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管理論文 > >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成因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成因
>2023-06-10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人口老齡化下財政政策改進探討
【第一章】人口老齡化稅收政策健全導論
【第二章】人口理論與財政理論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3.1】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成因
【3.2】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財政政策現狀及問題
【4.1 4.2】人口結構預測與預測人口紅利情況
【4.3 4.4】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財政支出的實證分析
【第五章】財政政策支持人口老齡化的國際借鑒
【第六章】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財政政策調整與完善
【參考文獻】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財政政策優化研究參考文獻


第三章 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分析

3.1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成因

3.1.1 人口老齡化的規?,F狀

國際上如果一個地域內 60 歲及以上的人口達到了當地總人口的 10%,或者65 歲以上的人達到了總人口數的 7%,那么就稱之為進入老齡化社會,如果比例達到了 14%就稱之為進入老齡社會。

依據上述標準,我國在 2000 年 65 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就已經達到了 7%,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了老齡化社會,2014 年起我國將進入老齡社會。根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21 世紀我國的老齡社會現狀不會出現改變,基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約 20 年)被稱之為“快速老齡化”階段,第二階段(約 30 年)被稱之為“加速老齡化”社會,第三階段就達到了“穩定的重度老齡化”社會。到 2030 年,我國將會有 3.6 億老人,也就是說 10 個人中 60 歲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就會有 2.5 個。

1.老齡人口數量多、基數大

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到 2010 年 11 月,我國 60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達 1.78 億,占我國人口總量的 13.32%.其中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19 億,占我國人口總量的 8.92%.如下圖 3-1 我國 65 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一直成上升趨勢,并且我國從 2005 年起 65 歲以上的人口就已經過億,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圖中可以看出,1982 年,我國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僅為 4.9%,到 2012 年,該比例已上漲為 9.4%,而老年人口數也從 1982年的 4991 萬人上漲為 12714 萬人。我國人口:基數大,老年人數量龐大,將會帶來巨大的養老、醫療等的壓力,會對財政平衡帶來挑戰。

2.老齡化人口增長速度快

我國的老齡化速度在進入 90 年代以后不斷加快。從 90 年代初到 2000 年期間,我國的新生兒的增長率為 1.47%,而老齡人口增長率達到了 3.02%.從 2000年到 2011 年,我國新生兒的增長率為 0.57%,老齡人口的增長率達到了 3.57%,可見老齡人增長的速度遠快于新生兒的增長速度。此外,據統計,截止到 2012年,我國 65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經達到了 9.4%,也就是說每 10 個人中就會有一個中國老人。

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老齡化起步較晚,不過由于經濟發展因素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老齡化的速度卻比發達國家要快。據聯合國的統計預測,世界老齡人口年均增速在 1990-2020 年間為 2.5%,而我國卻為 3.3%,明顯高于世界年均增速。據預測,我國 65 歲及以上老人到 2020 年預計將達到 1.67 億,約占到世界老齡人口比例的 24%,也就是說全世界約 4 個老人中就會有一個中國老人。如上表所示,中國老齡人口比例從 7%上升到 14%用了 25 年的時間,日本與我國的情況相同。但是與其他的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老齡人口比例從 7%上升到 14%所花費的時間遠遠低于美國的 73 年、法國的 116 年以及英國的 46 年,盡管印度花費的時間也較短,但是印度老齡化出現的年份較晚。與其他的國家相比,我國人老齡人口比例從 14%上升到 21%所花費的時間也較短,那么在 30 年以后,我國老齡化問題就會相當嚴重。

3、高齡化、空巢化趨勢明顯

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如此多的人口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進入老齡。而且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條件的改善,以及計劃生育和流動人口問題,我國還存在著嚴重的老齡化、空巢化趨勢。

我國的平均壽命已經超過 70 歲,在東部富裕地域已經超過 80 歲。近幾年我國 80 歲以上的老人數量的增長速度達到了年均 4.7%,明顯比 60 歲以上老年人的增長速度要快。2012 年,我們國家 80 歲以上的人口數量達到了 18649 萬,約占總人口數的 1.66%.截止到 2012 年年底,我國老年人總人口數是 1.61 億,而80 歲以上的高齡占到了 11.57%,據預測,到 2050 年,我國高齡人口數量將達到1 億,60 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量將占到 22%.此外,空巢化現象仍在加劇。到現在為止,我國總共有超過一半的空巢家庭,某些大城市空巢率達到了 70%,而農村空巢現象更加嚴重,約 4000 萬空巢老人留守農村,約占農村老年人口的 37%,根據老齡辦數據顯示,2012 年我國空巢老齡人口數量達到 0.99 億,2013 年這個數量將會突破 1 億。龐大的空巢老人數量將會使我國的老年人照顧問題凸顯。

隨著空巢老人數量的不斷增加,由于他們自身的身體情況等各方面原因,他們對社會保障的需求也會隨之增加,對贍養、醫療的等方面需求也會增加,也就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予更高的重視。

4.中國面臨著“未富先老”及“未備先老”

“未富先老”指我國是在經濟還不發達、人均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進入老年型社會?!拔磦湎壤稀敝肝覈航涍M入老齡化社會,養老的負擔突出,但是養老的服務體系卻跟不上老齡人口對服務的需求。

2010 年,大陸總人口中 65 歲以上的老人數量占到了 8.9%,這種情況與 1956年的美國、1979 年的日本、1991 年的香港、2002 年的中國臺灣、2004 年的韓國以及 2010 年的新加坡情況類似,但是上述各個國家的人均 GDP 在相應年份分別為 10914 美元、13163 美元、18323 美元、16855 美元、16873 美元、30000 美元,而中國的人均 GDP 只有 7700 美元,這就是中國大陸典型的未富先老。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經濟發展已達到較高的水平,社會保障、養老體系及醫療水平均較高,可以應對老齡化帶來的挑戰,而我國是在尚未實現現代化、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即“未富先老”(饒克勤,2012)。

農村未富先老所面臨的問題比起城市來說更加嚴重,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水平較低,老齡化的負擔將會更重。據預測,我國將會成為首個‘未富先老’的國家,而我國的農村將成為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

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會使得老年人群對贍養、醫療、社會福利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增加。我國是唯一老年人口超過 1 億的國家,老年人口多,且老年人帶病時間長、醫療費用高,但是我國針對老年的社會保障、醫療服務等方面政策、措施還不夠完善。老齡化的趨勢己成為必然,但是我國所提供的養老服務體系還遠遠滯后于養老的服務需求,可謂“未備先老”(穆光宗,2012)

5.中國老齡化水平存在地域差異顯著

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其老齡化的程度明顯高于相對不發達的西部地區,二老齡化的程度也自東向西遞減,我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城市是東部的上海,在1979 年上海即進入老齡化城市,而西部的寧夏自治區進入老齡化的時間是 2009年,晚了整整 30 年。西方發達國家的老齡化主要集中在城市,而由于我國城市化發展,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我國農村老齡化情況比城市嚴重,老齡化顯著的地區差異將使我國政策的制定難度增加。

3.1.2 人口老齡化的結構現狀

1.我國人口結構的轉變

西方人口的轉變是一種自發的過程,它是隨著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由生育決策主體根據自身所處的具體條件進行理性選擇的結果,這一過程具有自發性、長期性和穩定性的特點。中國的人口轉變過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而且是處于經濟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且根據經濟發展需求而采取了計劃生育政策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死亡率是必然下降的且具有相對的剛性,發展中國家通過引進先進的醫療技術使得死亡率下降,而同時生育率相對滯后,使得人口增幅較大,人口轉變周期較長。但中國不一樣,中國采取計劃生育使得人口生育率迅猛下降,使得人口轉變周期大大縮短,人口轉變乘數為 2.46,與多數歐洲國家相差無幾。實現中國人口轉變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發展、經濟發展以及計劃生育政策。三種因素與中國的人口轉變密切相關。如下圖 3-2 所示,人口的死亡率的轉變在 20世紀之初就已經啟動,并主導了中國 20 世紀 50 年代的人口轉變過程,在 1962年之后,我國人口的死亡率趨于穩定,在 1963 年達到了頂峰,主要受當時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自然災害期間生育率非常低,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是人口轉變的發動機,計劃生育政策則是加速器(李建民,2007)。

在我國 1973 年全面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后,我國人口的生育率急速下降,我國的人口出生率在近十年都處于穩定狀態。

2.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特征

下圖是我國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金字塔模型,人口金字塔模型展示了人口年齡和性別的構成。水平條表示年齡組里男性和女性的數量或者比重,各個年齡組的人口數量相加構成了總人口數。年齡組分為每 5 年一個單位,從0-100 歲分為 20 個單位組,男左女右。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 60 歲以上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的比例都超過了 7%,預示著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我國的出生率卻一直保持著較低的水平,且在出生的人口中左邊男性的數量要明顯大于右邊女性的數量,說明在每個家庭只要一個小孩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喜歡要男孩,致使男女比例失衡,嚴重偏離了正常值。圖中顯示人數最多的一組是年齡段在30-34 歲,主要原因是 1963 年的高出生率造成的。從圖 3-3 左右兩圖比較可以看出我國 60 歲以上人口增長非???,表示老年贍養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從第五次人口普查可以看出我國人口結構已經開始出現向縮減轉變,而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口結構已經進入縮減型。這一次的人口普查出現兩頭大中間小,人口比例最高的是 40-44,40-60 歲的人口占總人口相當大的比重,就目前的生育現狀來看,可以想象 20 年之后我國人口的結構圖是什么樣的,下文是 10 年以及 20 年之后的人口架構。

3.我國人口結構類型的轉變

國際上通用的人口年齡結構類型指標,將人口結構分為年輕型、成年型、老年性,我國的人口結構經歷了不同的結構類型。表 3-5 顯示 1982-2010 年期間的全國人口結構的基本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1982 年少兒撫養比占到 50 以上,人口結構處于少年型,1990 年基本屬于成年型,2000 年我國基本已經處于初級老年型社會,到了 2010 年我國已經完全進入了老年社會,從此以后,我國將會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

一個社會的老年人的數量以及老齡化的程度不但會直接影響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速度,還會對社會的其他方面造成影響。老年人口比重加大對社會以及家庭的贍養也是很大的挑戰,需要更好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些都將會對當前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穩定造成一定的影響。對我們國家而言,社會的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僅僅靠社會的調節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須有政府政策的協調干預,才能保證社會在各個方面持續發展。

3.1.3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成因

從人口發展的角度來看,在人口學方面來說導致人口年齡結構趨向老齡化主要是因為生育率的下降,此外死亡率的下降以及人均壽命的掩藏也是老齡化的重要原因,而這兩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醫療技術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下面我們從人口學方面的因素來分析和討論老齡化。

1.計劃生育政策加速生育率下降

人口結構的轉變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是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而最直接的原因還是人口生育率的變化。我國采取的計劃生育政策,是一種人為的控制生育率的外界因素,而且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計劃生育的成功實施使我們國家用了30 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發達國家用 70~100 時間才完成的人口結構轉變過程。但同時也使得我國正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

人口和經濟社會正常是相互協調發展的,并會對人口轉變自發動態調整。這是一種客觀規律。當他們不能正常協調發展的時候就需要人為地進行調節。中國采取計劃生育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人口的快速增長嚴重超過了經濟增長的水平,而且由于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生育觀念以及中國經濟的相對落后,人口轉變的自發調整將會使一個漫長持久的過程,因此我國政府積極采取了計劃生育政策,從主觀上對中國人口的轉變過程進行了積極調整,從而大大加快了我國人口結構的轉變。從整體方面來看,中國的人口轉變系人為因素的影響,系非穩定的自發調整過程,我們通過人為地控制出生率,從而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自然增長,具有持續時間短、增長率波動大落差大等特點。中國人口的出生率以及自然增長率變化1我國從 1973 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并在以后的時間大力推行并嚴格執行,制定了相應的計劃生育條例,對于違反條例的家庭進行嚴格的處罰,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經過 40 來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我國的人口增長率明顯地下降,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就,40 來年少生了將近 4 億人口,相當于整個歐洲的人口數量。1987 年,中國人口出生率達到 23.33‰的最高水平,到 2011 年已經下降到11.9‰,2011 年的雙獨二胎政策使得 2012 年的人口出生率微有上漲為 12.1%,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從 1987 年的 16.61‰下降到 2011 年的 4.79‰。從全世界范圍來看,在 60 年代時期與中國保持在同一水平出生率的國家中,我國是出生率下降最為明顯的一個國家,我國已經從一個高出生率的國家變成了一個低出生率的國家。

總和生育率的涵義是指平均每個婦女一生中生育的小孩數,在數量上等于各個年齡別生育率之和。它是生育率范疇內一個十分重要的技術指標,具有廣泛的應用意義。數據統計顯示,我國女性的總和生育率在 50 年時期在 6.0 附近小幅波動徘徊,到了 60 年代由于三年自然災害的原因出現了短暫下調,隨后又出現了明顯上升,在 60 年代中期達到了最高的水平 7.5.70 年代以后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嚴格實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到了 70 年代的末期已經降為 3.0 左右的水平。到了 80 年代的初期,中國的生育率總和繼續下降達到了 2.24 的水平,降幅相對于 70 年代來說有所減緩,這是因為我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接近更替水平,進入 90 年代以后,我國進入了低生育率水平時期,有關這一時期總和生產率水平的估計在各個文獻中有不同的研究數據,但是似乎沒有一個比較有權威的數據能夠被接受。 上述結果顯示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對總和生育率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由于計劃生育的實施,中國的生育率水平才取得了上述的變化趨勢,當前的總和生育率已經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

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促使中國人口結構發生了快速的轉變,增快了人口轉變的過程,但同時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也使得當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凸顯。需要指出的是,影響生育率水平的原因除了人為控制的因素以外,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導致的人們生育愿望的改變也會顯著影響生育率的變化,大量數據顯示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生育率水成負相關關系,隨著社會女性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生育率水平也會不斷下降。

2.經濟快速發展改變人們生育意愿

中國通過強有力的人為控制即計劃生育政策加速了生育率的下降,縮短了人口轉變的過程。而東亞的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二戰以后,總和生育率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也經歷了不斷下降的一個過程。由此可以得出生育率是受到內部和外部兩部分因素共同影響的。外部因素是人為地政策法規來控制生育率的下降,而內部因素主要是由于人們為適應社會的經濟發展而做出的一些適應性的調節。中國對于其人口轉變的控制過程有其強制性,而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具有一定的自發性,是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做出的自發性降低生育率,與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協調性,適應性。

促進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的發展,他是通過影響家庭人物的生育愿望從而影響生育率來實現的,從人口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家庭生育愿望不僅受到經濟條件、文化傳統而且還受到家庭習俗等因素的影響,但是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它是改變家庭生育愿望的主要因素。

在人力資本理論中,影響家庭生育決策的因素主要取決于孩子所能帶來的經濟收入以及養孩子所需要的經濟成本。孩子多所能帶來的經濟收益主要是勞動力數量的增加,可以減少家庭整體的負擔。另一方面孩子所消耗的經濟成本方面來說,養一個孩子需要考慮到衣食住行、教育和保健等各個方面所消耗的資本,當這一部分資本在整個家庭的總收入中占到較高的比例時,家庭一般決策會少生孩子以減少家庭負擔,家庭的生育愿望也就會普遍下降。中國經濟的發展在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家庭生育愿望產生影響:首先,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主導產業也有以前的第一產業在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變,第一產業需要的勞動力的數量,而第二、三產業需要的是勞動力的質量,從而導致社會對人力的要求由數量轉變成要有質量,這就需要家庭對孩子的撫養成本增大。其次,隨著經濟發展,國家對于家庭中孩子的福利項目也越來越少,從而導致家庭承擔的撫養成本比例也在不斷的增大。最后養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也在大幅上升,這是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幅度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從而使人們的工資收入和閑暇消費也在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就是從以上三個方面來影響家庭的生育愿望和理念,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庭的生育理念也在不斷的產生變化,從而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協調,也就造成了現在家庭的生育愿望較之前有了普遍下降的現象。

從建國初期到 70 年代,我國的經濟主要是大鍋飯的計劃經濟體質,收入分配中一個重要的原則是按人頭分配,家庭成員多其分配到的勞動成果就多,因此在解放初期每個家庭還是傾向于多生孩子,從而增加勞動力數量。從 70 年代以后,國內人口調查的數據報告顯示,在 80 年代以后,我國家庭孩子的數量有了明顯的降低,農村每個家庭孩子的數量一般是 2-3 個,而城市每個家庭中孩子的數量一般 1-2 個;到了 90 年代以后,農村中每個家庭孩子的數量一般降為 2 個,城市中每個家庭孩子的數量降為 1 個,可見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家庭生育孩子數量的愿望也在不斷降低。①隨著經濟的發展,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適齡婦女的生育意愿下降。2002 年國家計生委做了一個“全國城鄉生育調查”結果為在有計劃生育的政策下女子的生育率為 1.78,在無計劃生育政策下女子的生育率為2.0,所以說在沒有計劃生育的情況下人們的生育率也不算高。2004 年中國社科院做了一項研究,得出城鄉居民近 20 年的生育意愿已經發生了很大差異,子女已經隨著年代的更替而下降,但是我國城鄉之間還是存在很大差別的,城市和較發達的農村一 1-2 個孩子為主,欠發達的農村生育孩子的個數為 2 個甚至更多。

2006 年計生委調查得到,中國育齡婦女最理想的子女個數為 1.73.全國不同地區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依次為 1.70、1.74、1.77.育齡婦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數在城鄉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其中農業戶口的育齡婦女為 1.78 個,非農業戶口的育齡婦女為 1.60 個。2006 年的這次調查結果顯示了中國城鄉居民生育意愿的較大差異,雖然均城鄉居民生育意愿整體上都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下降,但是城鄉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也導致了生育意愿的顯著差異。

②聯合國曾研究發現人類發展指數與生育率的相關度為-0.8427;中等教育女性毛入學率與生育率相關系數高達-0.848,青年婦女識字率與生育率相關系數高達-0.769;人均 GDP 的 log 值與總和生育率的相關系數高達-0.747,人均購買力平價(PPP )值與總和生育率的相關系數更是高達-0.787;性別不平等指數與生育率的相關系數為 0.764;避孕率與生育率的關系達-0.781;城市化水平與生育率的關系為-0.565,從這些研究的關系中得出,中國現在的計劃生育即使取消,我國的生育率也不會上升很多。我國需要進一步調整計劃生育政策,有人口才得以發展。

3.人口預計壽命的延長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整體醫療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使得我國人口的壽命也在不斷的延長。我國人口的壽命有明顯的隨著時代和年度的變化,總體趨勢在逐漸延長。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詳細資料顯示,2010 年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達到了 74.83 歲,而 2000 年我國的人口平均壽命約為 71.4 歲,整整延長了大約 3.43 歲。而 2010 年世界人口的平均壽命為 69.6 歲,發達國家及地區的平均壽命為 79.8 歲,中等收入國家的平軍壽命為 69.1 歲??梢娢覈?2010 年,其平均壽命不僅明顯高于世界人口的平均壽命而且也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及地區的平均壽命,不過相對于發達國家及地區的平均壽命來說,我國還是有將近低 5 歲左右的水平。有相關的研究以及部分專家預測未來 20 年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將會達到 80 歲,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強化以及社會整體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平均壽命的延長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人口壽命的不斷延長也是促使老齡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