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作學習的概念
“合作學習”的主要提倡者是美國的約翰·斯萊文。他認為: 合作學習的方式是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生的學習活動置于小組中來完成,學生的表現要納入整個小組中,評價學生不再是就單個的個體,而是按整個小組進行。筆者是這樣理解的: 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的整體表現作為獎罰根據的一種教學方式,它的意圖在于促進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形式,達到共同進步。當今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化,知識以幾何數倍增。這樣任何個人將不可能獨立去完成很多工作,在激烈的競爭中合作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社會的要求必然反映到教育中來,而課堂就是學習的一個主要途徑。
二、走出合作學習的誤區
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要求教師擺正自己的角色。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是一個起著主導作用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可是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操作不當,會直接影響著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 一\\) 把放手變成放任
凡事過猶不及。教師為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簡單化地處理了課堂。如很多老師一上課就依據教學內容給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將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這樣的合作是假的合作。因為,教師沒有發揮主導的作用。簡單化地處理課堂使得教師只是充當組織和評價者的角色。這樣的合作學習,教師沒有結合學生的學情來進行,根本就不知道學生需要什么,無法為學生提供針對性地輔導,而學生受自身知識水平的限制顯然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所以,如果這樣去做,合作學習就變得隨意了,教學目的必然得不到很好地實現。
\\( 二\\) 組員無合作意識
分好組后,小組的各個成員之間的差異性是很大的。
其中最容易出的問題是基礎較差的學生不能參與到小組的合作中來。原因有二: 一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由于基礎差對問題的反應就沒有尖子生那么快,即使想到了也沒有好學生說得全面和有理。因此就缺乏自信,合作時也就只是充當一個聽者。如此一來,基礎不好的學生在組里就得不到鍛煉,也不愿鍛煉,長期下來就找不到自我了,這樣的小組學習就名存實亡了。二是優等生包辦發言。與基礎差的學生相對,尖子生在學習中的反應要快得多,很多問題他們能先想到或者先完成。他們一說,差一點的學生就沒話說了,被打擊到了。時間長了,小組也就成了好學生的舞臺。這樣顯然不能使得組員共同進步,小組就不會團結了,小組間的競爭也就變成小組代表的競爭。如此一來,課堂就沒有面向大多數學生,教學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 三\\) 缺乏科學的小組評價辦法
小組建立起來了之后必須有相應的評價管理制度和辦法,否則就不能衡量小組的學習效果,就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控。這主要體現在: 分組較為隨意,分工不明確,有的人忙不完,有的人閑得無聊。這會導致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意識較差,認為小組表現的好壞與自己無關。這樣學生搞不清楚合作的方向和缺少合作的動力,這就違背了設立小組的初衷。
三、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應用合作學習模式
\\( 一\\) 正確認識教師的主導地位
放手不等于放任。教師在小組合作中不是不現身,而是將自己放在幕后去了。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合作學習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互動性。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合作學習的核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這種學習應該是在老師的主導下來完成的。學生的學習和交流要有明確的指向性和方向性,而這一點只能靠老師來調控。要做好此項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 在教學中,教師設計出有效的問題,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小組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偟膩碚f要讓想做事的人有事做,能做事的做成事,組內無閑人,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學會管理。所以,小組合作并沒有讓教師的工作變得更簡單,反而教師要考慮的因素更多了,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課堂掌控能力,教師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
2. 不能管得太死。作為課堂的管理者,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管得太死,只要學生的學習不偏離我們的學習主題,盡可以讓學生學個夠、學個透。另外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小組討論中。
\\( 二\\) 及時對小組進行評價
及時地評價對小組學習非常重要。一是每堂課都要對小組合作的情況進行點評和指導。二是在學習結束后對小組進行評價。具體做到每周一評、每月一評、每期一評。三是小組互評。在進行評價時,不能只是以老師的評價來定,還要適當關注小組間的互評,只有這樣教師才有可能多角度地看到小組的情況,作出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真正發揮小組的作用。
教學實踐證明,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值得嘗試。但是由于面對的具體情況不同,在使用這一教學形式進行教學時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才能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1]葉錫華. 探究式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 西江教育論叢,2006\\( 2\\) :51-54.
[2]宋秋前. 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 浙江: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