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京津冀地區政府推進城鎮化發展研究
【第一章】城鎮化進程中政府職能發揮探析緒論
【第二章】城鎮化相關概念
【第三章】城鎮化過程及其中政府作用的歷史考察
【第四章】京津冀地區的發展概況及對策
【參考文獻】發揮政府在城鎮化建設中的作用參考文獻
2 城鎮化相關概念
2.1 城鎮化的涵義
2.1.1 涵義
城鎮化在不同的學科如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等都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和界定。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城鎮的地位和功能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處于中心的位置,還對國民經濟發展有主導作用,發揮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用;從地理學的角度看,城鎮形成和發展是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變革和社會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伴隨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在社會學看來,城鎮是一個非農業人口密度高度聚集的大面積區域等等。這些觀點即有合理性的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整體研究界定城鎮化,是一個以政府宏觀調控及市場機制為導向,以非農業產業化和非農業向城鎮集聚為基礎,依托城鎮發展實際,逐步實現城鄉自愿互動、城鎮互相融合、人及大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城鎮不斷吸引非農業產、農業人口、信息、資金向其聚攏的同時,農村也被城鎮反哺,在農民生活方式、人生觀、價值觀、思想觀念、農業現代化等方面,多角度的逐漸融入城鎮的發展潮流當中。城鎮化內核是各類城鄉的要素、資源及生活方式相互融合過程。其中,城鄉要素融合中勞動力的自由就業及流動是重點,多余勞動力由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是核心。
2.1.2 內涵分類
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解讀城鎮化發展內涵:
第一,農業從業人員和生產要素向城鎮聚集和轉移過程,是初期城鄉生產生活方式融合的過程,也是基本的要求。這些城鎮非農產業及農業相關服務業的聚集逐步推動著城鎮化的發展。
第二,建立和完善城鎮體系。各種生產要素和非農業產業發展向城鎮聚集,逐步形成了小城鎮、中心城鎮和大城市等這些不同等級的城鎮體系,同時,多等級的城鎮體系也對農村經濟社會結構向現代化轉型起帶動作用。
第三,城鎮反哺農村。農民的生活生產方式在城鎮發展的影響下不斷的改善和提高,不斷實現現代化。城鎮發展初期實現了農村生產要素的吸納,城鎮經濟的不斷壯大,在城鎮人口素質提升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技術、管理、產業、生活方式等方面不斷向農村輸入,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現代化發展、農業裝備、技術水平提高和農民的現代化轉型。
四是城鄉高度融合,實現整體資源共享。城鎮化的高級階段包括城鄉經濟產業、文化、價值觀念及生活方式作為一個整體高度融合,通過城鄉的整體高度融合,來實現城鄉資源的共享。
2. 2 政府及相關理論
2.2.1 政府干預
政府干預指政府利用調控和干預措施彌補市場在運行過程中機制的不足而出現的市場失靈現象。政府通過以下途徑對市場失靈進行干預,包括:采用稅收和補貼的手段,建立健全市場經濟體系,糾正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完善法律法規,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調整收入分配等。但如果政府沒有及時的進行干預,就會出現資源的無效配置現象,呈現出“政府失靈”的結果。
2.2.2 市場失靈與政府存在的正當性
市場失靈是針對在市場的運行機制里缺乏競爭、公共物品和公有資源信息不對稱、外部性等原因,不能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的理想狀態, 導致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是市場本身無法解決的,因此政府存在和作用也就有它的合理性。事實上, 國家和政府的作用始終存在于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經濟的發展史上,只有國家出面認同并確立了法律和貨幣制度市場經濟的兩大基石之后,才可能持續不斷擴展被哈耶克稱為的“自發秩序”.從廣義上講,有國家和政府的存在,才會有市場經濟的存在,所以我們更應該關注政府干預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