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是當前考量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是教育界的熱門話題。
但是,當一個理念在宏觀層面被提及的時候,在微觀實踐中往往會出現一些片面的甚至狹隘的理解。就核心素養而言,筆者以為,對于核心素養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不可直擊“核心”。
首先,核心素養的形成與提升應建立在基本素養的培養之上。
前不久,筆者參加了一個國培計劃省級培訓活動,一位專家就核心素養做了專題報告。報告從核心素養的內涵談起,就小學生核心素養的特征、培養的方式方法進行了剖析。作為一名參訓者,筆者不得不承認,這位專家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已經漸成體系,但靜心思考,這些研究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卻難以適從,原因何在?筆者以為,研究者對于核心素養的生成空間――基本素養談及甚少。嚴格講,孤立存在的事物是不可能被稱為“核”的,沒有基本素養,也就不可能有核心素養一說。因此,培養核心素養,我們首先要重視基本素養的培養。翻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北京師范大學領銜的課題組2016年9月發布的研究成果)研究報告,其中在“自主發展”方面包含了“學會學習”,對“學會學習”所應具備的核心要素概括為“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等。但是怎么學習、怎么反思?我們必須從學生能學習、能反思這些基本素養的培養做起,沒有這些基本素養,學生在學習中不可能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也不可能有信息意識。
所以,無論是學科核心素養,還是綜合性核心素養,我們必須重視學生基本素養的培養,否則,再科學理想的提法也只能停留在概念層面。
其次,核心素養可以作為一個發展目標,但不應該作為統一的評判標準。
現實中,無論是核心素養,還是基本素養,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習慣用一根尺評價學生,而且有些地方的確已經推出了關于核心素養評價的細則標準。這樣操作起來簡單,可比性強。事實上,如果以核心素養作為評價學生的統一甚至唯一標準,是不可取的。
生活環境、教育條件以及其它因素的不同,導致學生素養的差別。鄉下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城里孩子見識稍顯全面,對社會的關注度略顯廣泛。而鄉下孩子卻在吃苦、知恩、獨立生活等方面要強于城里的孩子。如果我們用現行的標準去考量學生的核心素養,結果可想而知,城里的孩子從整體上講,無疑優于鄉下孩子。但是,假設二者面對生存危機考驗時,誰優誰劣可能就不是核心素養這根尺子所能決定的了。所以,在實踐中,核心素養作為一個發展目標可以,但如果作為一個評判標準甚至唯一標準,值得商榷。
最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需要教師具備深廣的學科素養。
就教育這個行業而言,每當推進某項改革的時候,我們往往習慣于把注意力都放在我們的教育對象上,極少甚至根本不會從主觀上去反思、規劃作為一個教育人應具備的素養。換言之,教師是學生核心素養的奠基人。
筆者曾經聽了一節市級優質課參評課,內容是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臨死前的嚴監生》,其中兩個片段讓人記憶猶新。
一是課中在分析嚴監生這個人物的時候,教師將嚴監生定位為“清代的大貪官”,并告訴學生:貪得萬貫家財,?R死卻舍不得兩根燈芯。而事實是,嚴監生只不過是吳敬梓筆下一個靠節儉積攢了些小錢、略顯吝嗇的小人物而已。
二是教師在演繹教學過程的時候,是以重現故事情節為主線進行的,課堂上學生的表演出神入化,最后教師將人物特點定位在“吝嗇”二字上,并且花了很長時間進行注解、分析。殊不知,學這個片段的重點在于對嚴監生臨死前入木三分的描寫,抓住關鍵詞句并深入朗讀、體會,繼而厘清以嚴監生為主的所有人物的性格特征,體會精準描寫、刻畫的妙處。至于嚴監生是不是一個吝嗇鬼、鐵公雞,不能僅憑這個片段來判定。
從《臨死前的嚴監生》教學案例可以看出,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首先要注重自身學科品質的建設,夯實自己的學科素養,否則,會誤導學生。
總之,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不可忽視學生基本素養之存在及其培養,不可用一根尺子去要求學生,同時,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