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是學生、家庭、社會的重要問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會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就業方向、甄別自身就業能力、提高就業率。目前高校普遍針對大一新生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公共課,學生學習成果通常以職業生涯規劃書的形式體現出來。本文以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為例,通過分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公共課學生的 336 份職業生涯規劃書,歸納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撰寫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并探討相應的對策,期對大學生尤其是獨立學院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職業生涯規劃書撰寫存在的問題
336 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來自于泰州的一所醫藥類獨立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筆者在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學工處從事一線學生工作并任教“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公共課,故將其選為樣本區域。其中女生224 人,男生 112 人,分別來自國際貿易、醫療保險、衛生事業管理、市場營銷、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藥事管理這六個專業。
從形式上看,在撰寫職業生涯規劃書時,少數大學生甚至達不到最基本的格式要求,字體、段間距等較為混亂,部分段落亦可見明顯的網絡借鑒痕跡。
一般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的基本內容主要有:自我認知、環境分析、職業目標分解與組合、職業生涯方案的設計、職業生涯的具體實施方案、評估調整。下文即從這六個方面歸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內容上存在的問題。
1.1 認識自我
自我分析缺乏科學性僅有 35.42%的大學生運用了MBTI 性格類型分析、霍蘭德職業傾向測驗等較為公認的自我分析方法。多數學生自我分析比較主觀,表述職業興趣和職業價值觀時未結合自身專業,如部分學生提及會計以及教師是理想職業,卻未考慮會計以及教師招聘有嚴苛的專業要求,尤其是中小學教師招聘往往需要師范類高校畢業生。
自我分析與職業生涯聯系不緊密。部分學生在描述職業能力傾向、職業價值觀的時候列舉職業過多,未能結合自身專業總結出最適合自身的幾個職業。部分學生職業列舉得過于籠統,如“管理者”、“白領”、“打工者”等。
1.2 環境分析
家庭環境分析較單一。81.25%的學生家庭環境分析局限于家庭經濟情況與父母的期望,較少提及家庭地理位置、家庭氛圍、家庭人脈資源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
社會環境分析較籠統。68.75%的學生在分析社會環境多提及“待就業人數多,就業競爭力大”,甚至描述為“社會安定、政治穩定”的“宏觀環境”,分析過于籠統,與課上教師強調的“結合想要踏入行業的社會發展情況”相距甚遠。
崗位分析缺乏指向性。職業環境分析是環境分析中的重點,而崗位分析是職業環境分析中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最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部分,在撰寫時應詳細闡述自己心儀崗位的性質、任務、職責、勞動條件、環境以及員工承擔本崗位應具備的資格條件等。較多學生在分析崗位時以較為籠統的文字描述,如“崗位要求較高的實踐能力”等,嚴重缺乏指向性。未指出該崗位要求的學歷、專業,應熟練掌握的技能,需要考取的資格證書,政治面貌,戶籍要求乃至性別要求等。
1.3 職業目標缺乏系統性
部分學生職業目標不明確,缺乏系統性。如在總體職業目標實施的具體路徑時表述為“會計師---項目經理---總經理助理”,會計師已然是會計行業的高級人員,“項目經理”未提及是怎樣的項目,總經理助理只是助理類的初級人員,邏輯混亂。亦有學生在進行職業目標分析時未涉及具體行業,只提及目標為“總管”、“總經理”、“家庭幸福,收入不錯”等,缺乏針對性和專業性。
1.4 職業生涯方案的設計缺乏嚴謹性
職業生涯方案的設計提倡使用 SWOT 法或 5WHAT 法。
在使用 SWOT 分析法時,部分學生表述不夠準確。例如在描述自己擁有的機會(opportunity)時表述為“我想考取四六級英語證書、商務英語證書以及其他職業需求的證書”,錯誤地描述為自己想要達到的證書類的資格條件。
1.5 職業生涯的具體實施方案缺乏操作性
多數學生職業生涯的具體實施方案不夠具體,缺乏實際操作性。例如“大一我會努力適應大學生活,大二學好專業,大三試著去找一些公司去實習,大四這一年最重要的就要冷靜”.或者只是提及順利畢業的基本條件如考取大學英語四六級、計算機證書等。
1.6 評估調整未受到重視
評估調整其實是職業生涯規劃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如何根據實際情況對就業以及職業發展進行評估并作出適宜的調整,是很重要的。但從多數職業生涯規劃書中可見,“評估調整”多被忽略,甚至有學生直接寫明“不需要”.
2 職業生涯規劃書撰寫問題存在的原因與對策
職業生涯規劃書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集中體現,而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是多種影響力的綜合。下文主要從自我教育、學校教育與老師幫助、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四個方面探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撰寫問題存在的原因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