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哈佛核心課程是哈佛本科課程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一種通識教育課程。哈佛大學核心課程包括7大類共11個領域,為廣大學生在專業課之外提供了廣闊的選課空間,保證了大學本科教育的全面性,各領域的選課又都是自由的、個性化的,顯示出相當大的靈活性。哈佛核心課程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有很好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 哈佛 核心課程 課程設置
通常所說的核心課程是指大學本科階段通識教育領域(非專業教育領域)的一種課程設計模式,是將一些相關領域的重要基本論題予以重新組合的一種課程,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共同的學識背景。這種核心課程在20世紀70年代大量地出現在美國大學或學院的通識教育實踐中,最早發端于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設計。哈佛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是哈佛本科課程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核心課程、專業課程、自由選修課程),是一種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譯為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課程,體現著哈佛一貫的教育宗旨和理想,在美國也極具典型意義。目前我國高校也在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目的是為了擴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在專業知識以外了解更多領域的基礎知識,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研究哈佛核心課程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有一定借鑒意義。
一、哈佛核心課程產生的背景
哈佛學院在建校之初主要是培養神職人員,課程主要包括古典文學和古典語言。到了19世紀初,隨著大工業的興起和發展,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需求有所提高。順應時代的需求,哈佛大學建立了不同類型的學院。1841年,在校長昆西的領導下,哈佛大學正式采用選課制,選課制在哈佛大學的課程管理開始確立。
19世紀末,查爾斯?W?埃利奧特在擔任哈佛校長的就職演說中明確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原則。在埃利奧特的領導和推動下,哈佛大學全面實行自由選課制。自由選課制的實施,滿足了學生對各種課程的要求,為其個性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間。
1909年,洛厄爾出任哈佛校長。針對當時自由選課制帶來的學院課程“無休止地增加”,課程體系支離破碎等問題,他提出了新的課程改革方案,于1914年起,極力推行集中與分配制的課程改革方案。所謂集中,是指從16門可供選擇的課程中,必須選修6門本系的專業課,以保證重點;所謂分配,是指另外的6門課程要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3個不同知識領域中各選2門課程,以保證學生具有廣泛的知識面。其余課程由學生自由選擇。這種課程制度既保證了專業課學習的深度,又能擴大學生的視野,還給學生的個人愛好留下了空間。
二、哈佛核心課程的發展歷程
1. 哈佛《紅皮書》
二戰期間,詹姆士?B?科南特時任哈佛大學的校長。由于當時高等教育不能滿足學生對通識教育的需要,科南特于1943年主持成立了自由社會中通識教育的目標委員會,該委員會在1945年7月發表了頗具影響的《自由社會中的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報告,亦稱《紅皮書》(Red Book)。在報告中提出了高等教育應該由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組成的觀點,這個觀點奠定了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的基礎?!都t皮書》明確闡述了通識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4種能力:有效思考能力、溝通能力、能做適切判斷的能力、對價值的認識能力;并規劃通識教育應包括3個領域: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自然學科。哈佛在此次通識教育改革中要求每個大學畢業生必須修滿16門課程,其中通識教育課程占6門。6門通識教育課程必須在人文、社會、自然3個領域中至少選1門課程?!都t皮書》提出的觀點和課程方案構建了通識教育課程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哈佛以實施通識教育為目的的核心課程的基礎。
2. “核心課程”的誕生與發展
在1945年哈佛《紅皮書》等因素的推動下,大學本科通識教育在戰后初期普遍得到加強,但在隨后的實施過程中,哈佛《紅皮書》提出的方案在哈佛大學并沒有得到很好地實施。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學生數量和新知識的激增,大學本科課程的零碎和雜亂問題日益突出。大多數學生認為學校所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跟系里的專業課程沒有太大區別。這段時期通識教育課程在各學校的實施有名無實。通識教育課程改革迫在眉睫。
進入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變動很大,教育改革迅速推進,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也面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1973年,亨利?羅索夫斯基擔任哈佛文理學院院長,重新審視哈佛大學的教育目的。經過多年的研討和規劃,羅索夫斯基于1978年發布了《哈佛核心課程報告書》(Harvard Report on the Core Curriculum),把哈佛通識教育課程的開設領域分為5類:文學與藝術、歷史研究、社會分析及推理、科學和外國文化。核心課程的最終目的是要給學生確定一個知識廣度的最低標準??梢?,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程非常廣闊,適應現代多元文化社會的需要,這個方案在哈佛大學很快得到認同,這樣,哈佛歷史上第一個“核心課程”也正式出臺并實施了。在此后的發展中,哈佛核心課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繼續向更加完善的方向發展。課程內容和具體教學形式方面都在不斷修改和完善。
三、哈佛大學2005-2006學年核心課程的實施情況
1. 理論依據
哈佛核心課程是依據下列考慮而設立的:核心課程不是要學生精熟古典名著,不是要在某一特別的知識科學方面作精深的鉆研,不是僅對某些問題作數量調查或測量,它是要用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6個領域的知識來引導學生尋求獲取知識的途徑。核心課程是要向學生顯示在這些領域里,有什么樣的知識,分析探討一個問題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各種方法如何應用,各有什么價值。每個領域內的科目數量并不完全相同,但其設計思考的重點是一致的。
2. 框架結構
哈佛核心課程自1945年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羅索夫斯基提出《哈佛核心課程報告書》,直至《哈佛1994-1995核心課程目錄》,從最初的3個領域發展到7個領域。隨著社會的發展,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的內容也在不斷地修改和完善。以下是對哈佛大學2005-2006學年核心課程7個領域的具體內容的簡要介紹。
(1)外國文化
外國文化課程的目的是要拓寬學生對人們生活中文化因素重要性的理解;這部分課程會注意介紹宗教和民族的價值觀,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知識發展趨勢以及文學和藝術成就。外國文化的首選內容是當代文化,尤其是當今亞、歐、非、美重要文化傳統代表。有些課程也討論已不存在的文化,有的是幾種文化的相互比較,有些則深入討論某一問題。
外國文化領域開設三種形式的課程供學生選擇:第一,一學期的外國文化課,這門課程所介紹的文化與美國迥然不同,用英語講授;第二,一學期的外國文化課,這門課程所介紹的文化與美國文化一樣源于西歐文化但又不盡相同,用非英語講授;第三,兩學期的外國文化課,用非英語講授,適合于達到大學二年級外語水平的學生選修。
(2)歷史研究
開設該課程的目的在于通過歷史研究領域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歷史知識,學會用歷史方法以歷史的眼光去認識世界,著力點在于學會并運用歷史方法去認識問題。其課程分為A、B兩類,各有側重點。A類課程重點介紹現代世界中全球性或接近于全球性的重大問題和觀點的發展狀況及其淵源,包括當代各國不平等的歷史背景、現代政治意識形態的演變、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的歷史作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等。B類課程側重于一些重大事件的具體細節介紹,目的是培養學生對人類事務復雜性的理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以及重要歷史人物等諸多因素如何綜合作用形成各種事件。
(3)文學和藝術
該領域的課程基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對文學藝術作品的批判理解能力,也就是對各類文學藝術作品的認知分辨以及鑒賞和批判的能力。分為A\\(文學\\)、B\\(美術和音樂\\)、C(文化背景\\)三類,所有學生必須在每類中各選修一門。A類課程主要進行文學作品和文學分析方法的學習。該類課程為學生提供一系列文學評價和分析方法以及一些理論問題的討論結果。B類課程主要進行美術手法、視覺藝術、音樂風格等方面的介紹,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理解和欣賞藝術作品的能力。C類課程主要探討文化史上特定時期及藝術作品在特定社會中的作用。
(4)科學
科學課程的共同目的是讓學生獲得觀察自身和世界的方法??茖W領域的課程分為A、B兩類。A類課程主要是通過定量方法處理和研究自然現象與自然規律。B類課程涉及那些難于作定量處理的自然現象,對其提供描述性的、歷史的、動態的定性說明。
(5)道德推理
道德推理部分各課程的共同目的是討論人類經驗中經常出現的有關價值和抉擇方面的重要問題,目的在于探索道德和政治性的理性選擇方法。
(6)社會分析
社會分析部分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熟悉社會科學的某些主要概念和方法,并展示這些方法怎樣加強我們對當代人們行為的理解。社會分析課程并不全面研究某個特殊學科,而是顯示如何把分析方法應用到與人相關的重要問題中。
(7)定量推理
定量推理課程是為了向學生介紹數學或定量的模式,有些課程著重于數學理論或統計推理,如數字理論和演繹邏輯。這個領域的其他課程則探究了定量方法應用于解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或者人文學科的問題,如關于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或人口趨勢分析課程。
四、哈佛核心課程的特點與啟示
通過分析哈佛核心課程,我們總結出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這些特點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有借鑒價值。
1. 明確的課程目標
1978年,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羅索夫斯基在《哈佛核心課程報告》中為大學教育提出5個基本目的,這些目的都在于培養“有教養的人”,他們必須具備下列品質: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并用文字寫作;在某些知識領域中,具有深厚的學識;能夠批判地欣賞人類關于宇宙、社會及自己所學知識及應用知識的方式;能理解及思考道德與倫理問題;能夠在較大的脈絡中去體會自己的人生經驗。上述5個目的,均與通識教育緊密聯系,實際上就是哈佛核心課程的目標,這也為我們制訂通識教育課程的具體目標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2. 課程涵蓋面廣,且極具靈活性
目前雖然我國高校都在開設通識教育課程,但普遍存在著公共選修課數量不足,學科分布不合理的狀況。對于我國高校所設立的一些公共選修課,學生并沒有太大的自由選擇空間,為了能修夠學分,選修課有時候也成了必修課,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借鑒哈佛大學的做法,在目前高校允許的條件下,盡量多開設一些選修課,給學生更大的自由選課空間。
3. 內容博大精深,教學組織嚴謹,教學形式活潑多樣
就目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而言,基本上是以知識化和灌輸化的思維來考慮通識教育課程的價值。課程內容還處于知識性的“拾遺補缺”,屬于“擴大知識面”之類的思維模式。授課方式則多為形式主義的大班講授為主,教學形式單一,缺乏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和互動。對學生的成績評價有時僅憑一篇課程論文或簡單的試卷考核。這樣很難考查到學生對課程掌握的真實情況。針對以上現實情況,我們應學習哈佛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經驗,以期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在整體上有一個改進和提高。
哈佛核心課程的每一個領域都十分注重向學生介紹獲取知識的主要方法,在不同的類別領域之內,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科目,在同一類別領域內所有的科目都有相同的教育價值,每一科目的內容都有相當的重要性。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為重要。哈佛核心課程無論每個領域內的課程內容差別如何,其著重點都是思維訓練?,F代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信息量猛增,讓學生全面掌握紛至沓來的知識已不可能,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法。盡管哈佛核心課程選修要求保證大學本科教育是全面的,但在每一個領域中的選課又都是自由的、個性化的,顯示出相當大的靈活性。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不妨參照哈佛大學核心課程并結合我國的國情來建立。
參考資料
1 Introduction to the Core Curriculum,Harvard University,1994(10)
2 李曼麗.哈佛核心課程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1998\\(2\\):29
3 趙長林,董泉增.哈佛大學的課程改革及其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1):112-114
4羅索斯基著.羅索斯基論通識教育與核心課程(下).黃錦坤譯評.臺灣通識教育季刊,1994(2)
5 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93-96
6 黃錦坤.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5)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張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