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一直是經濟學界的熱門話題,但通貨膨脹的定義卻一直處于一個混亂模糊的狀態中,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重新定義通貨膨脹.若將通脹定義為價格水平的上升,那一切使價格上漲的因素都可以視為原因.但這只是表象,通脹絕不僅僅是價格水平的上升,價格本來就是波動變化的,總能找到普遍上漲的時候.要弄清什么是通脹就必須從通脹的危害入手,看大家為什么害怕通脹,為何要控制它.
首先要建立兩部門模型,假設經濟中只有兩個主體 A 和 B,A生產豬、B 生產糧食,相互交換的比例是 1∶1,即一個單位的豬換一個單位的糧食,我們稱這種一個單位能夠交換的另一個單位的數量為交換力.時間的單位是一個生產周期,每個生產周期交換一次,生產的產品無法保留到下一個生產周期.一開始的時候A生產10個單位的豬,B生產10個單位的糧食,全部用于相互交換.
假設信息是完全流通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A 生產 15 個單位的豬而 B 仍然生產 10 個單位的糧食,則 B 由于供求原理,B 每個單位能獲得的豬上漲了,而A 每個單位的豬獲得的糧食下降了,總體上 A 生產了更多的豬,但是卻無法提高生活水平,而且由于無法保存到下一個生產周期,A 必須將豬全部用來交換.長久下去,A 必然不會再提高生產水平,因為他的勞動無法保存下來,而 B 也不會提高生產水平,因為 B 生產的越多單位糧食換回的豬越少.
勞動也好、實物也好,總會面臨儲藏的問題,如何戰勝時間,使人們的勞動成果得以保存?如何區分勤勞的人、懶惰的人,以使社會向前發展?
我們引入第三個部門,部門 C,部門 C 生產貝殼,在整個模型中只有貝殼能夠保留到下一個生產周期.貝殼和任意產品的兌換比率仍然是 1∶1,其他假設同上.
交換會如何進行呢?A 可以生產 15 個單位的豬然后將 5 個單位的豬換成貝殼,這樣豬的交換力不變,A 卻獲得了 5 個貝殼的財富.假設C 的生產能力是無限的,則 A、B 都會把生產能力開到最大,若 C 生產的貝殼的數量是有限的,如果 C 只生產 5 個貝殼,而 A、B 分別生產 15 個單位產品,那么一個單位貝殼就能換 2 個單位的豬,A 也只好承受損失,這時貝殼的產量就會決定 AB 的產量.
若由于貝殼比豬和糧食更好分割和攜帶,有了貝殼就可以實現 0.5 頭豬的交換.因此到最后 AB 就只會去交換貝殼,不會再相互交換,貝殼成為了唯一的交換物,豬和糧食實際上就失去了交換力,它們只能去交換貝殼,再去換其他物品,每一次交換都需要判斷.這時貝殼的產量就將影響經濟體的產量和人們手中財富的交換力.
實際上如果放寬假設,信息不是完全流通的,那么交換主體對每一次交換的判斷都基于自身信息量的多少,都帶有主觀判斷,豬、糧食、貝殼的交換力也就會產生變化,這種變化則完全無法預期.
當貨幣購買力下降,人們就會將其換成其他的資產,利率下降,企業擴張,實際購買力雖然也下降了,但是由于傳導機制的緩慢或者說某種價格粘性,企業就可以以低成本擴張,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套利,或稱通脹套利.
讓我們重新定義通脹,通脹是交換力變化的一種變現形式,是由交換主體之間對所交換物品的價值判斷的差異所形成的一種交換必然產生的現象.就像是拍賣中的一塊玉的價格對各個人是不同的,這種價值的相對性伴隨著交換而產生.
在貨幣時代,由于貨幣是唯一的交換中介,故通脹表現為貨幣購買力的下降\\(貶值\\).這種變化可以由兩方面引起.一方面來自貨幣供給,一方面來自可交換對象的變化或稱貨幣需求,從宏觀來講我們有單一的貨幣供給方,而需求方則多種多樣;從微觀來講,每個貨幣持有者對所持貨幣的判斷不一而足,對交換對象的判斷也因人而異,由于傳導的滯后,存在通脹套利的機會.
持續的GDP 擴張,即是有新的勞動不斷轉化為財富存儲起來,要兌換更多的貨幣來存儲財富.比如說一個工人一天的勞動不通過貨幣就無法存儲下來,他將面臨必須通過實物兌換的風險,貨幣作為一種金融資產將這種風險提前清償給工人而將交換的風險轉移給了企業主.隨著人們每時每刻對財富\\(貨幣\\)的追求,貨幣供給必將上漲,供給應該增加,不然貨幣就要升值,大量貨幣的增加會使購買力下降,租金必然下降,但由于市場傳導緩慢,也就產生了通脹套利的機會,必然擴張.更加便宜的貨幣供應,刺激經濟.但是當人們意識到貨幣在貶值,就會采取行動,最終貨幣逐漸失去存儲財富的功能,人們便放棄使用貨幣,使用其他保值品,比如香煙.
這就是通脹產生的過程和原因.所謂成本推動型、需求拉動型通脹,只是抓住了交換力改變的一個片段或稱是某些經常出現的原因,這些原因影響了交換雙方對物品相對價值的判斷,其和貨幣數量輪并不矛盾,因為任何一次交換中都有貨幣,其必然受到對手方對貨幣價值的影響,尤其是貨幣供給.那么如何應對大蕭條?生產的更多,消費的更多,財富穩定.即刺激生產、鼓勵消費、存在財富儲藏工具且價值穩定.
對 GDP 來講,企業主的單純套利并不會改變生產結構和經濟中存在的問題,貨幣產生的通脹套利結束,企業就沒有動力生產,同時過多的貨幣使存儲效果下降,影響人們的消費傾向,甚至瓦解貨幣本身.貨幣刺激生產是暫時的,為了矯正微觀主體的錯誤行為,宏觀主體必須做出行動,直接投資在一些能拉動就業消費的行業,使生產擴張,用貨幣存儲財富,然后鼓勵消費使經濟走上正軌.
通過如上分析,本文大膽猜想:應用上,貨幣的供給要調節,通脹要控制,人們永遠會尋求更好的保值增值手段,這種手段會沖擊貨幣的需求,這種手段就是資產,能將勞動貯藏下來的東西,因此資產價格的上漲將導致貨幣需求的下降,相當于貨幣供給上升,產生通脹,此時應減少貨幣的投放.因此將資產納入 CPI 的范圍去考慮是合理的,而控制資產價格也應該成為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