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就是專業建設。按2009年教育部備案的專業目錄,目前國內已有393所高校設有應用化學專業。但由于各高校自身特點和性質的不同,對該專業的培養目標、要求和模式區別較大,培養方向各有側重。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應用化學專業是2009年經教育部批準的新增本科專業,在專業建設方面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我們要構建新型應用化學人才知識結構,深入開展應用化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探討實現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新途徑、新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體現農業院校應用化學專業的特色,體現“厚基礎、寬口徑、廣適應”的教育培養方針。積極推進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改革,進一步優化專業學科結構,加強實驗室建設與實習基地建設,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帶動專業教學改革,促進專業學科發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師資隊伍建設帶動課程改革與建設,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大批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級應用型應用化學專業技術人才。
一、 改革和完善應用型本科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通過對環境保護、材料科學、生物資源利用、化工、醫藥等企事業單位的認真調研,立足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經化學系全體教師充分討論,科研、生產一線專家參與論證基礎上,在注重理論、實踐和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前提下,經教務處組織專家審核,改革和完善應用化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一) 制定人才培養目標
應用化學專業培養方向為: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面向化工行業生產一線,掌握化學、生物學、環境科學等學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生物化工、精細化學產品的研發、生產、檢驗及環境檢測與治理等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能在生物制品、醫藥、食品、農藥、材料、能源、化工、環保等企事業單位從事產品研發、生產、管理、分析、檢測及環境監測與治理等工作。
(二) 明確人才培養規格與要求
本專業要求學生掌握生物化工、精細化工、環境監測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產品研發、生產與管理、分析與檢測、環境監測與治理等能力。
(三) 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主干學科:化學。主要專業課程: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結構化學,儀器分析,化工原理等。課程結構與學時學分分配表見25頁表1。
因此,我們應采取人文教育與應用教育統一,專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并舉,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共融,知識結構系統化、課程體系綜合化、教育方法多樣化、基本要求統一化、學生發展個性化的教學模式。
(四) 確立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應以德育為先導,專業教育和應用教育為平臺,以知識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開展因材施教,培養厚基礎、寬專業、重實踐、綜合能力強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化學專業設3個學科方向,即生物化工方向、精細化工方向、環境監測方向。在教學中,我們還可分專業方向對不同專業開設不同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教學。
二、 建立科學的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評價監控機制
首先,健全和完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制定與運行。
其次,建立領導、教師聽課制度;教學督導制度;同行評議制度;學生信息員制度。實行全學程教學檢查,編制教學檢查教師評分表、學生信息員評價表,對給予任課教師的評價及時反饋,使任課教師對授課內容、方法、手段等及時修正。
第三,理論教學評估制度。教學質量是專業建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我們應努力提升教師教學質量。
第四,實踐教學評估機制。加強對學生實踐技能訓練,同時要特別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
最后,建立完善的畢業生跟蹤反饋制度。
三、 課程建設
化學課程應根據學生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專業、不同的課程培養目標,整合教學內容,并使內容不斷更新。任課教師還需自學與課程有關的專業后續課程,滲透在教學中,同時,將具前沿性、實用性的化學知識和理念滲透到教學中去,如,無機化學的新材料、新工藝及分析化學的先進的檢測手段等熱門話題,讓學生關注生存環境,讓化學真正為人類服務。
(一) 整合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
通過圖書館、系資料室、中國期刊網等途徑搜集國內有關應用化學專業建設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在此基礎上加大進行課程建設力度。
(二) 加大實驗教學改革力度
學院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和綜合動手能力為目的,重新整合實驗教學體系,形成由基礎實驗、綜合實驗與設計實驗構成的實驗課程體系。為保證各項課程實驗、專業綜合實驗、教學實習以及教師科研需要,學院新建了天然物化學實驗室、儀器分析實驗室,實驗室的規模和儀器設備都得到改善,保證了實踐教學的質量,同時,也為教師開展科研活動和學生科研訓練、完成畢業論文創造良好條件。
(三) 加強優秀課、精品課建設
制定課程建設計劃,成立課程組,明確負責人職責。2012年無機化學被評為校級優秀課。
四、 文化素質與實踐能力、 創新精神的培養
(一) 文化素質培養
在學院制定的培養方案中,除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外,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與創新能力,還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如,開設大學語文或詩歌、小說、散文等研讀課程。向學生推薦人文書籍閱讀目錄,指導學生讀中外文學名著或文化、藝術基本理論方面的書籍,并根據讀書心得及有關考核評定學分。再如,舉辦寫作、演講、辯論等競賽,對取得成績者給予相應學分。
(二) 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
培養方案全面規定了實踐教學體系,實踐環節由公共基礎實踐、學科專業實踐、選修實踐等環節組成,實踐內容既有基本實驗技能訓練、基本理論驗證,又有綜合型、設計型實踐。畢業實習的內容可以由學生自由選擇,有專業調查、生產實習、就業實習、崗位實習,時間安排也由學生自主選擇。
學院構建新的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增加提高型、研究創新型實驗所占比例,將一些成熟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項目。增加實驗學時數,切實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同時,鼓勵學生到工廠參與教學實踐,有效解決實習單位科研生產中的部分實際問題,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教學計劃體系的延伸,對整體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形成有益的補充。
五、 學習效果評價
應用化學專業根據不同課程特點,可采用閉卷考試、開卷考試、口試、技能測試、撰寫論文等多種的形式進行評價、考核,以提高考試成績的客觀性。實驗課主要考查學生的動手能力,可進行基本實驗技能測試。
六、 師資隊伍建設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化學系擁有一支年富力強,知識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水平較高、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該隊伍中大多數教師具有多年教學、實踐及研究工作經驗、擁有較高學歷和大量教學研究成果,完全可以達到本科應用化學專業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和要求。
目前,全國許多高等學校相繼開辦應用化學專業,如何在專業建設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學科優勢,是我們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在借鑒兄弟院校辦學經驗基礎上,發揮我院的資源和優勢,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評價監控機制、課程建設、文化素質與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學習效果評價、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做出大膽嘗試,勇于革新,力爭使我院的應用化學專業成為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特色專業。
參考文獻:
[1]薛明智,吳萌,于冰.應用化學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與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6\\).
[2]張群正.應用化學專業建設與實踐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4\\(3\\).
[3]唐冬雁,李文旭,強亮生.工科院校應用化學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2\\(1\\).
[4]路福綏,周杰,王日為,姜林.應用化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山東農業教育,2006\\(2\\).
[5]郝艷玲,王九思,李靜萍.對開放式應用化學專業實驗室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5\\).
[6]許嘉,劉金彥,周建梅,謝英娜,袁春華.應用化學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當代化工,2011\\(4\\).
[7]韓鶴友,陸冬蓮,梁建功,王運.農林高校應用化學專業發展定位的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