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學教學的重視程度需要提高
社會的日益發展迫切要求學校教育的實現更高要求,并且學校教育工作的重點在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體現在實際生活操作和運用科學知識武裝頭腦的方面,所以必須注重化學教學中學生化學知識運用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化學教學由于受到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化學教學的開設和重視程度并不相同。一些地域相對偏遠,交通閉塞、經濟水平發展不充分的農村偏遠地區,學校教育力度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加之學科的局限性,一般教育只局限于數學、語文。英語、物理、化學等應用性學科開設的很少,同時,缺少專業的教師,很難發揮化學獨特的應用效應。諸多客觀原因阻礙化學教學的展開,另外,主觀因素也制約著化學學科的發展。農村的化學教學發展不充分是受到來自于傳統思想的影響,農村固守除數學語文外,化學等其他學科無益處的落后思想,使得化學教學工作十分被動和消極。 因此,改善農村化學教育需要培養具有豐富理論知識素養的智慧型人才,不斷挖掘新的化學教學方法以改變化學學科的消極地位。
2.化學教學需要系統有效的方法
2.1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的基礎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調節師生距離的有效方式,縮短距離,消除偏見和隔閡。 和諧的關系是人際間交往的必要前提,和諧可以創造出友好適當的距離,既可以保持互相聯系的關系又可以繼續相對獨立的中間狀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相對于師生之間意見和思維方式的分歧而言的,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可以增進互相了解,加強溝通交流,避免一些觀念性大分歧的產生。 師生關系的和諧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師生情感,情感是人際交往中感受最為強烈和突出的。 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情感和關心,可以穩定學生思想,使學生在冷靜的思維和情緒中獲取知識和來自老師的關愛。 學生良好的情緒的保持是極其重要的,師生通過建立情感的紐帶可以實現彼此的信任和尊重,從而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和諧的人際交往環境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實現很大程度的激發。 相反地,如果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減少或者師生之間經常性的思想分歧會大大消磨學生學習的熱情,可能產生比較嚴重的厭學心理,甚至逆反心理或者某些心理問題。
當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是不同的:畏手畏腳、手忙腳亂、稀里糊涂或者躲躲閃閃都是不同性格的學生可能出現的行為或心理情形。當面臨這些表現的時候,教師切忌嚴厲訓斥,應該依據學生性格特點因人而已的進行心理上的點撥和開導,耐心指導、循循善誘。如果學生畏懼化學實驗,老師應該積極的鼓勵,講清楚實驗的操作方式和注意事項, 盡量通過讓學生更好了解化學實驗基礎上消除實驗顧慮。實驗過程中要提醒有些手腳凌亂、毫無思緒章法的學生,督促學生注意安全,嚴格按照實驗正確標準的操作進行。 絕對不能打擊害怕甚至拒絕的學生,要明確道理。不能訓斥不認真的學生,應該盡力的幫助他們完成實驗。
2.2 發揮提問的教學效果,開拓思維 提問的方式是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探求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通過長時間高強度的思考可以極大的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 綜合考慮一切因素和聯系性條件以尋求問題的答案,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答案,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師上課時,不僅要加強自身對學生的提問,而且要鼓勵學生對老師或自己的提問,學生對老師提問可以鍛煉學生勇于向權威請教和探討知識的勇氣,進而使自身的知識修養和思維能力得到拓展。 學生向自己提問可以觸動學生不斷求知的欲望,在自己尋求知識的同時獲取學習的技巧、方法和自信。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化學教學的初始階段,首先應該明確《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中化學的應用。
老師會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化學在生活中有哪些體現;你生活中接觸過哪些涉及化學知識的問題;你覺得如何學好化學和看待化學。 這樣的問題往往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回答的熱情,結合自身生活而進行思考和回答。 學生的回答也會是不同的,思維的發散和拓展使學生敢想、敢干,通過不同類型答案的相互交織和影響,學生們的思維范疇得到迅速拓展,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起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2.3 創設知識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探索 教學情境可以達到引導和條件教學過程的作用, 在化學教學中,依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創造出知識探究的特定方向和環境氛圍,能激發興趣和求知欲,同時使增強學生有目標學校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化學教學是充滿趣味性的實驗過程,涉及到生活中的細節,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并且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化學教學實驗中可以創設現實生活的情景而激發學生的強烈學習欲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真正達到化學教育來源于生活,解釋生活和指導生活的真正含義。 教師在化學教學中需要的不僅是只是傳授的能力,而且需要培養學生獨立探求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林承志.化學課程與教學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江家發.化學教學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3]楊金田.生活的化學.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