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管理培訓體系探析
摘要:隨著我國金融市場逐步開放、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和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環境日益復雜和激烈,每個商業銀行都更加注重發掘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力,希望通過培訓提升員工對崗位的勝任力。本文利用經濟學的供求均衡分析工具,對我國商業銀行在有效培訓需求和供給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改善商業銀行培訓體系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培訓;探析
培訓是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可以促進員工提高生產和工作效率,進而提升企業的績效和競爭力。隨著我國金融市場逐步開放、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和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環境日益復雜和激烈。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每個商業銀行都更加注重發掘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力,希望通過培訓提升員工對崗位的勝任力,以便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一、我國商業銀行培訓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培訓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八十年代到90年代前半段)我國銀行面臨著從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的轉型,該階段的培訓主要以基礎文化教育為主,培訓的目的旨在提升銀行員工文化水平、金融專業知識和基本素質,并獲得相應的大中專學歷;第二階段(90年代后半段到2010年代)我國形成了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主的龐大的商業銀行體系,銀行處在一個深化改革的時期,該階段的培訓以崗位技能和業務為主,培訓的目標是提高員工對崗位的適應性,為客戶提供規范和快捷的金融服務;第三階段(2010年代至今)我國商業銀行處于改革攻堅階段,銀行面臨的外部環境日益復雜,競爭日趨激烈,該階段的培訓從業務培訓向綜合性培訓轉變,以適應金融市場對全面型和復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二、商業銀行培訓體系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的培訓體系、內容和手段還無法滿足員工對培訓的需求,無法完全適應金融市場創新步伐加快和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對人才需求變化的要求。如果把培訓看做是一種服務,對于一家商業銀行來說,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培訓市場實現了均衡,即有效的培訓需求和有效的培訓供給相互匹配,市場實現出清。下面,借用經濟學中供求均衡模型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培訓體系進行一個簡要的分析。
1.培訓供求分析
(1)有效的培訓需求。經濟學中對需求的定義是既有購買的愿望又有支付能力。對于培訓來說,有效的培訓需求也應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員工有培訓的愿望,即銀行員工能夠認識到自身的知識和能力與現有崗位的要求、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及金融行業的未來發展對金融人才的要求間是否存在差距,從而產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訓需求;二是員工能承擔培訓的成本。培訓的相關費用一般都是銀行來負擔,對于參與培訓的員工來說,培訓的成本可以看成是一種機會成本,即將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培訓中所損失的工作業績或其他方面的影響。
(2)有效的培訓供給。經濟學中對于供給的定義同樣包括兩個方面,即廠商有生產某種產品的愿望,并且有生產的能力。有效的培訓供給也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銀行有供給培訓的愿望。為員工提供培訓,銀行應該有一個從上到下的頂層的整體設計,要根據金融行業的發展變化主動轉變培訓意識,建立一種動態的、靈活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培訓體系,培育一種先進的培訓文化理念;二是銀行有提供有效培訓的能力。這個能力包括能夠根據員工培訓需求開發和設計有針對性的培訓模塊和培訓課程,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培訓師資隊伍,提供適合培訓的軟硬件設施,實施促進培訓積極性和培訓效果的激勵和考核制度等等。
(3)有效培訓的均衡。當有效的培訓需求和培訓供給相互匹配時,銀行內部的培訓市場就實現了均衡狀態。這種均衡狀態是指,人力資源部門能夠適時了解和掌握員工的培訓需求,能夠在適當的時間,選擇適當的員工,由有資質的培訓講師采用適當的手段和方式,為員工提供培訓服務,并且能夠取得比較理想的培訓效果。
2.商業銀行培訓體系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培訓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商業銀行的培訓體系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從培訓需求角度看,商業銀行的員工普遍培訓愿望不是很強烈?,F在,銀行業進入了一個全員營銷時代,不論是客戶經理還是柜員,前臺人員還是中后臺人員,都有一定的業績要求。在這種業績的壓力下,很多員工無暇思考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儲備是否與崗位要求和未來發展相匹配之類的問題,因此培訓的愿望并不是很強烈。
(2)員工培訓的機會成本較大。大多數銀行對員工的培訓都是選擇業務較少或休息的時間,員工在繁重工作之余再參加各種培訓確實是有些力不從心。雖然無需員工負擔額外費用,但是其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所帶來的機會成本還是比較大的,銀行并不會因為員工參與培訓而減輕其業績考核方面的壓力。因此對于員工來說,與其培訓,倒不如利用這個時間和精力拓展業務,還可以收獲可觀的經濟效益。
(3)商業銀行的培訓體系大多缺乏有效的整體設計。四大國有銀行由于成立時間較長,規模大、人員多,一般都設立自己的專門培訓機構或培訓學校,甚至一級分行也有專門的培訓學校,對員工實行定期培訓。培訓學校有專門場地和專門培訓講師,依靠內部資源就可以解決培訓的需求。但大多數內部培訓講師多是來自各部門的業務骨干,其對銀行業務非常精通,但講授課程的邏輯性和體系性跟專業教師相比有一定差距。而且由于是銀行自身的員工,他們也很難跳出來,從一個更高的視野角度對員工進行培訓授課。而大多數中小銀行沒有成立專門的培訓機構,在對員工培訓時往往采用外包的方式,即聘請專業培訓機構的專業培訓師,或者跟職業院校和高校合作,利用其專業師資力量來對員工進行培訓。這些專業培訓師和專職教師授課的邏輯性和語言表達非常清晰,但對銀行的業務了解有所欠缺,有時候培訓的相關性和針對性會差強人意。
此外,商業銀行在安排培訓時主要遵循兩個維度來確定培訓的人員范圍:一個是崗位,如柜員、客戶經理、理財顧問等;一個是按工作年限,即新入職員工和已入職員工。在確定培訓人員范圍后,銀行往往根據相關崗位所需的技能和業務知識安排培訓課程和內容,特別是推出新業務時,都會組織培訓和學習。這樣往往會造成培訓的頻率較高,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和前瞻性,而且也會造成員工的培訓疲勞。
(4)缺乏培訓需求的調研,不能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培訓需求的調研應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員工的需求調研,了解員工在哪些方面有學習的需求;另一個是針對金融行業和市場的調研,了解金融市場有哪些最新的發展變化和創新,這些變化對金融從業人員的知識和能力有哪些新的要求。只有了解了員工和市場需求,才能發現員工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儲備與現有崗位的要求、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及金融行業的未來發展對金融人才的要求間是否存在差距,以便確定哪些人員需要參加培訓,應該開發什么樣的培訓課程。
(5)培訓師資隊伍不夠專業。商業銀行的培訓講師主要有三個來源,即銀行內的業務骨干、專業培訓師和高校專職教師。業務骨干精通業務而欠缺授課經驗和技巧,專業培訓師和高校專職教師富有授課經驗和技巧而不熟悉銀行的業務經營和運作。所以,在實際培訓時效果不甚理想,要么是就業務講業務,沒有理論高度;要么是講了很多理論知識,但與實際工作崗位的聯系不夠密切,對提升員工工資效率沒有很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