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政治化的儒家社會要比一個純粹的法家社會對人的控制更厲害
儒家的恕道和仁道可以作為全球倫理的基本原則。儒家的恕道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仁道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并不是我一個人提出的,而是在2001年人類文明對話年,由聯合國科?安南秘書長所組織的一個世界知名人士小組提出的。
近些年,中國企業家越來越關注儒家思想,而且以“儒商”為榮,試圖將儒家思想之精髓融入現代企業管理之中,那么我們首先要弄清儒家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么?所謂儒家的核心價值就是――仁、義、禮、智、信。
“仁”是一種“差等的愛”,即有差別分等級的愛。這一說法曾經引起很多批評,批評者認為墨子的“兼愛”或者基督教的“博愛”要比儒家的“差等的愛”更符合平等原則。但孔子和孟子就是針對這種沒有親疏遠近的普遍的愛,以“差等的愛”而作出的回擊。儒家把社會理解為一個同心圓,從個人到家庭、家族、社會、國家、人類社群一直到生命共同體。這樣,仁就需要推己及人,從內向外,從私到公,形成有差別分等級的愛。墨子的“兼愛”,要求我們對任何人甚至陌生人的愛與對自己父母的愛是相同的,這只是非常高遠的理想??墒窃诂F實中,人是不可能對陌生人的愛如同對自己父母乃至孩子的愛,其結果就是對自己親人就如同對路人一樣的疏遠。因此,儒家的“仁”所提倡的“差等的愛”具有現實性,因此是一個普遍原則。
“義”和利是相對的,義和利在現實中確有沖突,因此有人站在現代經濟倫理的角度,批評“義”是不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實際上,儒家的“義”是包涵“利”,即所謂大利?!傲x”是長遠的綜合的“利”,而不是狹隘的短期的“利”。
“禮”的觀念在現代社會受到了很大的批判,在魯迅筆下成為“吃人的禮教”。但任何一個社會如果只用“法”來治理社會,那么不可能成為一個人與人之間交往比較厚的社會?!岸Y”是人際關系必須依據的不能量化的行為規則,是建構在法律之上的一種文化能力。
“智”是信息的擴大和知識的提升,我們有必要分清數據、信息、知識、智慧四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爸恰笨梢园ㄖR、信息、素材,而智慧的獲得和增長與知識的轉化和提升關系密切,要經過非常復雜的自我修煉。
“信”在商業倫理方面指的是誠信,如果沒有透明度,沒有公信度,沒有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則,那么商業行為也沒有辦法進行。
儒家的精髓博大精深,但也不乏糟粕,對儒學可以用不同層次的批判眼光審視之,諸如小農經濟、家族制、絕對權威性,工具理念等。我舉兩個值得批判的典型例子。
第一個典型例子是關于“圣王”。儒家的一個基本觀念是“內圣外王”,通過自己內在的修身而后通過經世來治天下。但中國歷史證明的是,不是?“圣王”而是“王圣”。絕大多數君王是沒有通過修身而獲得權力的人,他要求的不僅是政治權力,還要求意識形態的控制權力和道德控制的權力,儒家“圣王”的思想異化為“王圣”的實踐?!笆ネ酢钡挠^點被統治者直接用于泛道德主義或造神運動。
我認為,一個政治化的儒家社會要比一個純粹的法家社會對人的控制更厲害。純粹的法家社會基本上是規范人的行為,只要觸犯法律就治罪,不犯法絕對不治罪。但一個政治化或權威化的儒家社會,領導者對人民的控制不只是行為,而且一定還有態度、信仰,乃至下意識層面的東西。盡管你的行為非常正確,但對你還是存有懷疑的,因為你可能態度不好;也許態度很好,但是你對整個社會的最高理念的信仰可能不堅定,就算前三者都很好,但是你的下意識也可能有問題,做的夢可能是不健康的。所以說徹底儒家化社會是最殘忍。
第二個典型例子是關于“三綱”。法家在《韓非子》一書中提出:如果臣不尊君,子不尊父,婦不尊夫,社會必亂。儒家從漢代開始接受了這種觀點,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熬秊槌季V”強調專制主義,“父為子綱”強調權威主義,“夫為婦綱”強調大男子主義,可現代文明倡導自由、民主、平等。因此,“三綱”受到五四運動猛烈批判而徹底消解。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國學大師陳寅恪給王國維的墓志銘中有一個重要觀點,認為“三綱六紀”是中國文化的命脈,像柏拉圖的“理念”一樣是不應該揚棄的。
我認為,儒家的“五倫”仍具很強的現實意義?!案缸佑杏H”指父慈子孝,“君臣有義”指君仁臣忠,“夫婦有別”是分工的觀念,“朋友有信,長幼有序”,這些都是相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