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麗江市政府旅游應急管理困境探析
【緒論】政府對旅游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研究緒論
【第一章】政府旅游應急處理相關概念及理論工具
【第二章】國內外旅游應急事件管理經驗
【第三章】麗江市旅游應急管理現狀
【4.1 4.2】麗江市旅游應急管理的存在問題
【4.3】政府旅游應急管理存在問題產生的原因
【第五章】麗江市政府旅游應急管理對策及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政府旅游應急管理優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結 論
地方政府的旅游應急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但從現在我國旅游應急管理的總體情況來看,應急管理工作初步邁入軌道,專門針對旅游應急管理的工作還沒有徹底理順,旅游應急管理更多的還是應該注重把應急管理和旅游業的監管結合起來尋找一條合適的路子,是完全納入應急管理還是單獨設立旅游應急管理類別,對于我國各級政府都是一門重要的課題。本人通過對麗江市旅游應急管理的現狀進行分析研究,結合所學的公共管理相關理論知識,針對旅游應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對策。
本文通過對麗江市進行了實地調查研究認為,麗江市旅游應急管理的主要問題是旅游應急體制尚不健全、機構設置尚不合理、旅游應急部門聯動協調尚不完善、預警機制沒理順,信息發布滯后、輿論應對經驗尚不足、旅游應急管理平臺尚不完善等,并分別從這些問題本身分析了各自的成因。在此基礎上,針對這六個方面提出了對策措施:
一是完善旅游應急管理機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應急管理新體制,二是完善旅游應急管理機構建設,設立職責明確、人才充實的旅游應急管理機構,三是健全旅游應急管理協調機制,提高旅游應急管理聯動水平,四是建立旅游應急管理預警機制,掌握應急處置主動權,五是提高政府旅游危機事件輿論應對能力,把握信息發布標準,六是建立和完善應急管理平臺,利用先進技術提高旅游應急管理效率。
本文在現代科學管理理論、政府組織理論、政府干預理論的基礎之上,總結了麗江市旅游應急管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嘗試性地提出了旅游應急管理的總體思路和有效途徑。期望本文能對完善我國的地方政府的旅游應急管理提供參考和借鑒,真正建立起適應我國國情的旅游應急管理模式,不斷探索更科學有效的旅游應急管理機制,使我國旅游市場能夠得到健康長足的發展。
由于筆者自身知識和經驗的不足,本研究主要從麗江市旅游應急管理工作中的情況來進行闡述,不失以偏概全之嫌,而且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與研究成果的還有一定差距。對相關理論和實踐應用分析不夠透析,許多內容只是簡單引用,未做進一步闡述和分析,使理論支撐意義顯得有些單薄。本人在今后的學習或工作中將對這些不足進行不懈的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許文惠,張成福主。危機狀態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4.
[2]朱德武。危機管理:面對突發事件的抉擇[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1-2.
[3](英)簡·萊思,趙成根譯。新公共管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14-26.
[4]謝彥君?;A旅游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22-36.
[5]張廣瑞。2002-2004 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56-65.
[6]鄒統釬。旅游危機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19.
[7]劉春玲。旅游產業危機管理與預警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7:14-15.
[8]谷慧敏。旅游危機管理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54-76.
[9]梁明珠。旅游應急管理[M].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32-56.
[10]高舜禮,任佳燕。淺析 9.11 恐怖事件對中國入境旅游的影響[J].旅游調研,2001(11):22-36.
[11]黃建軍。中國的產業安全問題[J].財經科學,2001(6):35-37.
[12]李紅。中國旅游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內部優勢[J].學術交流,2003(03):58-59.
[13]蘇偉忠,楊英塵,顧朝林。城市旅游競爭力評價初探[J].旅游學刊,2003(3):39-42.
[14]李九全,李開宇,張艷芳。旅游危機事件與旅游業危機管理[J].人文地理,2003(06):23-36.
[15]鄧冰,吳必虎,蔡利平。國內外旅游業危機管理研究綜述[J].旅游科學,2004(01):33-46.
[16]楊興柱,陸林。旅游危機管理初步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4(6):478-480.
[17]周紹朋。論宏觀經濟調控中的政府失靈[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4):16-19.
[18]潘立勇,唐代劍。中國旅游業的風險及對策研究[J].人文旅游,2005(1):170-173.
[19]夏保國。旅游企業危機分析及預防[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71-73.
[20]曾本祥。短期事件對旅游的影響:以中國 SARS 危機為例[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5(4):27-29.
[21]侯國林。旅游危機:類型、影響機制與管理模型[J].南開管理評論,2005(01):78-82
[22]周娟,馬勇。旅游危機管理系統機制分析與戰略對策研究--以長江三峽旅游發展為例[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5(1):20-27.
[23]蔣靈達。試論公共危機中的傳播與管理[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6(S1):24-26.
[24]羅冰清。旅游危機生命周期初探[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3):116-119.
[25]周衛芳。"黃金周"旅游的危機及其改善措施探討[J].科技資訊,2006(31):19-21
[26]高璐。旅游景區的危機管理--以包頭市南海公園為例[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7(02):130-134.
[27]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J].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07(9):75-87.
[28]朱曉媚,張亞靜。淺談旅游景區危機管理體系構建[J].特區經濟,2008(02):58-59.
[29]郭勝,趙劉。建立旅游企業應對危機的預警系統和管理機制[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6):8-12.
[30]張再生,楊勇。新公共管理視角下的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71-72.
[31]王萬華。略論我國社會預警和應急管理法律體系的現狀及其完善[J].行政法學研究,2009(3):3-9.
[32]吳紅。旅游危機的管理策略分析[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2):27-31.
[33]王窨。旅游業危機管理實證分析[J].網絡財富,2009(12):196-214.
[34]彭珊珊。論旅游危機管理動態機制的構建[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07):79-83.
[35]黃代梅,劉娜。國內旅游危機管理研究綜述[J].經營管理者,2009(06):8-15.
[36]紀玲。淺談旅游危機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0(13):41-45.
[37]劉曉燕。旅游危機事件及危機管理探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4):16-18.
[38]劉霞。旅游目的地危機防范體系構建--基于混沌理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學報,2011(02):76-86.
[39]柴壽升,曹艷梅,龍春鳳。國內旅游危機管理研究綜述[J].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12-15.
[40]吳紅。旅游危機及其管理策略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05.
[41]楊俐。旅游危機與旅游危機危機管理研究初探[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05.
[42]楊麗。試論旅游活動中的人際傳播[D].石家莊: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3]童玲。旅游景區公關傳播策略研究[D].成都: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4]凌丹。旅游傳播:內涵、類型與案例分析[D].武漢: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07.
[45]李丹。企業傳播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碩士學位畢業論文,2007.
[46]李長月。關于提升吉林省旅游形象的傳播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7]吳瑩。企業危機傳播中如何發揮大眾傳播媒體的作用[D].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8]金玥。危機傳播在我國危機管理中的作用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9]陳星宇。地方政府旅游應急管理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
[50]陳琦。傳播學視閾的西安旅游形象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畢業論文,2009.
[51]宋楠。河南旅游形象傳播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碩士學位畢業論文,2006.
[52]世界旅游組織。旅游業危機管理指南[Z].2007:1-35.
[53]翁楊。黨政干部應多懂一點新聞規律[N].湖北日報,2013-7-8:11.
[54]陶健。旅游應急系統千里追游蹤[N].解放日報,2008-6-5:001.
[55]范維澄。應急管理與人群疏散[EB/OL].廣東省應急網,2012-05-08.
[56]尹深。突發事件預警服務平臺上線為國務院應急管理提供保障[EB/OL].人民網,2013-6-13.
[57]裴順強,孫健,繆旭明,李欣。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設計[EB/OL].中國氣象局網站.
[58]麗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麗江市旅游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Z].麗旅發〔2009〕33 號,2009.
[59]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西省旅游應急管理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Z].晉政辦發〔2010〕94 號,2010.
[60]Stephen Barton L.Crisis in organizations[M].Cincinnati:SouthwesternPublishing Company,1993:38-76.
[61]Charles Hermann F.International Crises:Insin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M].NewYork:Free Press,1972:22-36.
[62]Fred P Bosselman,Craig A Peterson,Claire McCarhty. ManagingTourism Growth[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9:109-186.
[63]Eric Laws. Conceptualizing visitor satisfaction management in heritage setting:an exploratory blueprinting analysis of Leed Castle,Kent[J].TourismManagement,1998(6):545-554.
[64]Tony Prato.Modeling carrying capacity for national parks[J].Ecolo-gicalEconomics,2001(9):321-331.
[65]Joseph Obua,D M Harding.Visitor characteristics and attitudestowards KibaleNational Park,Uganda[J].Tourism Management,1996(7):495-505.
[66]Neil Carr.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behaviour of domestic andinternationalyoung tourists[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321-325.
[67]Samuel Seongseop Kim,Choong-Ki Lee,David B Klenosky.Theinfluence of push andpull factors at Korean national parks[J].Toursim Management,2003(2):169-180.
[68]Yong Kun Suh,William C.Gartner.Preferences and trip expenditures-a conjointanalysis of visitors to Seoul,Korea[J].Tourism Management,2004(1):127-137.
[69]Sue Peattie,Philip Clarke,Ken Peattie.Risk and responsibility intourism:Promoting sun-safety[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399-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