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X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狀況探究
【第一章】新農村社區建設困境分析引言
【第二章】相關概念及我國農村社區發展歷程
【第三章】X縣新型農村社區發展現狀
【第四章】X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五章】解決欠發達地區新農村社區建設問題的策略
【結論/參考文獻】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優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 相關概念及我國農村社區發展歷程
2.1 相關概念
2.1.1 傳統農村社區
不同學者對農村社區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強調農村社區有一個共同的中心點;有的強調農村社區具有特定的社會組織和制度等,但總體概括來說,農村社區必須包含人口、設施、組織、文化等基本要素及揭示農村社區的特定地域、結構和基本功能。據此,本文認為農村社區是相較于傳統行政村和現代城市社區而言的,是由行政村經歷長期演變形成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在農村所居住的農民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2.1.2 新型農村社區
學者蔡碩聰認為,新型農村社區是較傳統農村社區和現代城市社區而言的,在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差距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提出的農村社區發展的新形式。
新型農村社區應該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產業和人口結構多元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以社區共同利益(非家族利益)為紐帶形成的社會共同體和空間聚落。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農村發展的"第二次革命",是"既小離土也小離鄉"的新型城鎮化模式。
這不僅闡述了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背景,也完整地概括出了新型農村社區的基本內涵和建設的意義。
而本文所指的新型農村社區是,打破原有的村莊界限,按照統一要求,經過統一規劃,在一定的期限內,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政村或自然村進行整合,統一建設新的住房、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設施,整合土地資源,統一規劃和調整產業布局,形成新的居住模式和產業格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是簡單的村莊翻新、人口聚居,而是通過新社區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改變農民的生活生產方式,整合土地資源,優化產業結構,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促進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加快縮小城鄉差距,讓社區農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和待遇,過上像城市居民同樣的生活。
2.1.3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內容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主要以促進農村社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以改善社區農民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條件、提高農民待遇、增加農民收入,使他們享受到與城市相同的公共基礎設施及相關配套服務為目的,對新型農村社區進行經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建設,實現城鄉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平等,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和地區間發展的差距,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使城市與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
2.1.3.1 經濟建設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目的是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協調它與其它產業的共同發展,培育具有當地特色、優勢的經濟產業,增加社區農民的收入,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是著力發展農村社區經濟的最終目標。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廣大農村,用于發展公共事業的資金匱乏,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將不同生產要素集中到一起,建立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和相關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使社區農民能夠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資源。新型農村社區鼓勵、組織村民成立經濟合作組織,通過吸引企業、組織、個人等社會資金,加速資本的聚集。同時,加快土地流轉,推動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2.1.3.2 組織建設
組織建設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社區的黨組織及自治組織建設,支持、促進各類合作社和村民自發組織的社會團體的發展,不僅有利于調動農民積極參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帶動社區經濟的發展,還有利于促使社區農民主動參與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保障了決策、管理、監督等農民民主政治權利的行使,完善了社區的自治機制,提高了基層組織管理水平。
2.1.3.3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建設好必需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以供水、供電、供暖、修路為主要內容,以解決農村環境的臟、亂、差為出發點,進一步完善農村道路、供水、供電、供暖、信息、廣播電視等設施,建立行政便民服務窗口、文化室、閱覽室、健身場地等基礎設施和幼兒園、小學、福利院、養老院等保障性設施,做到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內綠化、衛生凈化,從而提高農民的生活環境。
2.1.3.4 文化教育建設
受農村經濟結構、人口生活環境、生產方式、職業結構等情況的影響,農村普遍具有文化教育、科技發展水平較低,信息較為閉塞等特點,農民迷信保守、鄉土認同、重農輕商、重生產輕經營等傳統文化觀念較強。新型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是在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待遇的基礎上,在共同生活中,形成具有群眾性、區域性等特點的文化,通過建設文化教育場所、舉辦各類文化教育活動等方式豐富社區生活,并組織社區農民積極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建設積極、健康、向上的社區文化,使他們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教育服務。新型農村社區文化建設不僅可以有效整合在鄉村合并過程中,產生的文化碰撞與沖突,還可以提高社區農民的思想文化水平、自身能力素質,促進社區成員相互了解,增強他們的歸屬感,提高他們的凝聚力。
2.1.3.5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可見社會保障是我國廣大群眾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也是關系人民群眾生活的基礎。我國城鄉發展不均衡,社會保障雖在廣大農村已經普及,但現階段多數農村仍以土地、集體、家庭等傳統保障方式為主。新型農村社區的社會保障建設是將增強公平性放在首位,以縮小城鄉、地區差距,提高社區社會保障水平為出發點,積極推進以養老、醫療、就業等社會保障項目為一體的新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使社區農民不出社區就可以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服務,實現農村居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促進社會公平。
2.1.4 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較發達地區的差異
在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欠發達地區在借鑒較發達地區成功經驗的同時,還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進行規劃與布局。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方面,欠發達地區與較發達地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差異:
第一,經濟水平。較發達地區生產力水平較高,產業經濟基礎發達,當地居民主要以從事二三產業為主,交通便利,生產生活服務設施齊全。而欠發達地區的生產力水平相對薄弱,產業經濟不太發達,農民主要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生產生活等服務設施相對落后。
第二,財政實力。較發達地區政府財政實力雄厚,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投入力度大,土地補償標準高,政府與當地居民矛盾少,社區建設工作開展較為順利。
而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為落后,資金不足,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投入力度小,且當地農民收入較低,土地補償標準也低,使得在建設過程中產生矛盾較多,影響了社區建設工作的正常開展。
第三,產業結構。較發達地區主要以工業、旅游業、服務業等二三產業為支撐,當地居民就業率高,收入水平較高。而大多數欠發達地區主要以農業為支撐,二三產業發展滯緩,當地居民以農業生產為主,收入水平較低。
2.2 我國農村社區發展歷程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我國農村社區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與變革。
2.2.1 封建社會時期農村社區的發展
早期的農村社區形成于原始社會的氏族制度時期,人們主要基于血緣關系基礎之上以村落群居的方式生存。奴隸制時期,由于奴隸主有大量耕地,需要雇傭很多奴隸為其耕種作業,因此社區規模開始逐步擴大。封建社會時期,生產力處于停滯狀態,具有封閉性和同治性的農村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使得農村社區的發展日益減慢。我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農村社區受到了嚴重的剝削和掠奪,發展處于停滯狀態。
2.2.2 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社區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隨之消滅,社會主義公有制取代了封建所有制,社會主義制度取代了封建主義制度,小農經濟逐漸趨向現代化、商品化的農村經濟,農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社區的組織狀況得到改觀,農村社區的經濟發展獲得了長足的進展、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社區的面貌,農民對社區生活的滿意度不斷提高。與此同時,農民的思想觀念也逐漸有了改變,傳統觀念漸漸淡化,逐步接受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商品化、法制化觀念。
2.2.3 新世紀農村社區的發展
進入新世紀,社區建設主要依靠政府來推動發展。2003 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農村社區服務"和"農村社區保障".2006 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要"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同年,民政部又針對農村社區建設做出了重要部署,要求在部分地區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2007 年印發了《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縣(市、區)工作實施方案》,首批確立了 304 個縣市區開始全面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各地也根據中央指示,確定了不同層次的實驗單位。經過多年來各地對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積極探索,己在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體系建設、政治民主建設、民俗文化保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但是由于我國農村社區建設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如建設經費不足、管理體制不完善、農民對社區建設的認知力度不夠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的正常發展。因此,我們應不斷地總結在農村社區建設中的經驗和教訓,不斷豐富和完善農村社區建設理論基礎和實踐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