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現行房地產稅收管理困境研究
【緒論】房地產稅收管理制度法優化分析緒論
【第一章】現代公共管理與房地產稅收相關理論概述
【第二章】我國房地產稅收管理現狀分析
【第三章】曲靖市房產稅征收管理現狀
【第四章】曲靖市房地產稅收管理問題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國內外房地產稅務征收管理經驗借鑒
【第六章】完善現行房地產稅收管理對策及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房地產稅收征管體制改進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結 論
在撰寫過程中,本人翻閱了很多和房地產稅收管理有關的書籍和文獻,并按照所需掌握的資料專門設置了問卷調查,從納稅人和稅務機關兩個相對立的主體著手,分析雙方在房地產稅收管理中的不同涉稅需求,并根據我國房地產稅收管理的現狀,結合曲靖市房地產稅收管理的現狀分析,運用研究生課程中所學到的公共管理知識,結合本人在實際稅收中的經驗,對曲靖市房地產稅收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展開深入研究和透徹分析,作出以下總結:
第一,未來房地產行業依然是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因素,房地產稅收依然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房地產稅收管理工作依然是稅務機關的主要工作。
第二,由于我國相關房地產稅收政策制定時間較早,房地產稅收管理改革才剛起步,我國尚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房地產稅收管理體系,納稅人主動納稅意識很低、稅務部門信息化建設不高、稅務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稅務部門對外和對內的溝通協調機制不健全,這給我們的房地產稅收管理工作帶來很大影響,稅款流失時有發生第三,在今后的房地產稅收管理工作中,我們要兼顧行業的發展,也要注重稅收的質量,稅務部門要從改進納稅服務方式、提高稅務人員素質、加強對內對外的溝通協調等方面著手,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經濟情況的房地產稅收管理體系,促進房地產稅收管理的改革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主要從稅務機關的角度出發,著重研究和分析了房地產稅收征管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對征管對象的研究和分析較少,這勢必會造成看待問題有不完善之處,加之自身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局限性,對一些房地產稅收的理論知識未深入研究,對于一些問題的看法還不成熟,對房地產稅收管理改革所提出的一些建議和措施仍需改進和完善,今后房地產稅收理論的研究仍需加深,對房地產企業的研究也需不斷深入。
參考文獻:
[1]蔡昌。房地產稅務風險:防范、化解與控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蔡昌。稅收管理揭秘[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
[3]李曉曼。稅收管理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4]杜劍,楊楊。房地產稅收管理控制的二維視角[J].特區經濟,2009(11):108-111.
[5]林天義。關于加強房地產稅務風險管理的思考[J]稅務研究,2010(9):89-91.
[6]姜愛珍。加強房地產稅務管理的思考[J].應用經濟學評論,2011(1):137-141.
[7]蔣震。房地產稅收管理的思路和基本框架[J].稅收經濟研究,2011(6):25-30.
[8]段新怡。房地產如何加強稅務管理[J].會計之友,2012(2):113-114.
[9]姜劍。大企業稅務管理研究[J].企業研究,2012(6):93-97.
[10]李曉曼。稅收管理的國際比較[J].涉外稅務,2013(3):49-53.
[11]羅正媛,馬之超。淺議房地產稅務風險內控機制的構建[J].稅務研究,2013(6):94-96.
[12]王楚三,葉光,李彬,馮雪梅。我國房地產稅收風險管理初探[J].財稅研究,2013(11):20-22.
[13]樊勇,彭雪。OECD 國家的房地產稅務管理[J].國際稅收,2014(2):62-65.
[14]曹愛東。我國房地產稅收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5]張曉。企業稅務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6]倪飛?;诙愂展芾淼亩愒垂芾磉\行機制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7]宋佳。完善我國房地產稅收管理問題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8]孫保強。企業納稅管理問題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9]王建鋒。企業稅務管理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0]張慧英。我國房地產稅務管理研究--基于企業內部風險管理的視角[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1]鄧茜。我國房地產稅收風險管理研究--基于企業內部風險管理的視角[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2]陳蓓琳?;陲L險控制的房地產稅收管理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3]黃萍。稅源專業化管理模式下稅收風險應對機制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4]回雪。房地產稅收風險管理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5]馬嘯?;诙愒磳I化管理模式下的納稅遵從風險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6]楊文君。我國房地產稅收管理研究--以中石油 XX 公司為例[D].成都:西南石油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7]曲靖市房管局,曲靖市房地產交易中心,曲靖市房地產業協會。曲靖市 2008-2013 年上半年房地產市場運行分析報告[R].2013.
[28]曲靖市地方稅務局。曲靖市稅費收入統計資料(2002 年-2012 年)[Z].2013.
[29]Lotz,Joergen and Elliot Morss.Measuring Tax Effortin Developing CountRies.Washington D.C[Z].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Staff Paper,1967(3):14.
[30]Hamilton,Bruce W.1975.Zoning and Property taxation in a system of localgovernment[J].Urban Studies.12(2):205-211.
[31]Marsden.K,Links.Between Taxes and Economic Grouth Some Empirical Evidence,World Bank Staff Working Papers[J].1983(605)。
[32]Auerbach AJ,MS Feldstein.Handbook of Publie Economies[M].VOL.3.ElsevierSeienee:Anlsterdam,1985.
[33]Zodrow,George R.,and Peter Mieszkowski 1986.The New view of the property tax:[J].A reformulation.Reg.Sci.Urban Econ.16(3):309-327.
[34]Benjamin.J.D.,Coulson.N.E.,Yang.S.X.Real Estate Transfer Taxes and PropertyValues:The Philadelphia Story[J].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Economics,1993(7):151-157.
[35]Scully.G.W.The"Growth tax"in the United States[J].Public Choice,1995(85):71-80.
[36]Jan Van Weesep, Hugo Priemus.Private Rental Housing Markets in the UnitedStates[J].Housing and Built Environment,1998(3):47.
[37]Karras Georgios.Taxation and growth:testing the neoclassical andendogenousgrowthmodels[J].Coniem Porary Economic Policy,1999(2):17-25.
[38]Lundorg.P.,Skedinger.P.Transactions Taxes in a Search Model of the HousingMarket[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9,45(2):385-399.
[39]Seully.G.W.Tax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New Zealand[J].PacificEconomicReview,2000(1):52-61.
[40]J·H·Branson,C·A·K-Lovell.A Growth Maximizing Tax Burden and Tax Mix forNewZealand[J].Pacific Economic Review,2001(1):60-61.
[41]Fischel William.Politics in a dynamic view of land use regulations:of interestgroups and homevoters[J].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5,31(4):20-21.
[42]Danny Ben-Shahar.Tenure Choice in the Housing Market Psychological Versus[J].Economic Factors.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7(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