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是造成當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養殖業產生的溫室氣體甚至比交通運輸所產生的還要多”
“畜禽糞便已經成了中國的主要污染源之一?!?006年年底在杭州舉行的歐洲全球生命科學計劃食品研討會上,浙江大學農學院環境工程系副教授吳偉祥不無憂慮地說。
這位學者引述的數字表明,全國各地畜牧業每年產生的畜禽糞便達27億噸,是工業產生的固體廢料的3.4倍。
他說,僅浙江一省,以900家中等規模以上的養豬場、奶牛場和養雞場為主導的畜牧業在2000年產生的畜禽糞便就達2670萬噸,其中包含68.7萬噸化學耗氧量\\(COD\\)和51.2萬噸生物耗氧量\\(BOD\\)――兩個表示水質污染度的重要指標;此外還含有大量其他污染物,如總磷、氨氮和總氮等。
“由于這些物質大都未經處理即排入水中,畜禽糞便已經成為浙江地表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處理設施和處理能力都非常有限,僅有6.2%的畜禽糞便作為肥料施用到農田,而經過處理排放的畜禽糞便僅占5%?!眳钦f。
根據中國農業大學程序教授的研究,全國2萬多大中型畜牧場中,安裝了糞便處理設施的只有3%。
環繞城市的新污染源
有關部門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人均肉食消費量已經從1980年的13.4公斤上升到目前的53公斤。在很多人為中國人均肉食消費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日漸縮小而歡欣鼓舞的時候,一些農業專家發出警告:雖然這場“畜牧業革命”對改善中國人的膳食結構、提高國民的營養水平功不可沒,但是我們也要警惕它的負面影響。
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大規模工廠式畜牧場對環境的污染。程序教授說,當中國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引進集約化養殖系統以解決肉、禽、蛋、奶供應不足的問題時,很少有人預見到這樣的“畜牧業革命”給環境帶來的危害。
由隸屬于歐洲生物技術聯盟的歐洲全球生命科學計劃組織發起的這次研討會,吸引了來自歐洲、美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中國的30多位農業經濟學家和畜牧獸醫專家,集中討論迅速工業化的畜牧生產給人類提出的挑戰。
作為研究中國農作制度的專家,程序教授說,進口的密閉式動物喂養系統雖然生產力很強,效率很高,但是它打破了傳統養殖業中作物栽培、飼料生產和糞肥處理的那種有利于生態的內在聯系。
程的研究表明,工廠式畜牧場對中國大陸豬肉、雞蛋、肉雞和牛奶供應的貢獻率,在1979年還幾乎為0,而到90年代中期,國內15%的豬肉、25%的雞蛋、40%的肉雞和50%的牛奶都是由這些新興產業提供的了。
“這些畜牧場大都建在城市周邊,它們所產生的大量畜禽糞便很少經過處理就排放出去,造成了對水和空氣的污染?!彼f。
清華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的一個聯合調查發現,流入我國淡水湖中水體污染最為嚴重的三個湖泊――云南的滇池、安徽的巢湖和江蘇的太湖――的氮、磷等養分總量中,農業生產占滇池的近70%,巢湖的60%,太湖的35%。程序說,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畜禽排泄。
聯合國糧農組織“畜牧、環境和發展”項目協調員海寧?斯登費爾德\\(Henning Steinfeld\\)指出,“畜牧業是造成當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養殖業產生的溫室氣體甚至比交通運輸所產生的還要多?!?
他說,飼料作物生產中產生的氮、農藥殘留,畜禽糞便排出的氮、病原體和藥物殘留等,在全世界造成的污染都極為嚴重。在美國,畜牧業導致55%的水土侵蝕,使用37%的殺蟲劑,排入水中的氮和磷分別有32%和33%來自畜牧業。
斯登費爾德認為,隨著全球肉類產量進一步增加,畜牧業對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也會增長。目前畜牧業已經占用地球土地面積的30%,作為農業增長最為迅速的一個門類,畜牧業還會占用更多的土地生產飼料和放牧。在拉丁美洲,已經有70%的森林遭到砍伐,為牧場騰出空間。他援引世界自然協會的數據說,畜牧業對全球825個陸地生態區中的306個造成了威脅,并且威脅到1699個瀕危物種。
挑戰糧食自給的基本政策
畜牧業的過度發展,影響的不只是環境,而且危及人類健康。
斯登費爾德說,生態環境的惡化固然對人類健康不利,而畜禽疾病本身,也已經成為公共健康的一個大問題。他說,全世界70%的新發疾病源于動物,在有限的空間里和動物密切接觸的人誘發疾病的機會顯著增加。同時,一定水平的畜產品消耗量,固然對人攝取蛋白質等營養成分有益,但是過高的消耗量,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一些癌癥。
程序教授認為,畜牧業生產的增長,還會挑戰中國糧食自給的基本政策。在90年代之前,中國的糧食進口量從沒有超過供應量的5%。但是,隨著畜牧業的發展,特別是工廠式畜牧場的擴大,商品飼料糧的需求量大為增加。商品飼料糧的產量已經從1990年的3100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1.07億噸,年增長率高達8.6%。
目前,中國50%的大豆和72%的玉米是做飼料糧用的。由于國內需求的增加,玉米的出口量已經大為減少,今年頭三季度的玉米出口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68.8%。從90年代中期起,中國已經從大豆凈出口國成為大豆凈進口國,2005年進口大豆近3000萬噸。專家預計中國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成為玉米的凈進口國。
程序說,如果把進口的大豆、小麥和大麥都算上,2005年中國糧食的自給率已經低于95%。如果要達到2020年人均肉食消費量73公斤的目標,則需要更多的糧食進口以解決飼料問題。程序認為這將有可能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
“畜牧業革命”轉型
面對“畜牧業革命”帶來的這些負面影響,程序和一些國際專家提出應該對“畜牧業革命”進行反思。程序建議中國需要一種“新型的畜牧業革命”,充分利用現有飼料資源,做到物盡其用,將作物栽培與畜牧業結合起來,以沼氣作為循環生產的關鍵環節。
來自荷蘭農業經濟研究所的黑?巴庫斯博士介紹了荷蘭畜牧業加強環境管理的經驗。他以荷蘭實施22年之久的畜禽糞便政策,說明如何發展有效的農業環境政策,來規范畜牧業的發展。這項政策經過不斷的實踐檢驗和修訂,對畜牧場的規模、建設地點、糞便處理和排放標準都做了細致的規定,節制了畜牧業對環境的污染。
“現代農業引發的環境問題比工業要多,但是卻沒有工業那樣受到規范的約束,”他說,“需要有一種建立畜牧業的公共環境政策的緊迫感?!?
中國農業大學的農業生態學家李季教授很同意巴庫斯的觀點,“我們的確缺乏節制畜牧業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其他環境問題的法規?!?
此外,專家們還注意到這樣的現象;一些大公司在畜牧業的壟斷經營,使很多小農戶沒有從畜牧業的發展中受益。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與經濟發展局局長、國際農業經濟學家學會前會長普拉布?平加里\\(Prabhu Pingali\\)博士建議發展中國家重新確定畜牧業政策的方向,創立能夠讓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畜牧業,從單純支持生產轉向促進環境與健康。
“對于畜牧場的規模也不要一味求大,而是要根據當地情況適度經營,使小農戶也能夠進入現代食品生產體系并長期生存下去?!彼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