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設計、引入具有一定情緒色彩、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教學場景.適宜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知識,促進知識技能的有效鏈接,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新知識的遷移、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筆者通過聽課、評課,深感當前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①情境創設缺乏定向性.導致了學生面對情境產生漫無邊際地胡思亂想,使情境流于形式;②某些情境創設喧賓奪主.有時對一些低效的、甚至有“副作用”的情境渲染太濃,有時將情境的創設凌駕于“三維目標”之上;③情境創設有始無終.情境其表,灌輸其里,直至一節課結束時,也沒有對開課時設置的情境作應有的小結和說明.針對上述問題,結合教學實際,淺談新課標下化學教學情境的創設方法,不妥之處,懇請指正.
一、語言描述法.
課堂教學是學?;镜慕虒W形式,所以,教師授課時,語言就成了教學中最重要、最持久的要素.在情境出現時,教師運用規范、精確、形象、生動、幽默、優美的語言來描述,使情境更加明顯,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感知效應,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到一定的指向性作用.因此,富有情感的語言,可使學生在上課時“如臨其境”,從而把抽象概念具體化,枯燥內容生動化.
二、生活展示法.
化學與社會生活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選取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社會中的化學問題等創設學習情境,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自然,讓他們在生活的不經意中發現、感悟科學的道理,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觀察習慣和能力.例如,環境保護中的空氣質量每日報告、節能減排、河道治理、環保裝潢材料等;超市購買的冰箱除味劑、食品干燥劑等;家庭生活中發酵饅頭、腌制皮蛋的過程;洗滌劑用品的酸堿性;廚房煤氣的安全使用等,這些都能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經歷和體驗中了解、掌握化學知識,提高化學教學的實效性.
三、史話激勵法.
“化學教育給人知識,化學史教育給人智慧”.耐人尋味的史話故事中,前人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等都會深深地吸引并激勵學生.例如“鋁”的教學情境創設:鋁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鋁制品在現代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純鋁卻是稀奇之物.門捷列夫因發現元素周期律的卓著成就,獲得了一只鋁制獎杯;拿破侖享有在宮廷盛宴一人獨用鋁制餐具的殊榮.鋁從身價百倍到進入普通百姓家,歸功于兩位當時年僅二十二歲的大學生霍爾和埃羅,他們各自發明了電解法煉鋁的可行性工藝.為什么鋁的藏量在金屬中首屈一指,而能廣泛被使用卻姍姍來遲,這是由鋁的性質所決定的.
通過簡單的化學史的情境的創設,學生的思維已進入了“憤”“悱”的狀態,求知的愿望非常迫切,就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矛盾揭示法.
矛盾揭示法是指教師利用學生已有認知與新知之間的矛盾沖突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積極思考來解決問題的一種課堂引入方法.例如,學生已知“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故常用于滅火.然而,教師卻演示了金屬鎂在二氧化碳中劇烈燃燒的實驗.這一化學事實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的矛盾,立即就在學生的內心產生沖突,激起疑問及想知道究竟的愿望.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釋疑,從而總結出正確的觀點.
五、題組設置法.
利用題組來設置教學情境,便于師生展開探究、討論,能增強學習針對性,對學生學習活動起到積極的定向作用.例如,“鹵素”中氯氣的導讀性提綱,可設置如下問題組:①怎樣聞氯氣氣味?②課本介紹了氯氣哪些化學性質?③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燃著的氫氣導氣管是由上而下慢慢插入,還是快速插入到集氣瓶中下部好?為什么?④燃燒是否一定要有氧氣參加?⑤比較氯氣與水反應和氯氣與堿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說明兩者的聯系.⑥次氯酸是強酸還是弱酸?能否完全電離?⑦如何從原子結構觀點解釋氯氣是活潑的非金屬單質?⑧根據氯氣的化學性質,談談氯氣可能有哪些用途.⑨比較實驗室制取氧氣、氫氣、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裝置.⑩實驗室如何制取氯氣?氯氣和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有何異同?為什么?由于學生在預習中積極參與,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從而有利于知識拓展和深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六、實驗法.
通過實驗創設情境,會使學生猜測思考的注意力和思維活動高度集中和活躍,進而引發學生對實驗過程、現象、原因及其結果等方面的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欲.如在“原電池”一節的學習中,可先分組讓學生動手實驗:將鋅片與銅片分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進一步驗證鋅與稀硫酸反應,銅與稀硫酸不反應的結論.
然后將鋅片與銅片用導線連接起來,再同時插在稀硫酸中,發現銅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氣泡逸出,而鋅片表面則幾乎沒有氣泡產生.這個“一反常態”的實驗現象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鋅能與酸反應產生氣體,而銅與非氧化性的酸不反應”知識產生強烈抵觸,必將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與急于探究的好奇心.
七、多媒體法.
多媒體輔助化學教學,能把抽象的概念、難以觀察到的現象、不易實現的實驗,通過信息處理和圖像輸出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能快速調動學生思維,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而提高教學實效.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在上課前引入音樂,使學生盡快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通過多媒體呈現幾個精彩瞬間強化教學內容,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等.
八、圖表模型法.
圖表和模型可以直觀、清晰地呈現知識間的關系,將各類錯綜復雜的知識關系條理化,從而有利于學生掌握不同化學知識間的區別和聯系,使問題的發現、表述和解決更加簡單明了.例如“離子”教學,教師先讓學生復習原子結構示意圖,然后展示 1~20 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讓學生看圖找規律,看誰找的多、找得準.引導學生關注最外層電子數,將不同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與稀有氣體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進行比較,再用卡通動畫或比喻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最外層電子數與得失電子的關系,由此形成離子的概念.
九、猜想驗證法.
例如,銅和濃硫酸加熱條件下反應時,產物一般是硫酸銅溶液和二氧化硫氣體,但有時會產生黑色沉淀,影響到藍色溶液的觀察.由此可提出如下問題:黑色沉淀是什么?如何改進才能防止這一異?,F象?為了解釋這一現象,學生們定性地作出了一連串猜想:
黑色沉淀可能是氧化銅或硫化亞鐵;可能是由于銅過量或濃硫酸的濃度不夠;如果增加濃硫酸的量或減少銅的量可能會防止異?,F象的發生……接下來的實驗正好驗證了學生猜想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