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生態工業園作為一種園區經濟的載體,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并在一些國家已經初具規模。工業共生網絡作為生態工業園內的企業組織形式,其穩定性和安全性決定了生態工業園的存亡。就目前來看,生態工業園內一些企業采取投機行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嚴重威脅著工業共生網絡的成功運行。為此,對投機行為進行治理迫在眉睫。本文對生態工業園工業共生網絡中的投機行為進行了研究,并結合工業共生網絡的特點,提出四種治理范式且進一步研究了每種治理范式的特點、應用范圍和適用條件,同時也提出了相關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工業共生網絡;資產專用性;交易頻率;治理范式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6\\)09-0084-05
20世紀90年代初,在一些學術論文和會議報告中開始出現了“生態工業園 \\(Eco-Industrial Parks,EIPs\\)”的概念,它是工業生態學理論的應用載體之一,強調人類的工業活動應該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使工業系統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物資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大系統中。Moran認為,生態工業園是通過管理資源\\(包括信息、材料、能源、水等\\)利用和環境的合作,實現經濟和環境雙重優化和協調發展,最終使得工業園區內部集體利益大于所有單個企業利益的總和,產生“I+I>2”的效應。生態工業園最早起源于工業共生理論。所謂工業共生,是從自然界中兩種都能獨立生存的生物但又以一定的關系生活在一起的現象,借喻企業與企業之間優勢互補、共同存亡的經營模式。根據生態系統循環、共生的原理,專家設想創建一種工業園區,使園區內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上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成為下游的原料,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戶
工業共生網絡是集工業生態學、共生理論、網絡組織理論三者于一體的企業組織形式,強調的是企業間的合作關系,普遍存在于生態工業園。在我國,工業共生網絡的研究還處于國外研究成果的援引和介紹階段,尚未涉及工業共生網絡運作過程中的微觀層面,尤其是從治理范式角度對工業共生網絡進行研究,雖然有極少數的學者研究過,但相關的研究成果仍然不多。因此,本文將嘗試從治理范式角度來深入研究工業共生網絡,以期豐富工業共生網絡理論體系,更好地指導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
一、生態工業園工業共生網絡運作模式
不同的生態工業園因它們之間的發展政策、環境因素、社會因素等的不同,導致了工業共生網絡運作模式的多樣性??v觀各國的工業網絡運作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一\\)依托型工業共生網絡運作模式
依托型工業共生網絡是生態工業園中最基本和最為廣泛存在的企業組織形式。它的形成往往是因為生態工業園中存在一家或幾家大型核心企業,而許多中小企業服務于這些核心企業。二者間的關系為:一方面,中小企業為核心企業提供原料和配套零部件;另一方面,核心企業為中小企業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從而構成了工業共生網絡。依據園區內核心企業的數量多少,可將依托型運作模式分為單中心運作模式\\(如魯北化工生態工業園\\)和多中心運作模式\\(如天津泰達生態工業園區\\)。
在該模式中,核心企業主導網絡的運行、中小企業的興衰取決于核心企業的成敗。在生態工業園中,核心企業往往被視為依托型工業共生網絡的締造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決定了共生網絡的存亡。一旦核心企業的經營環境發生變化,如技術轉換、規模變更等,都會對工業園區及中小企業產生深刻的影響,甚至影響網絡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二\\)平等型工業共生網絡運作模式
平等型工業共生網絡是指在生態工業園中,各個節點企業地位平等,通過各節點間信息、技術、資金、人才的相互交流,形成網絡組織的自我調節以維持組織的運行。
與依托型工業共生網絡不同,園區內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同時與其它多家企業存在合作關系。各企業之間不存在依附關系,在合作談判過程中處于平等地位,主要依靠市場調節機制來實現價值鏈的增值。在市場的作用下,園區內各企業之間采取靈活的合作方式,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導向,建立起復雜的業務關系。但是, “看不見的手”并不能保證幫助企業尋找到最佳的合作伙伴以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最大化,往往會出現“市場失靈”,使企業間合作關系處于混亂狀態,對網絡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構成了嚴重威脅。
\\(三\\)嵌入型工業共生網絡運作模式
嵌入型工業共生網絡是一種介于依托型工業共生網絡和平等型工業共生網絡之間的新型網絡組織結構,它吸收了依托型工業共生網絡和平等型工業共生網絡二者的優點,由多家核心企業和依附于它們的眾多中小企業通過各種業務關系而形成的多級嵌套網絡模式。
在生態工業園區內,多家核心企業之間通過交流副產品、人才、信息、資金等資源而建立起共生網絡,從而形成園區內的主網絡。與此同時,中小企業各自依附于自身的核心企業,構結成多個規模不一的子網絡。另外,各中小企業之間也存在業務關系,所有參與共生網絡的企業通過各種關系聯系在一起,交織成了錯綜復雜的網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在這種網絡模式下,網絡成員之間的資源交流渠道增加,交易頻率加快,各級網絡層層相嵌,大大提高了網絡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二、生態工業園工業共生網絡運作中的投機行為分析
從上述內容可知,工業共生網絡成功運行的基礎是成員間穩定的合作關系,而合作關系的穩定取決于成員間契約\\(包括規則、協議、法律合同等\\)的簽訂以及成員聲譽、信用的可靠度?,F實情況是,每個網絡成員都是利益的追求者,客觀上避免不了追求能實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交易。換句話來說,網絡成員可能會無視契約的存在、毀壞聲譽以及背棄信用,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從而滋生出“偷懶”、“搭便車”等投機行為。
\\(一\\)尋租行為
在生態工業園工業共生網絡的實際運作過程中,為了能夠實現副產品的交換和信息交流,網絡成員會投入大量資本以建設專用資產,而這些新建的資產一般具有較高的專用性,不易轉作他用,這就為專用資產占有者帶來尋租機會。在合作企業業務交易過程中,投機主義者就會憑借占有專用資產而產生尋租行為。具體表現為:首先,當一家企業在原料需求上依賴于另一家企業,擁有原料的企業在交易過程中享有主動權,這就為尋租行為的產生提供了可能。其次,園區內部業務交易大多數是圍繞核心企業展開的,眾多中小企業依附于核心企業,形成多家中小企業服務于一家核心企業的局面即“多對一”,致使中小企業處于被動地位,這也可能導致核心企業產生尋租行為。
\\(二\\)敗德行為
在工業共生網絡中企業進行投機行為的一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