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京津冀地區政府推進城鎮化發展研究
【第一章】城鎮化進程中政府職能發揮探析緒論
【第二章】城鎮化相關概念
【第三章】城鎮化過程及其中政府作用的歷史考察
【第四章】京津冀地區的發展概況及對策
【參考文獻】發揮政府在城鎮化建設中的作用參考文獻
1 緒 論
1.1 課題來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理論背景
當前,城鎮化迅猛發展,其發展速度、質量與政府推進作用之間聯系緊密,因此,“政府推進”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焦點。國外對政府推進作用研究起步較早,理論成果也頗為豐富。有亞當·斯密《國富論》中政府“守夜人”學說、阿道夫·瓦格納的“瓦格納定律”、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 zer How ard)的田園城市理論、劉易斯的人口遷移城鎮化理論、諾瑟姆的“城市化過程 S 形曲線”、普頓的城市偏向說等等。羅森斯坦-羅丹主張在發展中國家用政府機構去代替不完善的市場;約翰遜(E·A·J·Johnson)認為,發展中國家如果想增強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溝通,需要建立一個等級結構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小城鎮,中、大城市等。在國內,大多數學者對地方“政府作用”普遍持肯定態度,認為不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地方政府作用存在的內生要求。如賈康等推崇政府是首要責任主體觀點,認同在城鎮化進程中,政府承擔主要事權、投融資責任;吳江等人認為中國的政府職能和市場的不足決定了城鎮化的健康發展需要政府的有效參與和有限干預。也有學者認為目前政府作用和角色扮演不到位,應該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李義平的《地方政府不應當成為市場主體》這篇文章中主要給出了政府如果成為市場主體的話會帶來的危害及原因和對策。以上我們可以明確的感受到,政府推動在城鎮化發展中發揮著其巨大影響力。
(2)實踐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迅猛發展同時也面臨著嚴峻挑戰。2013 年城鎮化率達到 53.73 %的同時,也出現了交通擁堵、設施短缺、住房緊張、服務滯后和城市內澇等諸多“城市病”.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城鎮化進程依然存在不協調、不全面、不以人為本、不可持續等嚴峻問題。面對諸多問題,政府推動成為中國城鎮化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客觀必然,迫切需要政府建構科學戰略理論,推動城鎮化科學持續發展。
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報告都強調了城鎮化問題。在“十二五”的規劃綱要中明確體現出:“要制定科學的城鎮化發展規劃,并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有力的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明確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等重要決策。
①對于如何發揮政府推進作用,國內外都有一些經驗做法,在推動城鎮化科學持續發展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從國外一些國家的城鎮化的發展歷史和經驗來看,在城鎮化過程中,政府應發揮一定指導作用,而不能全部地以市場導向為主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城鎮化迅速的擴張,迅速達到了 70%,但政府沒有及時進行政策指導,導致了城鎮化無序和混亂放任的形式。突出表現有以下幾點:過度的郊區化,城鎮建設的無序化,城市不斷的向外低密度蔓延,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土地資源的浪費嚴重,并因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于此同時西歐一些國家,及時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城鎮化取得了較好發展效果。比如,英國為有效降低城鎮擴展對環境的破壞,采取了出臺法律和法規、成立專項城鄉規劃部門等措施,有效的控制了城鎮化的不良發展。
在國內,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城鎮建設起步較早,發展較為成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是注重引進外資,港資。珠三角地區在政府引導、市場參與下,小城鎮逐漸形成了外資、集體、股份制、聯營和個體私營等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格局,發展模式日趨多元化。二是注重制度創新。長三角地區一方面注重推進小城鎮管理體制改革。如推進行政管理體制、財政體制、投融資體制、規劃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創新;另一方面,不斷推進與城鎮化相關的制度、政策創新。如:創新宅基地流轉機制、農田股份制機制、土地利用機制、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社保制度、就業制度創新等,有力的解決了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三是推進區域內城鎮群聯合發展,共生效應明顯。珠三角地 區逐漸淡化行政“鎮”概念,開展跨鎮的合作,對城鎮內部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挖掘,達到了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四是中心城市綜合化發展與專業鎮、中心鎮建①設相結合。
代表性的發展城市有廣州、珠海和深圳,通過這些城市的綜合性發展,不斷增強經濟實力 ,不斷改善環境,不斷增加國際影響力,逐漸發展形成了引領珠三角城鎮群發展的核心力量。
②長三角地區各省、市、縣級政府推進 “中心鎮培育工程”試點工程,在體制改革、城鎮規劃、產業培育等方面為其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同時我們也看到,處于我國三個“增長極”之一的京津冀地區城鎮化發展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卻有一定差距。
表現出大城市與小城市發展的不平衡、城鎮化水平相對落后、生態惡化和資源短缺等問題。
1.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的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政府在城鎮化過程中的推動作用。通過案例分析法,通過比較國外發達國家英德,發展中國家韓國、巴西,國內“長三角”、“珠三角”的城鎮化經驗,分析城鎮化效果與政府發展規劃、法律制度、發展政策等關系,探求政府推動在城鎮化進程中的作用。并結合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現狀及問題,探索政府推進京津冀城市群的發展模式及路徑。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使政府在推動京津冀城鎮化發展上進一步明確職能定位,創新政府管理機制,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發展布局,有力地促進京津冀城市群統籌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研究的意義
(1)理論意義
1.通過對國內外城鎮化進程與政府作用關系的研究,梳理出城鎮化發展的規律和原則,深化城鎮化規律性認識。
2.對京津冀城市群理論研究的擴展化和深入化有一定促進作用。我國農村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理論研究滯后于城鎮化實踐,本文通過對城鎮化發展與政府推動的實證分析,進一步探索城鎮化的內在動力、運行機制、模式選擇、成本風險等,有利于深化城鎮化發展理論認識。
3.有助于從新的視角發現政府推進京津冀城市群發展新對策、新思路。
(2)實踐意義
1.有助于國家在京津冀城市群發展中相關體制與政策的調整,使“政府推進”真正實現科學干預、正確引導。
2.有助于地方政府對城鎮化進程的科學預判。對城鎮化進程中政府的作用發揮、努力方向、適度退出等方面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以實現政府推動與市場推動協調發展。
1.2 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現狀
從動力機制方面看國內外對城鎮化發展的有著廣泛研究。有政府推動動力論、區位推動理論、產業集群推動理論等。
一是政府推動動力理論,該理論指出政府政策在城鎮化過程中的推動力的影響。Hilland Kim (2001)在發展中家用經典世界城市的假設理論框架展開了深入研究,并深入探索了亞洲世界城市中政府推動因素的影響。K.C.HO (2009)對新加坡在快步發展歷程中政府政策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深入研究了經濟政策對其影響。 (YusufandWu, 2002)主要側重地方政府的推動政策和作用,并對中國的上海進行了政府政策影響分析。
二是區位推動動力理論,該理論研究開始的相對較早,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它包括工業的區位論、中心地理論和農業的區位論等。米爾斯(Mills, 1994)的研究理論表明,通過對住房及土地價格的均衡選擇,能實現城鎮企業各家庭利益的最大化。他指出對同一個土地競爭市場按自有競價梯度的排序,最接近城市中心的是最陡峭的競價者。韋伯(2009)是工業區位論的提出者,認為企業為了高效發展,一定到注意選擇地理位置,因為地理位置的選擇可以使它達到降低運輸費用,減少運行成本,增加收入的效果。杜能(1997)提出了農業區位論中,他認為市場的距離遠近給農業的選擇類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為距離城鎮中心的遠近對農業作物的收益有一定的影響。
三是產業集群推動動力理論,該理論表明為實現城鎮的空間及結構布局優化,可以借助產業集群的發展,來實現人口的就業和空間結構的調整。馬春輝(2004)①以珠三角和長三角作為例子,他從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發展路徑中出發,研究得出大城市的土地和生產要素及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會帶動周邊地區的產業集聚發展,從而帶動城鎮化的發展。①魯德銀(2011)以浙江發展為例,對園區型鄉鎮進行產業分析,通過發揮城鎮的園區吸引力憂勢,促進產業工業聚集,來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②劉錚(2011)以上海為例,研究產業發展對城鎮化的影響,得出的結論是,前者能較快推動人口的聚攏,進而較快的推進城鎮化的發展。③
1.2.1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在城鎮化過程中,應該更注重“政府推動”還是“市場自發”,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焦點。
一種觀點認為,城鎮化進程中,政府推動能夠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費孝通(1980)在《小城鎮大問題》、《小城鎮再探討》等文章中,主張中國走小城 鎮化的模式道路,在理論上極大的推動農村城鎮化發展。崔功豪(1989)認為將政府結合城鎮化發展來的制定政策和規劃的行為有利有弊,他的站位較為客觀。黃少安(2000)認為從城鎮化的開端和中期都有政府政策的推動作用,并歸納驗證了三個有關政府推動的假說。劉傳江(2002)指出城鎮化的化動力因素有以下幾點:制度、產業結構、創新和經濟要素流動和集聚等,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制度安排和制度變遷對影響或決定城市化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
朱光磊(2006)在《現代政府理論》這本書中指出在向“ 經濟建設型”政府的轉型方面,中國已經完成,應該開始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但他的研究多集中在轉型時期中地方政府行為,而對如何優化地方政府行為的研究卻很少。張許穎(2007)認為鑒于中央政府投資調控導向作用,地方型政府逐漸有重點發展制造業到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流向城鎮化的基礎設施產業是有益于城鎮化發展的。簡新華和黃錕(2008)研究表明,導致我國城鎮化水平多變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地方政府的投資行為是主要影響因素。
簡新華(2010)指出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可以走城鎮化、工業化和現代化適度同步發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統籌發展道路;在市場推動、政府導向下,實現城市發展方式多樣化和合理化。他的構想較為理想化,是建立在市場、政府協調推進的理想條件下的。丁元竹(2011)認為政府在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同時,公共領域也反作用于政府,增加政府職能。賈康等人(2013)表明,地方政府是推進城鎮化的首要責任主體,承擔著主要事權與投融資責任。所以地方政府融資的擴大和職能的正常發揮能加速城鎮化的發展。
另一種觀點認為,在城鎮化進程中應該淡化政府的作用,由市場自發推進。盛洪(1992 )指出政府在城鎮化過程中,充當秩序提供者作用可以降低內部交易費率,而在配置資源時可能出現交易和管理費用升高。周業安(2003)認為地方政府間的競爭會一定程度上限制經濟增長,因為競爭可能會使其采取掠奪型或保護性策略,使地方間交易成本增加。王婷(2004)在現在狀況將,明確政府的職能和定位,防止其出現“越位”現象,可以從根本上緩解投資過熱。李軍杰與鐘君(2004)認為現在經濟體制中政府也有機會主義和沖動的傾向,而且信息在傳輸的時候也存在級數過多和監管不力情況,導致政府行為必然會對宏觀經濟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茶洪旺(2014)認為,在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浪潮中,有一些地方政府借助“新型城鎮化”的名聲,實際上還是實行的“傳統城鎮化”.當前,通過政府的強力主導 ,“投資拉動經濟”這一傳統的城鎮化發展路徑仍然在延續,工業園區的盲目擴張、大拆大建和造城運動等詞經常出現,這種逆新型城鎮化發展而行的勢頭必須得到有效遏制。應該一方面從人本化的新型城鎮化出發,另一方面經過對政府全面主導的城鎮化模式進行深刻反思,來合理的解決從數量增長型向質量發展型轉變、城鎮化過程中的政府與市場關系等一系列問題。馮奎(2014) 在《推進城鎮化亟待政府角色轉換》中指出正在我國的城鎮化過程當中,政府的強力干預,使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并且以行政手段來影響城市增長,形成了政府全面主導的角色。他認為中國的城鎮化過程中,政府的全面干預和主導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制定土地政策、戶籍政策、投融資政策和行政區劃調整政策體現出來。政府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里實施的分量較大的干預政策雖然有一定好處,但總體作用不明顯。
1.2.2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對于城鎮化問題及政府干預較為重視,研究也較早,理論成果頗為豐富。
第一階段是由代表古典經濟學的《國富論》(亞當·斯密)出版到上世紀 20 年代,思想主流是以經濟自由主義為基礎框架,政府作用和職能基本被框定在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三項任務之中,其重要性位列市場之后。亞當·斯密(1776)在《國富論》中闡述,政府只需要充當“守夜人”的角色,而通過自由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就能夠輕松的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經濟合理發展。他表達了反對政府對企業實施過多管制的思想。而庇古(1932)建議:政府超越其界限,利用他手中征稅的權力,來對企業或個人征收社會邊際成本差額的稅收或給予同等數量的補貼,使企業和個人自覺得按照效率標準提供最優的產量,從而有利于實現帕雷托最優效果。即借助于國家干預,重建市場的秩序。馬克思恩格斯(1858)早在《〈政治經濟學批判〉(草稿)》中,就明確使用了“城市化”一詞,指出“現代的歷史是鄉村城市化”.盡管馬恩對城市化問題直接、集中論述不是太多,但是他們在關于城市發展機制、城市問題、城鄉關系、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很多論述對于我們堅定不移地走城鎮化發展道路、推進城鎮化科學發展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阿道夫·瓦格納(1880)發現了“瓦格納定律”,即隨著公共支出的增長會受到政府活動擴張的影響這一規律。
①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1898)在《明日的田園城市》中,提出的關于城市規劃與建設的設想,對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城市規劃、建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主要內容是:提出利用農村的低價土地來建造田園型城市,解決其面臨環境壓力,減少和削弱大城市,建設兼具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以實現城鄉一體化。
第二階段是 20 世紀 20~60 年代,城市發展穩步前進,城市化率到達百分之七十。
因為第一個階段提倡經濟自由弱化政府調控,而出現的市場失靈已經非常明顯,從而催生了的政府干預的理論,該階段主要強調政府職能發揮。劉易斯(1954)基于人口遷移的城鎮化理論,提出了二元經濟發展模型。他認為工業化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工業部門的過程,只要工業部門在工資水平上高于農業部門 30%~ 50%,就能引起農業部門勞動力向工業部門的流動。但是劉易斯模型忽略了農業部門的作用 ,只把農業部門當作一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部門,也不考慮農業生產率提高而出現剩余產品是農業勞動力向工業部門轉移這一前提條件。諾瑟姆(1975)基于城鎮化階段性發展規律論,提出“城市化過程 S 形曲線”.他認為城市化率在達到30%以前,是城市化初期和緩慢發展的階段;城市化率達到 30%~7 0%時,是城市化中期和加速發展的階段。
第三階段時間為 20 世紀 60 年代后期,提出了一定程度上政府經濟職能的主張進行縮減。重新把研究的方向改為了自由經濟市場主義。普頓(1977)提出了城市偏向說:城鄉之間存在著等級差異和沖突,資源分配具有明顯的城市偏向,一方面城市集團則利用自己手中的一些政治權力,以“城市偏向”政策為依據,來使社會資源不太合理的流向自己那方利益所在;另一方面農村富農和城市集團聯合,將人力資本、儲蓄及剩余食物提供給城市,這引起了農村內部發展的不平等性,導致窮人更窮。蒙馬瓦和沙特(1996)根據實證數據的研究得出,影響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有貿易額的增長、工業化的發展、外資的大量流入以及人均收入的提高等。Epstein 和 Jezeph(20 01)貧民窟和城市病等現象出現原因,是人為過快的城鎮化發展伴隨著薄弱的基礎設施從而造成以上的現象。RyoItoh 等(2009)人為政府通過調節人口分布、稅收補貼和政策導向等因素,來實現最優的城鎮化發展形勢,并建立模型,命名為動態控制最優模型。通過模型分析得出結論:初級階段要通過補貼吸引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后期階段要利用稅收的征收實現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Markus 和 Bruckne(r2012)運用實證分析研究了 1960-2007年間 41個非洲國家面板數據,發現人均 GDP 中農業增加值對城市化率總變化量貢獻微乎其微,反而提高城市化率則會造成人均 GDP 的負增長。
1.2.3 小結
通過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對比可以看出,在政府推進城鎮化方面國外研究多集中在城市規劃、地理和經濟學領域內,研究角度較多從政治、制度等視角全面出發,實證研究也較為充實。而國內研究多從城鎮規劃、地理和經濟角度出發。主要特點如下:一是研究多停留在根據現狀和問題提出對策的層面,缺乏數據為支撐的模型研究,內容缺乏定量分析,結論中的科學分析也比較薄弱。二是研究領域多集中在區域特色、城鎮格局和空間構架方面,機理研究匱乏。三是實證分析多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缺少人文地理方面的實證研究,研究的系統化難以深入。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與方法
1.3.1 研究內容
第一部分研究政府推動城鎮化發展的背景,總結介紹國內外城鎮化發展先進經驗,找出城鎮化發展中的問題;闡述政府推進城鎮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分析國內外推動城鎮化研究現狀。
第二部分分析城鎮化的內涵概念,以及城鎮化過程中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出現的合理性。
第三部分分析比較發達國家英德,發展中國家韓國、巴西,國內“長三角”、“ 珠三角”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模式和先進經驗,總結政府推動作用的表現。
第四部分介紹京津冀城市群發展概況,分析發展中遇見的一些問題,并給出模式建議及路徑選擇。
1.3.2 研究方法
1.文獻檢索法筆者查閱了政府官方網站、圖書館等關于城鎮化建設的一些電子的文獻、年鑒和參考了國內外在城鎮化方面的一些理論成果,這對我深入研究打下了理論基礎,也給我提供了論文思路。
2.比較分析法城鎮化問題是-個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際、經濟與社會等密切相關的問題。對于政府推進城鎮化問題對策的研究,筆者從歷史回顧與現實觀察、國內與國外的理論與實踐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
1.4 本文主要創新點
1. 在理論創新上,以協同論為理論基礎,分析政府推進城鎮化問題,提出概念、協同推進模式、對策。
2. 研究思路上,通過對國內外政府推動城鎮化發展現狀進行實證分析,并給出構建京津雙子主核心區和建立南部“京石”二級發展軸模式建議。并提出發展對策,一是理清權責,促進市場的資源配置與政府的宏觀調控協調發揮作用。二是注重差異化同時,推進協同化發展。三是改進機制,力促城市間合作力高效發揮。四是增強分工協作,強化核心功能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