化管理工作中心具體職能在于:一是收集整理退休人員的基礎數據,辦理社會、公共事務以及其他工作;二是開展文體藝術、醫療計生、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日常生活便利、社會多種服務等有益活動;三是培養和發展社區各民間力量,協調和指導社區工作站、社會機構開展服務項目。這些服務保障了社會化管理工作的服務質量與水平,使退休人員在社區就能享受精細化服務。
以社會認同感為工作保證。上海市城市各階層的民眾對社會化管理工作非常接受和認同,而老同志的思想觀念也較為開放,自我監管意識比較強。企業老年職工退休后直接返回社區報到,參與到互助組織中,進行各種喜聞樂見的活動。
企業也不需要專門移交,不必承擔費用,程序非常簡便。原單位繼續承擔未完成或有必要的社會化管理工作,退休人員得到雙重管護。各個社區都是一個退休人員管理中心,社區貼心、親切的服務給他們溫暖,有利于形成退休人員有事找社區的習慣。
2.長春市
長春市是我國首批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的重點聯系城市之一。在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方面完善提高服務機制,規范基層管理,提高信息化水平,拓展養老服務領域,為保障退休人員切身利益、以人為本、服務民生起到了期望的功效。
構建社區社會化管理平臺。長春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相關部門為組員的社會化管理領導小組,各鄉鎮(街道)、村也各自建立了勞動保障事務所和服務站,全市 73 個街道(鄉鎮)、360 多個社區配備了 700 多名專、兼職勞動保障協理員負責全市 34.7 萬名離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工作;市政府每年撥付一百萬元轉款用在社會化管理工作。不斷加強基礎工作,以社區為單位建立起退休人員相關信息的資料庫,對退休人員實行動態管理,建立了新增人員見面登記制度、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制度、死亡待遇申領制度等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發揮和使用資源,舉辦多種形式內容豐富的社會化管理服務活動。
保證養老金有效領取。社區每半年對納入管理的退休人員進行見面認證,對未按規定見面登記或確實聯系不上的,人社部門先行停止發放,等完成確認程序之后再行給付。與公安、監獄部門通過共享、比對死亡人員、勞教或服刑人員基礎信息開展領取資格認證工作。委托退休人員所在地街道或社區對異地居住人員進行調查核實。
構建強大的服務體系。開通國內首家社會化服務網站,提供政策指導、業務經辦指南、網上咨詢和答疑、社會保障便民服務、檔案搜尋、業務表格下載和離退休人員托管服務等功能。建立了一個基于互聯網、覆蓋長春市 11 個區、73 個街道(鄉鎮)、360 多個社區,四級管理共計約 500 多個點的現代化社區管理和認證的城域網絡,實現了社保經辦機構與各區、街道、社區、離退休人員各環節之間的多向互動。
3.蘭州市
作為西北內陸城市的蘭州,在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著力解決社會化管理服務不足與退休人員需求快速增長的矛盾。構建規范的養老服務網絡。構建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 對推進社區社會化管理工作起著關鍵作用。蘭州建立了一套管理考核工作機制。加強對街道、社區從事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人員政策業務培訓,每年派專人定期下街道、入社區,現場幫助、指導工作人員開展工作,并且每年定期舉辦政策業務培訓班。從管理人員、服務人員、服務質量、服務時間等方面制定崗位責任制和工作標準要求, 將考核結果與社區星級、管理人員與工作人員的工資獎勵掛鉤, 以確保整個服務網絡正常高效運作。
實行便民養老金資格認證方式。建立養老保險網,方便退休人員查詢、了解養老保險政策規定。為退休人員建立了電子檔案庫,在街道就可查詢。利用現有技術為每名企業離退休人員建立了一個集近照、社會保障號、居住地、聯系方式等為一體的可視影像資料庫,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一套電腦資格認證系統,提高了認證效率和準確性。對異地居住退休人員,實行異地網絡視頻認證。對于因病或年事已高的退休人員,采取社區協管員上門認證。
社會化服務具有一定的社會福利性, 但同時它的發展又不能完全以財政支出為主, 蘭州面向有經濟能力、需要專門上門服務的老人, 實施項目、時間、費用都確定的三定服務。同時,以黨員志愿者、青年志愿者、鄰里互助等形式開展服務工作。動員社會力量為退休人員認購服務, 針對特殊困難老人的需求, 實行企業或社會個人為其認購服務。建立以大學生和部隊官兵、共產黨員為主的志愿者隊伍, 為退休人員提供義務服務。
4.三地實踐的啟示
上海模式是政府明確社區是開展社會化管理服務的主體,勞動保障部僅承擔與社會保險相關的管理服務職能,并協助社區開展有關的服務工作。同時,上海市離退人員思想觀念較為開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比較強。城市各層次市民對社會化管理的心理素質和認同度高。
長春模式是以政府主導,勞動保障部門或社會保險經辦部門為主體管理部門的,將服務延伸到了社區,健全了服務網絡,但資金落實情況尚不明確。
蘭州模式是著力解決社會化管理服務不足與退休人員需求快速增長的矛盾,提高服務水平,擴展服務內容,在經濟并不發達的情況下面向社會獲取社會化管理服務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