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人口老齡化下財政政策改進探討
【第一章】人口老齡化稅收政策健全導論
【第二章】人口理論與財政理論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3.1】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成因
【3.2】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財政政策現狀及問題
【4.1 4.2】人口結構預測與預測人口紅利情況
【4.3 4.4】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財政支出的實證分析
【第五章】財政政策支持人口老齡化的國際借鑒
【第六章】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財政政策調整與完善
【參考文獻】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財政政策優化研究參考文獻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的界定
2.1.1 人口老齡化的定義
人口老齡化中的“老齡化”在廣義上講有兩種解釋,一是單個個體的老齡化,即一個人的老年化;二是整個人口群體的老齡化。我們在研究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等的影響時,主要依據第二種解釋?!禤OPULATION HANDBOOK》中對“人口老齡化”定義為“一個人口總體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斷增加,或著說青少兒人口所占比例不斷遞減這樣一種漸進過程?!比丝诶淆g化是整個人口結構的變動,而不僅僅是人口老年人口數量的上升。
引起人口老齡化的原因是雙向的,既嬰幼兒的低出生率和老年人口的低死亡率。
穆光宗曾經將人口老齡化定義為人口年齡中數的上升。人口老齡化過程必然伴隨著年齡中數的上升,但是僅僅年齡中數的上升不能代表人口老齡化的程度。綜上所述,人口老齡化是人口年齡結構的問題。本文中人口老齡化解釋為:假設一個社會中人口結構呈現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同時少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年齡中位數上升,我們就認為這個社會將逐漸老齡化。
2.1.2 人口撫養比
(1)總撫養比是指非勞動年齡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的比。如下列公式??梢岳斫鉃?100 名勞動年齡人口要養活多少名非勞動年齡人口。 這一公式反應出人口和經濟之間的關系。 值越小說明勞動年齡人口撫養負擔越輕?!?】
2.1.3 勞動參與率
中國國家統計局定義勞動參與率:勞動參與率= 經濟活動人口/勞動力資源其中經濟活動人口是指大于等于 15 歲的,參加和能夠參加社會經濟活動的人口,經濟活動人口不僅包括就業人口也包括失業人口。勞動力資源總量如果計算起來很不容易,需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但是勞動力資源總量與勞動適齡人口數相差很小,很多學者用勞動力適齡人口總量代替勞動力資源總量。因此勞動參與率可以表示為:勞動參與率= 經濟活動人口/15 歲以上人口
2.1.4 區分人口老齡化問題與老年人問題
老齡化問題與老年人問題有一定的關系但是老年人問題不能完全代表老齡化問題。在總人口中中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同時少年人口的比例下降的動態過程給社會經濟帶來嚴重影響的問題就是老齡化問題。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不僅僅是老年人口的增多,而是各個年齡段人口都發展變動。是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少兒人口和勞動力人口不斷減少的動態變化過程。
老年人口問題是指一個地區的老年人口給當地經濟帶來的問題。因此可以得出結論不管這個地區是年輕化還是老齡化都會存在老年人問題。但是存在老年人問題不一定存在人口老齡化問題,反過來我們可以說存在老齡化問題必然存在老年人問題。本文研究的對象是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提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系統的財政政策。因此除了涉及到老年人口問題,還包含勞動力人口和少兒人口。
研究中國人口老齡化帶動的整個年齡結構的變動對財政政策的要求。
2.2 人口理論
2.2.1 人口轉變學說
通常認為人口老齡化是人口轉變的結果(李仲生,2006)。人口老齡化問題與人口轉變緊有很大的關系。人口轉變學說形成于 20 世紀初的西歐,當時英國、德國、法國等很多西歐國家正在經歷著城鎮化、工業化,在這一進程中人口的出生率隨著死亡率的下降也持續下降,因此在生產率和工業化迅速發展的時候自然增長率迅速下降,并穩定在這個較低的水平。當時一些研究人口的學者將這種現象定義為人口轉變。
法國人口經濟學家蘭德里(1909)年在《人口的三種理論》提出人口轉變思想。他將人口發展劃分為原始階段、中期階段和現代階段作為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三個階段。之后他在《人口革命》一書中闡述了上述分類的理論。第一,原始階段的生育無節制性。這一期間人類的生產力不高,基本生活物質資料嚴重不足,與人口數量關系最為緊密的就是生活資料。在這一時期人口處于一種高死亡率、高生育率、低自然增長率。第二,生育率降低的中期階段。社會生產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晚婚晚育,高水平的生活質量。生產和消費方式發生很大的改變,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們開始有意識的控制生育,這種社會狀態導致生育率低下,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口的增長。這一階段醫療水平達到穩定的高水平人口的死亡率大幅降低,人口處于低死亡率、低出生率、低增長的狀態。蘭德里主要依據法國的人口統計資料得出這一理論,所以說這一理論模型顯示一定的特殊性,不具有一般性。但是他也為后人在研究一般性的人口轉變三階段理論模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4 年美國人口經濟學家諾特斯坦( F.Notestein )在蘭德里和湯普(W.Thompson)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三階段人口轉變學說。第一階段是人口轉變前期的人口高速增長期,在這一時期死亡率高,但是出生率也極高并且基本沒有任何下降的趨勢,死亡率變化大并且成為影響人口增長的關鍵因素。
第二階段人口處于轉變中,這一階段中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也開始下降,但是出生率的下降還是落后于死亡率,人口還是處于自然增長狀態。第三階段是出生率降價超過死亡率的下降,使得出生低于死亡率,死亡率邊的相對穩定,也就是說人口的出生率已經不及人口的更替水平,出現人口總量的降低。
另外,赫里克(B.Herrick)和金德伯克(C.P.Kindelberger)提出了人口轉變的四階段理論,布萊克(C.Blacker)提出了五階段理論。這兩個理論的基本思想與諾特斯坦的三階段理論相同,只是在細節上稍微做了補充,并都借鑒了三階段理論的模型圖來描述人口轉變。因此,人口轉變學說中以諾特斯坦的人口轉變學說最具有代表性。
2.2.2 生命周期理論
布魯伯格和莫迪利亞尼(1954)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說。假設人們當期的消費不是有當期的收入決定而是有預計的一生中總的收入決定。每個人都是一個理性的消費者,并將自己一生的收入平均的分配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也就是將個人一生的收入跨年齡段進行最優分配,取得效用的最大化。
假設大多數人在 65 歲退休,為了不讓退休影響個人的生活水平,人們必須在工作期間進行儲蓄,儲蓄的目的是為退休后的消費提供保障。因此,個體工作時期的收入,一部分用于自身消費和撫養子女,另一部分則儲蓄起來用于退休時的消費。在個體的生命周期內,工作時期對應正儲蓄,而少兒和老年時期則對應負儲蓄。個人的儲蓄積累成為財產將在臨近退休時達到最大值,退休之后財產逐漸減少。生命周期的財富積累呈現金字塔型。個體在整個生命周期都需要進行消費。根據生命周期假說,僅有勞動年齡時期創造正儲蓄。因此,從微觀推廣到宏觀,如果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上升,總儲蓄應該上升,少兒和老年人比重上升,則總儲蓄應該下降。
2.2.3 人口紅利理論
Jeffrey G.Williamson 和 David E.Bloom(1998)最早提出了人口紅利的概念,人口紅利就是指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不斷增加的使得人均產出水平不斷增加。也可以說是人口轉變過程中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超過了總人口的增長速度,導致經濟的增長。但是在他們的理論中還認為,人口轉變帶來的“人口紅利”只是一種增長的潛力,對于是否能夠實現這種潛力,還依賴于社會、政治和經濟等很多因素。他們將人口結構的變量加入經濟增長因素分析的實證模型,對世界東亞經濟奇跡進行了實證分析。其得出的結論是人口轉變對東亞經濟奇跡的貢獻率非常顯著。人口轉變因素可以解釋東亞奇跡的 30%.如果把經濟奇跡定義為超過常態經濟增長的部分,那么幾乎可以解釋其中的 50%.此后 David E.Bloom、Jaypee Sevilla 和 David Canning(2002)正式使用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一詞,并將勞動供給、人力資本和儲蓄作為人口紅利的主要機制。
最新的一些研究把人口紅利又分為第一人口紅利和第二人口紅利。Mason和 Lee(2004)認為在人口轉變過程中勞動年齡人口比例變大所引起的經濟增長作為第一人口紅利。而第二人口紅利定義中人們就考慮人口結構的變化對經濟產出水平的影響。中國特殊的人口政策,使得中國具有自己獨特的人口結構特征,比如人口壽命的延長和常年的低生育率導致的總人口撫養比在將來的大幅上升,人口結構的不同會相應的改變市場的結構、儲蓄的決策等。學者們廣泛接受的人口紅利影響經濟增長的機制和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分別是:勞動供給、人力資本和儲蓄。
(1) 勞動供給人口結構的變化在人口紅利期通過兩種途徑影響勞動的供給。一種途徑是,人口紅利期之前有一個嬰兒潮時期,在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口將陸續進入勞動力市場,勞動年齡人口迅速增加將會降低人口撫養比。在嬰兒潮時期的出生的人口都進入勞動力年齡階段并且市場能全面吸收這部分勞動力,這樣經濟水平就會明顯提升。另一種途徑是家庭規??s小使得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家庭規??s小,社會進一步發展,女性的受教育機會越來越多,教育增加了女性的勞動生產率,這種模式會使家庭規模繼續縮小。Lindh and Malmbert(1999)曾研究認為,人口負債的降低可以提高勞動參與率,使得原來從事家庭作業的勞動力去進行生產性的勞動。
(2) 儲蓄關于年齡結構和儲蓄之間的研究多數都是基于生命周期假說,如上一節所論述的:一般而言,勞動年齡人口提供的是凈儲蓄,少兒人口多數是消耗儲蓄人群,老齡人口則消耗在工作時間積累下來的儲蓄。不管是什么時代,如果一個區域中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增加,那么儲蓄就會增加。少兒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消費大與產出,是儲蓄的主要消耗者。
(3)人力資本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對人力資本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育水平上面。教育對人力資本的影響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其意義和產出是無法想象的。一個人接受好的教育,將會產生更大的人力資本。由于出生率下降,家庭中的孩子越來越少,家庭中的孩子得到的各種教育機會增多。隨著教育投資的增加,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將普遍提高,勞動生產力將會有顯著的提高。一個國家的經濟看科技,科技看教育。教育投資著實重要,提高人力資本是每個國家的首要目標。
2.3 財政理論
2.3.1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財政政策選擇
在目前我國已經逐步延長退休年齡,假設退休年齡為 65 歲,到 2030 年我國的老年撫養比為 39.09%,這就意味著每 5 個勞動年齡人口至少要撫養 2 個老年人。緩解和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需要財政政策,人口老齡化對公共財政有很大沖擊主要表現在:
第一,公共財政在養老方面的支出比重增加,公共財政的總支出增大主要是因為,老年人口對退休保障和醫療保健等的需求者、中壯年人口為主要的勞動者是整個經濟的創造者、少年人口(出生率降低)是健康和教育的需求者。因此到我國人口老齡化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既不同年齡特征的人口群體相對規模發生變化,這類經濟行為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從而影響經濟的增長。人口老齡化對公共財政支出也提出了更高、更細、更全的要求
第二,稅基的縮減。人口老齡化對財政收入具有間接的影響性,稅基主要取決去國家的稅制結構、稅負水平和稅收政策取向。但是,人口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減少很大可能導致公共財政收入減少。因為人口老齡化會使稅基減少,稅式支出增加。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年齡人口銳減,從而使得儲蓄減少,根據投資等于儲蓄可以投資也會減少。,根據 GDP=C+I+G+X-M 可得到國民收入減少。國民收入不減少會使得我國的財政收入減少,因此倒是稅基縮減。另一方面,政府必須要關注老齡產業,因為這已經是當前市場和社會的急切需求。政府需要在這一方面做的指引和支持作用。利用財政政策鼓勵大力發展老齡產業,其措施是稅收減免、財政補貼。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在這一方面對稅收的影響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第三,財政收支失衡加劇,人口老齡化及影響財政收入又影響財政支出,對財政收支具有雙重的影響性。人口老齡化需要財政政策,財政政策也有義務調節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財政政策必須據實調整滿足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方面,稅基減少,導致財政收入也減少;另一方面是財政支出壓力增大。人口老齡化導致財政資金需求增加。財政收支出現不均衡產生財政赤字。老齡化程度越嚴重這種失衡就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實施短期的增加稅負減少財政支出進而擬補財政赤字,必然會對經濟帶來一定的扭曲效應。目前全國普遍采用公債來擬補財政赤字,但是公債是一種還本付息的金融產品,如果過分的以來必然會導致財政風險的加大,形成一種“脆弱財政”.
總之,人口老齡化無論是對財政支出、財政收入,還是財政收支關系都會帶來極大的沖擊,這不僅需要政府重新審視財政政策目標的定位,也對財政政策的實施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中國目前的人口結構以及今后人口結構的變動會對經濟增長帶來很大的影響,財政政策作為調節經濟的工具,必然肩負著指引、鼓勵和調節的重任。
2.3.2 社會保障理論
1.社會保障財政責任的經濟理論
社會保障財政責任的經濟理論中,收入分配理論是受到理論界越來越高的重視。而公共選擇理論主要通過市場失靈和公共物品的供給來說明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不能自發的形成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社會保障是宏觀經濟調控的有力工具同時被認為可以熨平宏觀經濟的波動。凱恩斯主要學派的學者主張應最大限度的使用社會保障作為“經濟內在穩定器”的作用,實現經濟的穩定。
從經濟增長的方面研究,劉云龍(2012)認為美國養老金已經成為美國金融市場的基石,劉新華(2013)認為養老金應該是實體經濟最重要的長期的資金來源。將社會保障資金進入金融市場可以一方面實現社會保障資金的保值增值同時還可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支付風險。實現社保資金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從微觀層面上看,財政承擔社會保障的責任,法律確定了各方的資金責任,使得個人的繳費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儲蓄特征,其理論基礎還有個人的消費理論。以上經濟理論是社會保障財政責任的經濟理論基礎,為深刻理解現實制度提供了基本思路。
(1)收入分配理論
鄭功成(2010)認為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保障的主要責任將由對國民收入低水平的補救性角色轉向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角色。收入分配需要經濟、法律、行政等多種工具,社會保障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首先,初次分配的格局離不開社會保障。行政手段干預勞動力市場導致效率缺失被認為是干擾市場。人為地扭曲勞動要素價格會引發通脹螺旋,原因是宏觀經濟的其他部門對通貨膨脹預期增加。但是,在沒有政府干預下,市場自發運動必然使得勞動力一方處于弱勢。資本所得遠高于勞動要素所得,這是一種常見并強大的慣性。所以通過構建工資、職業福利和社會保險為一體的薪酬體系的方式可以適度達到降低資本收益的目的。其實,社會保障也是再分配調節領域的重要工具。初次分配以效率為主,而再次分配則以公平為主。再分配主要是通過財政稅收政策將高收入群體收入流向低收入群里。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對財政調控政策的補充。財政通過轉移支付等方式實現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最后,公益事業、慈善在三次分配領域示范作用明顯。
(2)公共選擇理論
托馬斯?;舨妓乖?7世紀時指出“有些人因為發生了意外使得自己無法生存,拯救他們絕不應該是天然的被賦予救濟和慈善行為,而應該由國家法律保障實施,并且這種保障是一種自然的訴求是他們應有的權利。哈維。羅森認為,收入分配政策的運行類似于保險,在你入不敷出的時候再分配工具支付你使你度過艱難,但同時在你富足的時候要上交稅相當于保證金,轉移支付其他貧困人。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這一特征使得單個個人不會愿意,也不可能滿足整個經濟社會對公共物品的需要。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給只能有公共部門集體決策。市場作為一種利益調節機制,并不能對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進行很好的調節。社會保障不管從本質上說還是就其提供方式而言都屬于準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收益外部性,當私人部門經濟活動個人收益小于社會效益,國家財政就會不足這一差額,鼓勵私人參與社會福利建設。
(3)宏觀調控與經濟增長理論
社會保障的基本功能和責任是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促進經濟增長。社會保障制度是財政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正如凱恩斯所認為的最大程度的實現社會保障的”經濟內在穩定器“功能實現宏觀經濟的穩定。一般來說,經濟的內在穩定器主要通過稅收機制、農產品價格維持制度、轉移支付(含失業與福利支出)、個人與企業儲蓄機制等方式發揮作用。國家財政需要承擔社會保障的轉移支付責任,通過調整收支穩定居民可支配收入。例如當經濟處在繁榮時期,國家的失業率下降,國家對福利和失業支出隨經濟的發展自動下降,從而在一定程度減少了居民的收入,抑制了居民消費。這就是財政的內在穩定器功能。
近年來,政府和很多學者都在關注養老金等社會保障資金與資本市場的互動。
劉新華(2012)年認為養老金可以成為實體經濟的長期資金來源。劉云龍(2012)認為美國養老金已經成為金融市場的基石。但是我國的社會保障資金僅僅投資到國債、銀行存款等基礎穩健的金融產品中,投資渠道非常狹窄,投資管理受到限制。在這種投資環境下社會保障資金將面臨很大的貶值風險。從各國的實踐來看,社?;鹗抢习傩盏幕蠲X,要想進入金融市場必須通過專業化的運作得到做好最穩健的回報,這不僅是投資渠道的問題,而且關乎實現社會保障投資收益和制度能否可持續的問題。在國際上,比如養老金,機構投資者會奔著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的原理,投資時間一般在 10 年以上,使得其回報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經驗表明,養老金必須作為一項長期資金進行投資,這樣不僅可以改善民生還有利于改善金融環境。
2.社會保障財政責任的政治理論
財政承擔社會保障責任不僅僅由本國傳統、習慣、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在實施過程中還收到本國政治體制的影響。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社會保障制度由企業、勞動者、國家等多方因素決定。歐洲試圖通過減低福利待遇水平和社會保障的方式來緩解歐債危機帶來的財政壓力,但引發了社會的抗議,政被社?!苯壖堋暗膰乙呀泴乙姴货r。在美國將退休年齡從 65 歲延長制 67 歲的社保參數修改共用了 27 年??梢娧舆t退休年齡到達一定的階段會受到極大的阻礙。今年我國提出將退休年齡逐步延長至 65 歲,在很多人看來是不民主的不公平的。今年來民主、民生的理念受到了空前的重視,這位社保建設提供了民意。西方民主政治財政被社?!苯壖堋艾F象和平民化理論以及為我國財政承擔社會保障責任提供了警示。燕繼榮(2012)認為,社會治理模式主要分為平民主義和精英主義,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政治治理模式都介于二者之間。平民主義倡導”民主決策“,追求公平、讓步、法治,主張公眾的參與和監督,公眾是社會秩序的核心部分。精英主義路線標榜”科學決策“,追求優化、合理、進步,強調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地位,其社會秩序以”統治精英“為中心。平民意愿一般被置于次要地位,而精英主義則凸顯當權派的領導能力,其容易獨裁主義和包辦;平民主義凸顯民眾的影響力,其容易導致決策質量和效率的低下。其極端的情形是”無政府主義“合”民粹主義“,在這種極端的情形下集體決策是難以產生并實施的。
圖 2-3 顯示了上述不同的狀態。圖中 X 軸表示大眾的主導能力,Y 軸表示的是精英的領導能力,C 表示二者的平衡狀態,是政治趨勢的理想區間;A 帶有寡頭化特征,統治者占據主導地位,寡頭化決策傾向明顯;B 的現實含義是大眾意愿的主導能力過于強大以至于民粹化的出現,政治決策過程偏向于平民政治的怪圈。
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可以在 A、B、C 或者他們任意組合中選出屬于自己的一種。國家治理的民主化進程在途中表示就是由 A 區域向著 B 區域的調整的過程。漸進于 C 線的政治調整過程是所謂”好民主“,但如果突破 C 線的邊界,則表現出民粹主義傾向,就是所謂”壞民主“.民粹主義的首要危害是民眾的低效性、暴民特性的非理性綁架國家政治體制并影響國家政治進程。就社保理論而言,國家財政屬于民粹主義并且處于一種福利過度和潛在的財政危機的兩難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