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評估探究
【第一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優化分析引言
【第二章】公共文化服務相關概念界定和理論基礎
【第三章】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構
【第四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評價方法
【5.1 5.2】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需求分析
【5.3】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評價結果分析
【第六章】改善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的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河北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改進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5 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分析
5.1 數據的來源與搜集
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評價實證階段,指標的數據采集是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本研究對硬性指標和軟性指標的數據都進行了采集。硬性指標的數據主要通過查閱和整理《河北省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11-2012)》、《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 2009 和 2013》、河北省文化廳官方網站、文化部官方網站等政府部門公布的權威資料獲得。
對于無法從現有文獻資料中獲取的數據,就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實地走訪等實證調查方法采集。筆者在導師的指導下專門設計了面向河北省居民的調查問卷??紤]到河北省市區、縣城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差異和居民生活方式、收入水平等的區別,市區與縣城、農村居民的問卷少量題目不同。筆者主要走訪了石家莊市、保定市、衡水市和秦皇島市的市區和其周邊的 8 個縣城、12 個村莊,面向河北省居民隨機發放問卷,要求答題人以匿名方式填寫問卷。問卷發放時間為 2014 年 7 月 1 日至 2014 年 10 月 7日,共發放居民問卷 600 份,收回有效問卷 415 份,有效回收率 69.17%.考慮到滿意度調查結果可能會與受訪者的常住地、受教育程度、性別、年齡、職業等因素有關,因此有必要分析受訪者的這些因素。
在受訪人群中,男性占 47.43%,女性占 52.57%,比較均衡;按年齡層次分,18 歲以下占 2.57%,18-25 歲占 25.71%,26-35 歲占 35.71%,36-50 歲占 21.14%,50 歲以上占 14.86%;按常住地分,市區居民占 25.43%,縣城居民占 24%,農村居民占 50.57%,也比較符合河北省當前趨向城鎮化的特點;按職業類別分,黨政機關人員占 2.29%,事業單位人員占 11.14%,企業單位人員占 17.14%,農民占 22.29%,離退休人員占 5.14%,在校學生占 20%,自由職業者占 16%,其他職業者占 6%,分布較為合理;按受教育程度分,小學及以下學歷占 2.57%,初中占 19.71%,高中或中專占 29.14%,大?;虮究普?7.71%,碩士及以上占 10.86%,因許多方面的限制,受訪人群的受教育程度相對河北省全體居民來說偏高,但影響不大。
5.2 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需求分析
5.2.1 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分析
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狀況包括公共文化服務的政府投入、運行機制和發展規模狀況,本文從這三方面對供給進行分析。河北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投入和發展規模呈增長趨勢,但仍處十低水平,運行機制不完善,各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不均衡。
5. 2. 1. 1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投入狀況
本文從總體和人均公共文化投入狀況兩方面對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投入進行分析。
第一,總體公共文化投入水平不高,但呈增長趨勢
“十一五”期間河北文化事業費起伏較大,隨著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口益重視,2010年以來河北文化事業費增長較快,2012年河北文化事業費近11. 5億兀,同比增長23. 46%,增幅雖比上年回落9. 09%,但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高十財政收入同比增長率和財政支出增長率3. 52%和8. 14%.各市的文化事業費同比增長率都為正,只有石家莊、保定、衡水的文化事業費同比增長率低十財政收入同比增長率,分別低16. 89,6. 58, 5. 24個百分點,其余各市均高十財政收入的同比增長率;目_除石家莊外其他各市的文化事業費同比增長率比財政支出同比增長率都高。
河北文化事業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較低,2012年為0. 28%,比2011年上升0. 02%,但比全國低0. 1%,在全國僅居第30位。2011年浙江、上海和北京這些發達地區的這一比重就分別達到了0.75%, 0.62%, 0.55%,比河北當年平均高0. 38%:與河北經濟水平相當的山東該指標值也達到了0. 35%0 2005年及之前河北文化事業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高十全國,2006年以后與全國的差距拉大,2007-2012年一直在全國處十下游。河北各市文化事業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差異較大,秦皇島最高,為0.37%, Ifn衡水僅為0. 12% .
第二,人均公共文化投入水平低,增長緩慢
人均公共文化投入水平可以從人均文化事業費和購書費兩方面進行分析。河北人均文化事業費較低,增長緩慢,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斷拉大。2012年河北人均文化事業費為15. 74兀,比2011年增長2. 89兀,但與全國人均35. 46兀的差距還很大,僅占全國倒數第二位,2008-2011年在全國的排名一直處十末位,與河北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山東與河南分別為21. 36兀和15. 99兀,都比河北高。2012年河北公共圖書館人均購書費為0. 328兀,比2011年增長0. 063兀,與全國的人均1. 091兀相比差0. 763兀,在全國處十下游。2005-2012年河北人均購書費年均增長0. 046兀,與全國年均增長0. 127元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長此以往,河北與全國人均購書費的差距將被進一步拉大。 各市人均投入水平差異較大。人均文化事業費方面,2012年秦皇島和唐山最高,分別為24. 41和21. 72兀;有4/11的市小十10兀,其中衡水最低,僅為4. 4兀??上驳氖?,各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幅,邯鄲同比增長率最高,達到了69. 45%;只有石家莊和保定這兩個人口大市同比增長率在20%以下。人均購書費方面,2012年秦皇島與滄州最多,分別是 0.809 和 0.781 元,衡水、保定與邢臺在 0.1 元以下;各市同比增長率差距較大,有 5/11 的市出現了超過 30%的負增長,其余為正增長的市中增長幅度差距也較大,秦皇島增長了 105.45%,而石家莊僅增長了 7.06%.
5.2.1.2 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狀況
當前,在自上而下的壓力型行政體制下,由于市場機制不夠健全和公民社會力量較為薄弱,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依然是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這種決策機制表現為物品供給是由上級政府組織及其指令決定的,公眾的需求被排除在外。如,一位縣公共圖書館館長透露,提供多少圖書、提供什么圖書都由上面決定。這種方式明顯缺乏公眾意見和專家系統作支持,決策的科學性不足。
河北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監督過程中多采用傳統的方式,即上級部門對下級部門進行檢查,或采取部門自評的方式,缺少嚴密的監督機制。由于人員少、經費少,難以監督公共文化資金的運用情況、更難以對下級開展的公共文化活動或修建公共文化設施的效果進行經常性檢查。一位縣文化館館長說,對文化服務的檢查采取抽查的方式。由于多數情況下上級和下級部門有共同的利益,上級與下級部門易采取共謀行為,檢查多流于形式;為了提升個人政績,部門自評也多是官員自己自說自話,所以現有的公共文化服務監督機制起到的作用微弱。
當前河北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建立起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反饋機制。一位文化館館長反映,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少、經費不足,開展文藝演出的經費就不足,更無力對居民的文化需求進行調查。同時,大多數地區沒有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價的標準,更沒有建立績效評價機制,是服務的效果和公眾文化需求得不到重視和反饋的重要原因.河北公共文化機構工作人員隊伍初具規模,但是各市從業人員規模和素質不均衡。
2012 年主要公共文化機構(圖書館、博物館、群眾文化機構、事業性質的藝術表演團體和藝術表演場館)共有從業人員約 1.6 萬人,平均每 4428 人中有一名公共文化機構從業人員,中級及以上職稱人數占總從業人數的比重為 28.3%.人均擁有公共文化機構從業人員最多的市是張家口,平均每 2900 人中有一名從業人員,最少的是衡水,8606 人中才有一名從業人員。中級及以上職稱人數占總從業人數的比重最高的市是保定,為36.49%,最低的是張家口,為 13.51%,只有保定、唐山和邯鄲在全省以上,其余市都在全省以下。
基層公共文化機構從業人員匱乏,各市發展狀況不一。2012 年平均每個文化站僅有在編人員 0.71 人,比 2011 年多了 0.25 人,各市基本上都有了一定的增加,但是只有唐山、秦皇島和張家口達到了 1 人,分別為 1.3 人、1.28 人和 1 人,衡水最少,僅為 0.07人。平均每社區或村擁有的群眾文化機構指導的業余文藝團隊數較少,僅有 0.32 支,比 2011 年略有增加,仍處于較低水平,各市也存在較大差距,最多的是石家莊為 0.59支,最少的是衡水僅為 0.09 支。
從調查情況來看,對“社區或村有哪些文化人員和組織?”,群眾業余文藝團隊的被選概率最高,為46.86%;文體干部、文化志愿者、電影放映隊分別只有20.86%、20.57%、18%;書屋管理員、社區文化指導員、專(兼)職文化輔導員和體育指導員僅分別為 13.14%、12.8%、4.57%,23.43%的人表示不清楚。對“本地若有公共文化活動,這些公共文化活動是由什么組織提供的?”,群眾業余文藝團隊的被選概率最高,為 70.86%,在農村這一概率達到了 80.79%;其次是政府部門,為 42.57%;民營文藝團體和社區僅分別為 21.14%和 6.86%.這一結果雖然受到一些居民對所在社區或村文化人員和組織了解不多的影響,但也有大多數文化人員履行的文化職責偏少、與居民接觸偏少的原因,表明,基層的文化人員和組織匱乏,群眾業余文藝團隊由于其活動成本低、易于組織、活動時間靈活等特點已經成為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活動的主力;民營文藝團體的作用還沒有發揮出來,供給公共文化服務的組織還亟需發展壯大。
總體來看,河北大部分地區還保留著計劃經濟時期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還沒有形成健全高效的監督機制,也沒有建立文化服務效果的反饋機制,雖然公共文化機構的人員隊伍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各市公共文化機構從業人員規模和素質不均衡,基層的文化工作人員和組織匱乏而且分配不均,都從不同方面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
5.2.1.3 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規模狀況
從主要公共文化設施的數量和面積、公共文化產品的數量以及公共文化活動的數量這四個方面分析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規模狀況。河北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規模呈增長趨勢,但是仍處于較低水平,各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規模不均衡。
第一,公共文化設施的數量明顯增長,但各地區人均擁有量不均衡,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種類和數量少。對“社區(村)建有什么公共文化設施?”,10.30%的人反映沒有公共文化設施,27.88%的人反映只有一種,24.85%的人反映只有兩種。文化休閑廣場和健身設施的被選概率最高,分別為 66.67%、67.88%;表演場、文體活動室、報紙宣傳欄僅分別為 24.24%、21.82%、21.21%,僅有 21.95%的農村居民反映所在村有農家書屋(有的村有農家書屋可是書屋并沒有被受訪居民知曉),僅 7.27%的人反映建有公共電子閱覽室。表明文化休閑廣場和健身設施相對其它公共文化設施較為普及,而表演場和報紙宣傳欄覆蓋率較低,公共電子閱覽室覆蓋率更低,大部分文體活動室和農家書屋的村民知曉率不高、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2012 年河北全省平均每 42.369 萬人擁有一座公共圖書館,與國際通行標準(5 萬人/座)還相距甚遠。全省每 97.167 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還遠遠高于全國 40 萬人/座(博物館)。各地區人均擁有公共文化設施數量不均衡,尤其是人均博物館擁有量,承德每 38.959 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而邢臺僅為 359.430 萬人/座。
2012 年河北鄉鎮(街道)文化站覆蓋率達到了 99.02%,比 2011 年提高了 1.22 個百分點,各市基本上都有一定程度提高,其中 6/11 的市達到了 100%,保定最低,僅為92.94%.文化室覆蓋率達到了 54.66%,比 2011 年增加了 14.21%,但仍處于較低水平,各市文化室發展非常不均衡,唐山和秦皇島的文化室覆蓋率分別達到了85.22%和84.75%,而衡水僅為 14.12%.
第二,每萬人擁有的公共文化設施面積較少,各市發展不均衡。2012 年河北每萬人擁有的公共圖書館和群眾文化設施建筑面積分別為 46.66 和138.03 平方米,與全國 78.2 平方米/萬人(公共圖書館)和 234.24 平方米/萬人(群眾文化設施)相比還相差很遠。而且河北每萬人擁有群眾文化設施建筑面積與全國相比增長緩慢,2012 年河北比 2011 年增加了 5.48 平方米,而全國增加了 13.01 平方米。
各地區每萬人擁有的公共文化設施建筑面積不均衡,而且有增有降。尤其是各地區每萬人擁有群眾文化設施建筑面積差距很大,2012 年承德和唐山分別為 245.27 平方米/萬人和 221.16 平方米/萬人,邢臺和滄州僅分別為 95.99 平方米/萬人和 104.78 平方米/萬人(群眾文化設施)。
第三,人均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水平低,各地區分配不均衡。人均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水平低,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2 年河北人均公共圖書館藏書 0.27 冊,比 2011 年增加了 0.03 冊,但是還未達到全國 2006 年人均 0.38 冊的水平,與全國 2012 年 0.51 冊/人還相距甚遠,并且遠遠低于國際圖書聯合會人均 1.5-2.5 冊的標準。每萬人擁有博物館藏品 34.59 件,遠遠低于全國平均 171.2 件的水平。
人均公共文化產品分配不均衡。2012 年各地區人均公共圖書館藏書量排在前兩位的廊坊和秦皇島分別為 0.43 冊和 0.41 冊,而排在后兩位的衡水和滄州人均僅分別為 0.12冊和 0.14 冊。各地區每萬人擁有博物館藏品數排在第一位的承德為 163.56 件,而最后一位的邢臺僅為 0.83 件。
第四,公共文化活動數量逐漸增加,各市差距較大。對“您所在社區(村)有上述哪些公共文化活動?”,廣場健身活動的被選概率最高,達到了 70%;其次是公園廣場文化活動和公益電影放映,農村分別為 31.07%和 55.37%,城鎮分別為 52.6%和 24.28%;文藝演出活動僅為 24%,話劇、歌舞劇、戲劇這些舞臺劇和書畫展、花展這些展覽活動最低,僅分別 6.86%和 10%.其中,64%的居民反映只有一兩種公共文化活動,表明基層擁有的公共文化活動種類少、檔次不高,廣場健身活動已成為城鄉基層主要的公共文化活動,公益電影放映和公園廣場文化活動分別是農村和城鎮主要的公共文化活動,高雅和專業性強的公共文化活動很少。
2012 年河北群眾文化機構為每千人提供活動 0.75 次,比上年增加 0.1 次,秦皇島和邯鄲分別為 1.26 和 1.14 次,而衡水和保定僅分別為 0.42 和 0.49 次。河北藝術表演團體平均向每個村提供演出 0.69 場次,雖比上年多了 0.05 場次,但是與“基本實現每個行政村每年看 3 場以上戲劇或文藝演出”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各市藝術表演團體向每個村提供的演出場次不均衡,石家莊和滄州最多,分別為 1.24 次和 1.18 次,而衡水和廊坊最少,僅分別為 0.14 次和 0.28 次。
5.2.2 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分析
5.2.2.1 公共文化需求偏好
第一,居民文化支出水平低,知識性和高雅的文化消費偏少,私性的文化休閑方式占主流,城鄉文化消費存在差異。由于大部分家庭的教育支出在文化消費支出中占較大部分,所以本次調查專門去除了教育支出,發現河北居民每年的文化消費支出水平較低。從調查結果來看,居民家庭中每年文化支出 500-1000 元的家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為 1000-2000 元的家庭,500元以下的家庭占到了 19.14%,高于 2000-5000 元和 5000 元以上的家庭分別 0.85 和 7.71個百分點。粗略估算,河北人均年文化消費支出 488.62 元。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支出水平差距較大。雖然居民家庭中每年文化支出 500-1000 元的家庭所占比重最大,但是 2000 元以下的家庭所占的比重農村都超過城鎮,尤其是 500元以下的家庭,在農村占到了 23.16%,比城鎮高 8.13%.由表 4 可知,農村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數多于城鎮,使得人均文化支出差距加大,粗略估算,城鄉人均文化支出分別為 594.93 元和 399.73 元,相差 195.3 元。
市區與縣城居民文化支出水平也存在差異,居民家庭中每年文化支出占最大比重的分別是 500-1000 元和 2000-5000 元,5000 元以上的所占比重市區比縣城高 2.63 個百分點,但是 2000 元以上的所占比重縣城比市區高 10.21 個百分點,表明市區居民文化消費支出不足。對“您家每年的文化消費支出(孩子的教育支出除外)主要購買哪些產品和服務?”,寬帶(上網費)的被選概率最大,其次是電視(或影碟機、電腦),報刊雜志的概率僅為 32%,排第三,旅游觀光僅為 27.14%,排第四,看電影和文藝演出不足 20%,音像制品的概率最低。說明耐用的文化產品消費仍占主要部分,知識性和高雅的文化消費偏少。
城鄉居民家庭文化支出主要購買的項目也有非常明顯的差異,城鎮居民家庭購買的項目種類較多,較豐富,而農村居民家庭卻比較單調,電視(或影碟機、電腦)和寬帶的被選概率分別為 60.45%、54.24%,而報刊雜志、旅游觀光、看電影或文藝演出的概率卻遠低于城鎮,表明農村購買耐用品的家庭較多,而高層次的文化消費支出較少,農村居民越來越關注外界、有強烈的學習新知識、跟上社會步伐的愿望,但是高層次的文化消費還不足。
縣城和市區相比,縣城的高層次的文化消費不足。報刊雜志、旅游觀光、看電影或文藝演出、科普讀物的被選概率縣城都低于市區,尤其是旅游觀光的概率縣城比市區低14.13 個百分點,表明縣城居民高層次的文化消費與市區居民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由圖3可知,閑暇時選擇看電視的人所占比重最高,達到了66. 57%,上網的為58. 57%,居第二,讀書看報的人僅為35. 43%,遠遠低十看電視和上網的人所占的比重,也低十公園或健身場所、逛街的人所占的比重,居第五位,農村讀書看報的居民所占比重雖在文化娛樂方式中居第四位,但是僅為32. 20%;旅游的人僅為23. 71%,次十喝茶聊天、看電影的人所占的比重,位十第八位。
對比城鄉居民的文化娛樂方式發現,受收入水平、生活環境和選擇空間等的影響,相對十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的文化娛樂方式比較單調,除了選擇看電視和打牌的居民所占比重超過城鎮,其它的娛樂方式都落十城鎮之后,上網和去公園健身場所的人所占比重與城鎮差距最大,分別相差19. 06和18. 6個百分點,讀書看報的人所占比重與城鎮相差6. 52個百分點。旅游的農村居民所占比重僅與城鎮相差2. 27個百分點,表明農村居民也在追求高質量的文化娛樂方式。
第二,休閑性與娛樂性的公共文化需求偏多,知識性與高雅性的公共文化需求較少,城鄉公共文化需求差異較大,公共文化需求呈現多層次、多樣化的趨勢。對“您喜歡去哪些公共文化場館?”,圖書館和博物館的被選概率最高,但分別僅為 43.24%和 40%;其次為影劇院和科技館(或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分別為 31.89%和 23.78%,美術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的概率最低,僅分別為 12.97%、17.30%和 7.57%.“喜歡去某個公共文化場館”的人所占的比重與“曾去過某個公共文化場館”的人所占的比重相比,前者都低于后者,如,60.54%的人去過圖書館,而僅有 43.24%的人喜歡去圖書館,反映出大部分居民對公共文化場館的興趣不濃厚。城鄉居民對公共文化場館的偏好存在差異,如,城鎮和農村居民分別喜歡去圖書館和博物館的人最多,城鎮居民對科技館、工人文化館、青少年宮、美術館的偏好強于農村居民,而農村居民對紀念館的偏好強于城鎮居民。
對“您喜歡參加哪些公共文化活動?”,廣場健身活動的被選概率最高,達到了44.86%,其次是公園廣場文化活動,為 37.14%,文藝演出和展覽活動僅分別為 24.29%和 21.14%,公益電影放映和舞臺劇的比率更低,僅分別為 18.86%和 10.86%,表明當前廣場健身活動最受居民的喜愛,公園廣場文化活動也非常受居民的喜歡,喜歡在公共場所看文藝演出和展覽活動的人不多,公益電影放映和舞臺劇對居民的吸引力也不大。
城鄉居民對公共文化活動的偏好存在差異,城鎮和農村居民分別喜歡公園廣場活動和廣場健身活動的人最多,對大多數城鎮居民來說展覽活動比公益電影放映有更大的吸引力,而農村恰恰相反,但是當前農村居民中喜歡公益電影放映的也僅占 22.03%.市區和縣城的居民對公共文化活動的偏好也有差異。所有的公共文化活動的被選概率之和,縣城高于市區、農村高于城鎮,表明受收入水平、選擇空間等方面的影響,農村居民比城鎮居民、縣城居民比市區居民更喜歡公共文化活動。
對“您喜歡利用哪些公共文化設施?”,文化休閑廣場和健身設施的被選概率最高,分別為 55.15%、51.52%,其次是文體活動室,為 24.24%;表演場、報紙宣傳欄僅分別為 16.36%、13.33%,農村農家書屋僅為 15.85%;公共電子閱覽室最低,僅為 9.7%,城鎮比農村高 4.73 個百分點。表明文化休閑廣場和健身設施最受城鄉居民的喜愛,表演場、報紙宣傳欄和農家書屋不如文體活動室受歡迎,喜歡利用公共電子閱覽室的居民最少,城鎮居民比農村居民更喜歡利用公共電子閱覽室。
對“您非常需要哪些公共文化服務?”,城鄉居民選擇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公園/社區體育設施的概率都最高,城鎮選擇二者的概率都大于農村,表明這些設施是城鄉最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務,并且城鎮居民對二者的需求度高于農村。文化館/文化站僅為 17.71%,而且城鄉居民選擇文化館/文化站的概率都不高,表明文化館/文化站對居民的吸引力不強,居民對其需求度不高。農村選擇廣播電視頻道/節目、文藝團體及演出、文化技術培訓機構及相關培訓的概率都高于城鎮,而且前兩類在農村分別排在第三、第四位,而城鎮的這兩類僅排在第六位,表明農村比城鎮更需要廣播電視頻道/節目、文藝團體及演出、文化技術培訓機構及相關培訓。城鄉居民選擇電影院/電影放映和各類文化活動中心的概率相當,但是排名存在很大差異。
第三,居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熱情很高,但是表達自己文化需求的意識較差,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率和公共文化活動參與率較低,各市參與水平差距較大。對“您是否愿意參加本地舉行的文化娛樂活動?”,64.57%的人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31.43%的人表示一般,僅有 4%的人表示不愿意。表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參與文化娛樂活動的熱情很高。農村居民中表示“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共占 66.1%,城鎮為 63%,表明農村居民參加文化活動的意愿不弱于城鎮。
對“您認為您自己在公共文化建設中應該發揮什么作用?”,56.57%的人認為應該積極參與,30.57%的人認為應該提出意見和建議,10.29%的人表示有可能的話會自己組織,只有 14.86%的人選擇什么作用也不發揮,反映了大部分居民認識到自己應積極參與公共文化建設,但是表達文化需求的意識較差。農村居民中選擇“積極參與”的和“選擇有可能的話自己組織”的比重都比城鎮高,而且選擇“什么也不”的比重比城鎮低,反映了農村居民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較高,但是,選擇“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比重比城鎮低 3.56%,反映出農村居民表達文化需求的意識較差。
對“您曾經參加過以下哪些文化活動?”,19.71%的人幾乎沒參加過文化活動,44.29%的人曾參加過廣場健身活動,39.71%的人曾參加過公園、廣場文化活動,20.29%的人曾參加過公益電影放映,而參加過文藝演出、展覽活動和舞臺劇的人僅分別占 19.71%、12.57%和 4%.表明大部分居民參加的文化活動種類少,參加過高雅和專業性強的文化活動的居民較少。
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對公共文化場館接觸少。對“您去過哪些公共文化場館?”,60.54%的人去過圖書館,只有 45.95%的人去過博物館,35.14%的人去過影劇院,32.97%的人去過紀念館,而去過美術館、科技館、工人文化館、青少年宮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的人所占比重更少,還有 19.46%的人沒去過任何公共文化場館。對比城鄉居民參觀公共文化場館的次數,差距也很大。農村居民中,去過圖書館、博物館和影劇院的人所占比重僅分別為 41.05%、33.68%和 28.42%,而城鎮居民中去過上述場館的比重分別達到了 81.11%、58.89%和 42.22%;30.53%的農村居民沒去過任何公共文化場館,而城鎮僅為 7.78%.
對“居民光顧公共文化場所或使用公共文化設施的頻率”進行調查,發現居民光顧公共文化場所的次數過少,使用公共文化設施的頻率低。38.86%的人很少使用公共文化設施,20.86%的人每月僅一兩次,26.57%的人每周一二次,只有 13.71%的人每周三次以上。城鎮比農村的頻率高得多。城鎮很少使用公共文化設施的人占 32.95%,而農村占44.63%.
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狀況在逐步好轉,但是仍有許多公共文化設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活動參與程度較低?!秶夜参幕阵w系示范區創建標準(中部)》中規定“人均到公共圖書館次數 0.3 次以上,市、縣兩級圖書館平均每冊藏書年流通率 0.7次以上”,據了解歐美國家年人均參觀博物館的次數為 2-3 次,中國僅為 0.42 次。2012年河北全省人均到公共圖書館僅 0.14 次,平均每冊藏書流通率為 0.36 次,人均參觀博物館 0.23 次,群眾文化活動參加率為 14.04%,而全國為 32.52%,雖然 2013 年全國參加率略降為 32.46%,但仍遠高于河北。藝術表演場館(事業)平均每館坐席數 661.62個,比 2011 年增加 15.1 個,但是平均每館坐席利用率僅為 22.7%,比 2011 年不增反降。
各市居民對公共文化設的利用和活動的參與存在明顯差距,2012 年,秦皇島和石家莊人均到圖書館分別為 0.3 和 0.29 次,而衡水和保定都僅為 0.03 次;承德人均參觀博物館為 0.43 次,而衡水則為 0 次。唐山和保定的每館(藝術表揚場館)坐席利用率在90%以上,但是石家莊和滄州不足 10%.農村居民人均觀看藝術表演團體演出 1.04 次,滄州和張家口分別達到了 3.87 和 2.24 次,而衡水和邯鄲僅為 0.21 和 0.27 次。
5.2.2.2 公共文化服務公眾滿意度
為全面準確地了解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眾滿意度,并減少公眾評價的主觀性,首先請居民評價當地“政府對居民文化娛樂生活的重視程度”、文化人員和組織的工作技能和公共文化氛圍,這是與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非常相關的三個方面,有助于把握影響公眾滿意度的主要因素,并使居民的評價更為客觀。然后請居民進一步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豐富性、質量和便利性進行評價,這是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的三個重要方面,最后請居民評價公共文化服務的整體狀況。
調查發現:居民對“政府對居民文化娛樂生活的重視程度”的評價普遍較低;對文化人員和組織的工作技能的評價“一般”,而且城鎮的評價比農村低;大部分地區的公共文化氛圍不盡如人意,而且農村優于城鎮的評價。表明居民的評價受自身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大,與農村相比,城鎮對公共文化的需求水平較高,造成城鎮對公共文化服務一些方面的滿意度低于農村。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豐富性、質量和便利性的滿意度普遍不高,對整體狀況的滿意度也較低。
通過對“本地政府對居民文化娛樂生活的重視程度”進行調查,57.72%的人反映“一般”或“不足”,其中農村反映重視不足的比重為 14.12%,城鎮反映“一般”或“不足”的比重達到了 63.58%,反映了基層政府亟需轉變觀念,加強對居民文化娛樂生活的重視程度。
對“您認為文化人員和組織的工作技能如何?”,僅 16.57%的人認為有待提高,占1/2 的人認為一般、較負責,27.43%的人表示“不清楚”,6%的人認為很專業、水平高,表明居民對文化人員和組織的工作技能的滿意度基本處于“一般”的水平。還可以發現,雖然大量事實證明大量高素質和高水平的文化人員和組織都集中在市區和城鎮,市區比縣城多,城鎮比農村多,但是縣城比市區對文化人員和組織的工作技能的評價高,農村比城鎮的評價高,表明居民對文化人員和組織工作技能的評價明顯受自身生活水平和環境的影響,生活水平越高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要求越高。
通過對公共文化氛圍進行調查,僅 32.57%的人反映氛圍濃厚、大家積極響應,49.43%的人反映一般,12.86%的人反映有些冷清,說明許多人對公共文化氛圍不滿意,也表明公共文化氛圍已不能滿足居民基本的文化需求,還需要利用多種措施營造更好的公共文化氛圍。農村反映“大家積極響應,氛圍濃厚”的概率比城鎮高 17.54 個百分點,反映“有些冷清”的概率比城鎮低 6.58 個百分點,說明農村的公共文化氛圍較好,同理從表中也能得出縣城的公共文化氛圍好于市區。
通過對“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的調查,發現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豐富性、質量和便利性的滿意度普遍不高。表示“一般”的人所占比例最高,分別達到了 55.14%、55.71%和 44.86%,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的人分別僅占 31.71%、30.29%和 34.29%,表示“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的人分別占到了 13.14%、14%和 18.86%,其中,農村表示“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的比例達到了 15.25%、16.95%和 18.64%.
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整體狀況的滿意度也較低,與滿意度達到 80%的標準還有很大差距。54.29%的人表示“一般”,僅 28.86%的人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與縣城和農村相比,市區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整體狀況的滿意度最低,僅 21.35%的市區居民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22.47%的市區居民表示“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農村比城鎮居民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的比例低 2.4 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