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評估探究
【第一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優化分析引言
【第二章】公共文化服務相關概念界定和理論基礎
【第三章】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構
【第四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評價方法
【5.1 5.2】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需求分析
【5.3】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評價結果分析
【第六章】改善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的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河北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改進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6.1 保障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6.1.1 建立公共文化財政支持制度
充足穩定的財政投入是保證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的必要條件,公共財政投入的多少直接決定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其均等化程度則影響著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程度,所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水平必須建立公共財政支持的長效機制,為此必須做好財政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
隨著河北省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多,公共財政支出應適度增加對公共文化服務的份額,除了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投入計劃,增強和保持財政投入的穩定性之外,還要監督和落實各級政府部門對公共文化服務財政的投入。
在財政轉移支付方面,創新公共文化的轉移支付制度,首先應明確省、市、縣、鄉之間的文化事權和支出責任,實現事權與財權相匹配;然后使財政轉移支付更傾向于經濟落后地區,努力實現人們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會均等;最后應著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將轉移支付的公共文化事業資金納入地方預算管理體系,并實行預算公開,發揮地方人大和公眾的監督作用,使公共文化資金落到實處。
6.1.2 形成多方聯動的公共文化供給機制
由政府主導的單一僵化的供給機制是造成公共文化服務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只有鼓勵和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形成多方聯動的供給機制,才能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
形成多方聯動的公共文化供給機制有必要區分公共文化服務的供應和生產。對政府機構來說,一個重要任務是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但是它卻不一定要負擔生產的職能。
政府還可以通過合同生產、共同生產等方式與市場和第三部門合作,或者從生產過程中完全撤出?!肮苤菩汀闭颉胺招汀闭兏锏闹髦季驮谟谕苿诱蚵毮苡邢藁?、行政開明化的方向發展。隨著政府與社會組織間分工協作關系的初步確立,許多社會公共事務應由各種社會組織來共同承擔。未來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應逐步形成政府主導,文化類企業、非政府組織、社區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協商和對話的制度框架。這樣就可以大大地縮減政府的公共文化投入,緩解財政壓力,同時也有助于引進市場競爭,促進其改進技術,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
6.1.3 加強公共文化機構人員隊伍建設
人才隊伍是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的重要保障和支撐。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通常只重視硬件投入,如配備設備、修建設施,而忽略軟件的投入--專業技術人員,沒有專業技術人員,再齊全高檔的設備也只是擺設、再高級別的公共文化設施也得不到利用,容易導致公共文化資源浪費。所以必須加強公共文化機構人員隊伍建設。筆者認為加強公共文化機構人員隊伍建設應從壯大基層人員規模和提高人員素質兩方面入手。
首先,應壯大基層公共文化機構人員隊伍規模。一方面應營造良好的文化人才成長環境,落實和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機構人員工資待遇,培養民間文藝骨干和發展文化志愿者隊伍,吸引和留住基層的文化人才,另一方面實行績效管理制度,完善人事管理和薪酬制度,提高文化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其次,應提高公共文化機構人員素質。一方面需要加大對基層公共文化機構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文化技能。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該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可以采取崗位培訓、技能提升等多種方式,加強基層文化專業隊伍和文化管理隊伍的建設。
群眾文化機構要加強對群眾業余文藝團隊的指導,提高他們的演出技能和活動水平,基層政府也要通過各種方式加大對群眾業余文藝團隊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整合教育資源,儲備專門人才。在大中專院校和高校增設一批與文化建設相關的學科專業,大力培養亟需的實用型文化建設骨干,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長遠發展積累儲備足夠的人才。
除此之外,應逐漸提高公共文化機構工作人員為民服務的意識,鼓勵和要求文化工作人員深入群眾,多和群眾接觸,及時了解和反映群眾的公共文化需求,從而使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居民的文化需求精準對接。
6.2 關注和提升公共文化需求
6.2.1 培育和引導較高層次的公共文化需求
要發揮文化塑造人、文化提升公眾素質的作用,除了需要發展經濟、為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的形成提供物質條件外,還需要培育居民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和服務體系的建立,不能依靠以輸血方式為主的“送文化”,要重視造血方式的“種文化”或“育文化”.在基層引導民間力量辦文化、培育文化骨干,采取多種方式鼓勵支持居民自發組織文化活動,讓先進、高尚的文化種子在基層生根、發芽。
鑒于喜歡去公共文化場館的居民不多,場館利用率不高,一方面需要改進和完善場館的服務,并借助媒體加大對公共文化場館免費參觀的宣傳,另一方面需要發揮場館的公共教育功能,引導兒童和青少年參觀或利用公共文化場館,培養他們利用公共文化場館學習的興趣。鑒于農家書屋和電子閱覽室的利用率不高,需要首先廣泛地宣傳農家書屋和電子閱覽室的功用,增強對居民的吸引力,然后請專門的工作人員或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居民定期進行培訓和輔導,普及計算機知識,讓居民們感受到學有所獲的樂趣,并真正幫助居民們解決生活或工作中的問題。
6.2.2 關注公共文化需求,提高有效供給率
公共文化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單一層次的,它是隨時間逐步變化、多層次、多樣化的。要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對接,就必須關注公共文化需求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盡最大限度提供與居民的文化需求和社會發展相契合的文化服務,提高有效供給率。
針對公共文化需求多層次和多樣化,就應該提供多層次和多樣化的文化服務,滿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由于城鄉居民文化需求存在差異,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也應當有所不同,城鎮應側重于公園廣場文化活動的開展,而農村應著重于廣場健身活動的組織;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市區的服務應重點提高服務的便利性,縣城應重點提高豐富性,而農村應重點提高質量。
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供給公共文化服務。河北大多數地區地處平原,看電視和上網是居民主要的文化娛樂方式,大多數生活在平原的居民對公益電影興趣不大,但是生活在偏遠山區的居民對公益電影有很大的需求;農閑時文化活動很受農民的歡迎,而城鎮居民在節假日更樂于參加文化活動。
6.2.3 增強公共文化需求表達的作用
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要回應居民的文化需求,將居民的文化偏好和利益訴求納入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并轉化為供給決策依據,這就要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增強公共文化需求表達的作用。為此,筆者認為應從提高居民文化需求表達的權利意識和能力、拓寬文化需求表達渠道、增強文化需求表達主體的組織化程度這三方面入手。
首先,提高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文化需求表達的權利意識和能力。從一定程度上說,居民的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決定著居民文化需求表達的權利意識和能力。政府應該創造條件,提高居民的素質,激發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增強他們對于治理參與重要性的認識。
其次,拓寬文化需求表達的渠道。需求表達渠道的暢通與否關系到需求表達主體的行為能否完成,需求能否滿足。但是現有的需求表達渠道功能性不足,并且被“虛化”,文化需求的正式表達途徑尚未完善,所以拓寬需求表達渠道的任務十分緊迫。一要充分發揮人大作為基本表達渠道的功能,注重居民代表的結構和類型,讓他們反映不同層次居民的文化需求;二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為快速表達渠道的功能,其優勢在于廣泛的信息覆蓋范圍和迅捷的信息傳遞能力,通過對居民文化需求狀況客觀真實的報道,喚起全社會和政府當局的關注;三要充分發揮基層自治組織作為主要表達渠道的功能,明確界定政府行政部門和基層自治組織的權責范圍,切斷上級政府的不正當干預。
再次,增強文化需求表達主體的組織化程度。需求表達主體的組織化程度越高,其表達的效果越好,也就越能夠改變和左右政策的制定。為增強居民整體文化需求表達和博弈的能力,就需建立和培育能代表居民文化利益的各種文化類組織,包括民辦文化組織、居民自娛自樂組織以及各種非營利文化組織,它們作為一個整體表達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積極主動與其它階層交流協商、參與文化服務供給,最終影響文化服務供給政策的出臺,促使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對接。
6.3 構筑科學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評價體系
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價的目的就是及時發現其供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效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需求的平衡,但是當前公共文化服務評價存在一系列問題,如,僅局限于政府機構內部自上而下進行或公共文化部門績效自評,評估程序存在形式虛設性,評價指標體系不健全、不完善,造成公共文化服務評價結果有違評價的初衷,也起不到應有的監督和激勵作用。
6.3.1 構建多元評估主體]
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評估主體主要包括政府、公眾和非營利組織三部分。其中,政府最清楚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最了解提供了哪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但是政府評估的獨立性很低,評估結果權威程度一般,不為社會公眾所認可。
公眾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消費者最有發言權,“公眾參與評估”將公眾的滿意度置于績效評估的核心位置,可以用來驗證民眾對公共政策決策的偏好程度和價值選擇匯集程度,有助于政府供給與公共文化需求相吻合和資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公眾自身知識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公眾參與功能的發揮還有賴于充分的信息支持,所以還需要非營利組織參與評估。
非營利組織的評估因為不受政府行政的干預,其評估結果的權威程度和被公眾接受的程度較高,但是河北乃至全國現有的針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非營利性評估機構數量非常少,即使有開展這類業務的組織也因為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經常成為政府政策和政績的代言人,評估結論缺乏社會的認可。
因此,需要在制度和行動層面降低對現有政府內部評估的依賴,構建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務評估主體,凸顯評估的民主性,保證評估結果的客觀公正。
6.3.2 全面綜合評價績效
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涉及到多個方面,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過程中往往僅關注政府投入和發展規模,忽略了社會參與和公眾滿意度,即關注供給而對需求重視不夠,導致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低效;也有的地區,社會參與水平較高,但是供給不到位,績效也難以改善。所以必須全面綜合評價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績效,激勵各級政府統籌安排供給工作,各方面供給齊頭并進,及時彌補供給過程中的缺失,最終實現供需對接。
全面綜合評價績效,必須有全局意識,不能一頭重一頭輕。除了對硬性指標關注外,還應重視軟性指標所反映的問題,這關系到居民基本的文化需求有沒有滿足和居民滿不滿意;不僅要重視公共文化設施的修建,還要關注公共文化活動的提供,這樣才能使公共文化服務充實健全;除了重視增加公共文化投入總量,還要關注各地區公共文化投入是否均衡,這樣才能保證居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會均等和結果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