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評估探究
【第一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優化分析引言
【第二章】公共文化服務相關概念界定和理論基礎
【第三章】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構
【第四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評價方法
【5.1 5.2】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需求分析
【5.3】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評價結果分析
【第六章】改善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的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河北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改進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5.3 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評價結果分析
5.3.1 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水平分析
利用客觀評價指標和主觀評價指標分析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發現兩種指標都反映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績效水平較低。
依據上文績效評分方法,2012 年河北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客觀得分僅 46.53,比2011 年 43.82 分增加 2.71 分。各市績效水平不均衡,客觀得分差距較大,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近 36 分,唐山、秦皇島和承德的得分遠高于全省,這主要是因為上述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投入、運作機制和發展規模得分都高于全省,其中唐山和承德的社會參與得分也遠高于全??;廊坊、張家口和石家莊的得分略高于全省,滄州和邯鄲得分略低于全省,邢臺、保定和衡水得分遠低于全省。除石家莊和保定外其他各市的得分都不同程度上升。
全省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投入、運作機制、發展規模和社會參與水平都較低,得分都在41一58分之間,其中政府投入得分最低。與2011年公共文化服務四個維度的得分相比,只有政府投入維度得分下降,運作機制、發展規模和社會參與得分都出現了上升。
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規模得分各市都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政府投入和運作機制得分只有個別市出現下降,社會參與得分只有5/11的市出現上升。各市之間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投入、運作機制、發展規模和社會參與得分都不平衡,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別相差51. 91,48.03, 45.27和I 45. 32分,標準差分別為14. 91, 12. 75, 12. 18和13. 65,可見政府投入最不均衡。
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投入僅得41. 18分,比2011年下降3. 35分,除石家莊和保定外,其他各市的政府投入得分都呈不同程度的增加。秦皇島、唐山、廊坊、張家口、承德和滄州的政府投入得分遠高十全省,衡水、石家莊和保定得分遠在全省之下。
各市總體和人均公共文化投入得分相比,人均投入最不均衡,秦皇島得分(74. 52明顯比其他市高,}fnb_ 6/11的市人均公共文化投入得分低十全省,拉低了政府投入水平。邯鄲、邢臺和衡水的總體公共文化投入得分高十全省,}fn人均公共文化投入得分卻遠低十全??;石家莊的總體和人均公共文化投入得分都低十全省。
公共文化服務運作機制還遠不完善,運作機制中人員隊伍得分57. 47,比2011年增加3. 49分,除邯鄲和衡水外其他各市的得分比2011年都不同程度增加。唐山和石家莊的人員隊伍得分遠在全省之上,邢臺和衡水的得分遠低十全省。主要公共文化機構從業人員隊伍得分方面,全省得分71. 19,比上年略微下降,承德、唐山、保定的得分在全省之上,滄州、邢臺、廊坊和衡水的得分遠在全省之下。
基層公共文化機構從業人員隊伍得分方面,全省得分56. 48,比上年增加20. 17分,只有石家莊和邯鄲的得分比上年下降,其余各市都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可見河北近年來加強了基層的公共文化機構從業人員隊伍建設。唐山、秦皇島和保定的得分在全省之上,張家口、邢臺和衡水的得分遠在全省之下。2012年各市的得分標準差比2011年明顯下降,表明各市基層公共文化機構從業人員隊伍趨十均衡。
2012 年河北全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規模得分 48.10,比 2011 年增加 5.41 分,各市的發展規模得分都比上年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全省公共文化產品和活動數量得分明顯低于公共文化設施數量和面積得分;與 2011 年相比,這四方面的得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說明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規模明顯改善;對比各市這四方面得分的標準差,公共文化產品數量和設施面積的標準差最大,說明各市在這兩方面的發展不均衡問題最嚴重。
各市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規模不均衡,承德的得分遠高于全省,這是因為承德發展規模四個維度的得分都遠高于全省,而邯鄲、邢臺、保定和衡水的得分與全省相距甚遠。
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規模依賴于公共文化設施數量和面積以及公共文化產品和活動數量的整體提高,忽略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健全發展。一些地區在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規模上沒做到整體把握和統籌安排,造成被忽視的部分拉低了最終的發展規模得分,妨礙了居民文化需求的滿足。如,張家口的公共文化設施數量得分遠高于全省,但是設施面積得分卻比全省低;滄州的公共文化活動數量得分遠高于全省,但是設施數量和面積以及產品數量得分卻低于全??;保定的公共文化設施數量得分比全省高,但是設施面積、產品和活動數量得分卻都遠低于全省。
2012 年河北全省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參與得分僅 46.67,比 2011 年增加 5.82 分,有6/11的市得分下降,全省主要公共文化設施或產品的利用和活動的參與分別得分49.6、43.74,比上年分別增加 8.79、2.84,但仍處于低水平。各市主要公共文化設施或產品的利用和活動的參與得分的標準差分別為23. 08, 12. 49,前者的標準差較大,說明各市居民對公共文化設施或產品的利用狀況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
各市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參與水平差距較大,唐山、秦皇島與石家莊的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參與得分遠高十全省,邯鄲、邢臺與衡水的得分遠低十全省。
社會參與得分的高低主要是由公共文化設施或產品的利用和活動的參與得分共同決定的。唐山、秦皇島與石家莊的二者的得分都高十全省,邯鄲、邢臺與衡水卻恰恰相反。張家口、滄州和保定的公共文化設施或產品的利用得分高十全省,}fn活動的參與得分卻低十全??;廊坊和承德公共文化活動的參與得分比全省高,}fn設施或產品的利用得分卻比全省低。
與 2011 年相比,2012 年主要公共文化設施或產品的利用得分方面,除衡水和石家莊外其他市都不同程度上升;主要公共文化活動的參與得分方面,除滄州和張家口外其他市都不同程度下降。
按上文的公眾滿意度評分方法計算,公共文化服務豐富性、質量和便利性的公眾滿意度得分分別為 64、63.49 和 63.2,這三方面的滿意度平均得分 63.56,整體狀況的公眾滿意度得分 62.34,表明公共文化服務公眾滿意度略高于“一般”(60 分)的水平,公眾滿意度低;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豐富性、質量和便利性的滿意度平均得分均高于整體狀況的得分,表明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其他方面(如數量、公平性等)的滿意度也不高。
市區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無論是豐富性、質量和便利性的滿意度,還是對整體狀況的滿意度都明顯低于縣城居民,而且對便利性和整體狀況的滿意度都不及“一般”的水平,表明市區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要求較高;比較市區的豐富性、質量和便利性滿意度得分,便利性的滿意度得分最低;比較縣城的豐富性、質量和便利性滿意度得分,豐富性的滿意度得分最低。
農村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豐富性和便利性的滿意度得分略高于城鎮居民,但是對質量的滿意度比城鎮居民低 1.34 分,對整體狀況滿意度得分比城鎮低 0.39 分;而且比較農村的豐富性、質量和便利性滿意度得分,質量的滿意度得分最低。
5.3.2 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低效的原因分析
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低效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從經濟學供求平衡的角度,結合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和居民需求現狀,依據“政府失靈”、公共物品最優提供等理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低效可歸納為五方面原因:
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低,不能滿足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從上文分析可知,河北基層公共文化機構從業人員匱乏而且分配不均,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規模較小,這都影響了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的滿足。關于“制約您光顧公共文化場所或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因素有哪些?”,除“時間不充足”的被選概率為 69.43%外,“信息不及時”、“距離太遠”和“內容老套”分別為 25.14%、24%和 23.71%,“價格太高”與“服務質量差”分別為 12.29%和 8.29%.表明公共文化服務信息不及時、距離太遠和內容老套是制約居民光顧公共文化場所或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三大因素。
“信息不及時”、“內容老套”和“服務質量差”的被選概率城鎮高于農村,市區高于縣城,并不意味著城鎮公共文化服務的信息宣傳、內容和質量不如農村,市區不如縣城,而是說明城鎮居民比農村居民、市區居民比縣城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信息及時性、內容和質量有更高的要求。在走訪中,有市區居民反映公共文化活動場所不夠大、服務種類不全制約了自己光顧公共文化場所,一些農村居民反映村里公共文化設施匱乏或者年久失修,無法利用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活動寥寥也使得參加文化活動的機會少。
二、公共文化服務民間力量缺失,供給主體單一化。
長期以來,都是政府包辦公共文化建設,資金來源單一,還未普遍形成通過社會各方力量支持和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的機制。調查發現,只有 21.14%的人反映民營文藝團體參與了當地公共文化活動的供給;幾乎沒有社會力量參與到縣級及以下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可見民間力量的作用還沒有發揮出來。目前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很小,社會力量的缺乏也必然導致公共文化服務市場競爭主體的缺失,單一的政府主體供給導致改善服務的動力不足。
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監督和激勵機制缺失,極度偏好可觀測的指標。
公共文化服務主要是通過自上而下設置省、市、縣、鄉、村文化機構等部門化供給方式運作的,在這種體制下,文化館、文化站更主要是一種部門化的文化管理機構,管理多于服務,輸送多于培育。一位老文化站站長透露,“現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檢查多流于形式,上級檢查之前會先給下級部門打電話通知,下級好做準備應付檢查,檢查時下級會帶上級檢查人員去發展比較好的地方,發展落后的地方卻無人問津”,他還認為,文化檢查和監督應自下而上,讓群眾監督和反映文化服務中的問題,不應自上而下。
但是,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還遠未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力量去撼動傳統“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與財政體制,其往往缺乏內外部監管和激勵,容易導致改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的動力不足。
同時,可被觀測和量化的指標是上級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幾乎全部的考核內容,如,公共圖書館或群眾文化設施的建筑面積、資金投入量等,由于僅局限于對公共文化服務“硬性”方面的考核,缺乏對文化內容、受歡迎程度、豐富性、公眾滿意度等這些“軟性”指標的關注,結果是一些公共文化設施建成之后得不到居民的歡迎。
四、居民文化需求不足、偏向低層次,還尚需培育
基于上文的分析,河北居民文化產品和服務支出水平較低,耐用的文化產品消費仍占主要部分,知識性和高雅的文化消費偏少,娛樂性的文化需求占主流,居民對公共文化場館的興趣不大,高雅和專業性強的文化活動對居民吸引力也不強,表明受自身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欣賞能力等方面的制約,許多居民文化需求不足、偏向低層次。
農家書屋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都是政府為了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推出的文化惠民工程,但是調查發現,僅 9.7%的人喜歡利用公共電子閱覽室,15.85%的農村居民喜歡利用農家書屋,走訪也發現農家書屋的利用率不高,許多農家書屋成了擺設、或者只為了應付上級部門檢查。農家書屋的利用率遠低于城鎮的公共圖書館,這不單單是由于城鎮的公共圖書館比農村的農家書屋藏書量大、種類豐富、更新較快,主要是因為喜歡讀書看報的農村居民較少,農村居民對知識性的文化需求不高。從需求的角度分析,大多數居民的文化需求層次不高,也沒有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因此制約了居民對農家書屋和電子閱覽室的使用。
五、缺乏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對接機制
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對接機制是使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和需求相匹配和協調的一系列制度和方法,包括決策機制、公共文化需求表達機制、績效評價機制。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對接機制可以提高公共文化資源的利用效率,但是河北在這方面還相當薄弱。
為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政府機構對文化管理體制做了一些改善,但是當前供給決策權還是掌握在政府部門的幾個人手中,文化主管部門較少開展實地調研了解居民的實際公共文化需求。從根本上講,公眾是公共產品的最終出資購買者,公共產品的選擇都必須體現他們的意愿。而這離不開公共文化需求的表達。但是目前,公共文化需求的表達機制還尚未建立,一方面是公眾表達自身公共文化需求的意識薄弱,對“您認為您自己在公共文化建設中應發揮什么作用?”,僅 30.57%的人認為自己應該在公共文化建設中提出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居民表達文化需求的渠道匱乏,幾乎沒有現成的可信賴的渠道供居民去表達,大多數居民選擇隱瞞自己的公共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評估機制也尚未建立,公共文化服務評估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方面,由于公共文化服務大多由政府包攬,公共文化機構行政事務繁多、工作人員有限,無力對服務的效果進行考查,公共文化建設大多是對可觀測可量化的指標進行考核,缺乏對不能量化的指標如受歡迎程度、質量、便利性的考查。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評價的民主化程度較低,政府和公共文化服務部門是單一的評價主體,造成現在的公共文化服務評價只是政府部門內部的自說自話,公眾參與考核評價的程度低,評估專家也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