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承載著太多的“使命”: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豐富精神世界、傳承民族文化……由此,語 文 課 變 成 了一 個 大 雜 燴 ,主次難分,老師們雖教得辛苦,效果卻不理想。古人云:“大道至簡?!蓖瑯?,真正有效的語文課堂也該是極簡約的。
【關鍵詞】簡約化;內容;方法;高效
一、質疑和思考
語文課到底應該教什么?《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習的一個目標:“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睆倪@個核心問題思考,我們曾經上過的那些既像思品課,又像活動課,就是不像語文課的課堂,問題就在于沒有清晰的指向,沒有牢牢抓住“語言教學”這一主線,而摻雜了許多其他非語文的物質,使得語文味漸行漸遠。
二、建議和方法
1.內容取舍,不冗雜
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告訴我,語文課不是雜貨鋪,切忌什么都講。教學內容的確定要基于教學目標,不可貪多貪大貪全,要善于抓住主脈。如某教師教學《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時,整堂課都在講伏爾泰不畏強暴和敢做敢為的精神。另一位老師教學《中國石拱橋》時,花大量的時間講解石拱橋的造型和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教育學生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長大后為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應該說兩位老師的教學內容沒有錯誤,但絕不是教學這兩篇文章最好的選擇。因為這些教學內容根本沒有基于學情,也沒有體現文本特質。一堂沒有學生,沒有文本的課堂是算不得好的課堂的。因此我嘗試“一課一得”模式,即根據每篇課文的特點,從“這一篇”中挖掘出獨特、優勢的最富有教學價值的內容。例如《丑小鴨》的教學內容為“童話中的想象和夸張”。課堂中,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富有想象力和極其夸張的描寫來感受童話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進而體會安徒生作品的魅力。再如《土地的誓言》的教學內容為學習文中通過景物描寫的疊加和鋪排手法來表達熾熱情感的方法。記錄了一個課堂片段:
師:讀了本文,你有什么感觸?
生1:我深深感受到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生2:我覺得很感人。
師:那么同學們是否能動筆圈畫出文中最能打動你的、最富有情感的語句,嘗試和別人交流分享你的感受與心得?
(生自主圈點勾畫,做批注)
生1:這段文字打動了我,“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
師:你的朗讀為何如此深情?
生:因為這里寫到了家鄉許許多多美好的事物,是那樣令人神往。
師:在作者的筆下,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
生1:豐饒的土地。
生2:作者多角度描寫了東北特有的景物,他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多角度展開描寫。(結合課文語句做具體的分析)
師:可以概括為,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
生3:這是一片多姿多彩的土地。
生4:這是一片充滿幸福味的土地。
師:面對這樣的“土地”,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語氣來朗讀呢?
生(齊):自豪的語氣。
師:這里具體寫了哪些景物呢?
生1:讀原文語句,這些語句的核心詞是名詞。
師:修飾語呢,是什么詞?
生2:是動詞。
師:都是動詞嗎?
生(七嘴八舌)還有的是形容詞。
師:如果我們把這些修飾語去掉,表達效果會怎樣呢?
生:表達不出這樣的深情……
這里我抓住課文第一部分中語句的中心詞和修飾語來品味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體會作者浸潤字里行間的真摯情感,順勢引導學生用這樣借景抒情的方法來寫寫自己的家鄉。在閱讀的基礎上寫作,學生文思通暢,寫出了許多優秀的片段。
語文是個豐富的學科,教學內容豐富多彩。但是我們應當根據學情,相對確定教學內容,做到一課必有一得。緊緊抓住“閱讀和寫作”這一核心,善于利用課文這個例子來學習語言表達的智慧,來學習解讀這類文章的方法。
2.方法取舍,不盲從
不難發現,當下的語文課,特別是公開課,成了多媒體的大展臺。語文課開始“時尚”起來,花里胡哨的,讓人眼花繚亂。例如在教學《木蘭詩》時,有一位老師在導入時,不惜花了將近15分鐘播放迪士尼動畫片《花木蘭》,畫質清晰,看上去學生很開心。試問:如此揮霍的課堂導入為文本解讀提供了什么幫助?難道僅僅是為了博得學生一笑?再如教師教學《蘇州園林》時,出示了大量蘇州園林的圖片,學生的焦點全部集中在欣賞圖片上,而忽略了對文字的感受,以直觀替代了想象,恐怕很難讓學生對蘇州園林心生向往之情了。這個案例啟發我們:多媒體教學雖直觀,但把課文講解和閱讀切割得零碎了。上海大學李白堅教授說:“圖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文字欣賞力和想象力,也削弱了文學作品的魅力和內涵?!闭Z文研究者梁增紅老師也建議語文課少用或不用多媒體,其意圖也在于去除虛浮的形式主義,讓語文課多一點實效。
“張弛有度,取舍得當”乃是人生之道。作為教者,亦是如此。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語文課堂可以千變萬化,但無論如何,都要以“實效”為核心。讓我們牢牢抓住語文的學科特點,緊扣“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這條主軸,真真切切地讓語文課堂教學散發出實效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浙江省初中畢業升學考試說明》,2016.
[2]《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