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低年級數學課堂更要注重對細節的處理,在有效的課堂提問中抓住知識的核心,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充分體驗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本文通過對“認識角”一課的重構,分析了幾個教學片段同時考量了核心知識的價值體現。
【關鍵詞】核心知識、細節
一、問題的提出
角,由一個端點和從這個端點發出的兩條射線組成的一種平面圖形,從構圖上來看是再簡單不過了,然而它所包含的數學知識,卻讓它“簡約而不簡單”。在蘇教版二下“認識角”起始課中,相關的概念看似不多,卻很瑣碎,如何在有限的的四十分鐘課堂教學時間中,讓學生在觀察、畫圖、操作等活動中感受并發現角的有關特征,讓學生充分體驗角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角的探究價值,從而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呢?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
在我目光所及的課堂中,其教學思路大致如下:首先通過觀察生活中的一些物體來認識角,繼而介紹角的組成部分:一個頂點和兩條邊,接著通過判斷、數角、畫角等一系列活動鞏固角的基本特征,最后通過活動角引出角有大小。綜觀整個流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好像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但問題是,學生不過是在教師的指引下當了一回“操作工”,至于角的基本特點也只是灌授,學生并沒有太大感受。
于是我便有了重構“認識角”一課的沖動,為充分彰顯這一知識的核心部分,在反復揣摩后,有了如下的設計:
(一)巧設情境,引導觀察事物之間的聯系,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片段一】引入角
師:今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到數學圖形王國走走,看?。ㄕn件)圖形王國來了幾位你們熟悉的朋友,但是它們很調皮,用小紙片遮住了自己的臉。聰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它們分別是什么圖形嗎?第一個是?你是怎么想到它就是三角形的呢?他這樣想對嗎?真的對了。第二個呢?怎么想的?對。第三個呢?
師:是的。只要看這些圖形露在外面的角就可以猜出它是什么圖形。那最后一個呢?是什么圖形?因為?
師:剛才我們在長方形、五角星、三角形上都找到了“角”,但在圓上卻找不到角。那么“角”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圖形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角。(板書[認識角])
【設計說明】觀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低年級學生觀察事物時只注意那些明顯的外表的現象,而忽視隱蔽的、本質的東西。因此要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關鍵部位,授予觀察的方法,讓他們在觀察問題中尋找規律。在片段一中我利用了學生已經認識了一些基本圖形的生活經驗,通過遮住圖形的中心部分,引導學生觀察露在外面的部分,突出了共性,并自然的引入了角。
(二)從形象化、操作化開始,并伴隨肢體語言調節,使演示、操作與語言表達相結合,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互促進。
【片段二】發現角的特征
師:為了研究方便啊,我們把這些長在圖形上的角都搬下來。(點課件)一共搬了12個角。仔細觀察這些角,你能發現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嗎?先獨立觀察一下,再跟同桌說說你的發現。(師揭開遮銳角的黑卡紙)
師:討論好的請坐神氣。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生:尖尖的。
生:兩條線。
師:你們觀察得可真仔細呀!這個尖尖的地方就叫角的頂點。(板書[頂點])跟我說, 頂點。從頂點發出兩條直直的線,這兩條直直的線叫角的兩條邊。(板書[邊])
師:這一條是邊,這一條呢?也是邊(板書[邊])一個角有幾條邊?你說?誰也來說?那角的兩條邊是怎么樣的?(手指邊)
師:一個角到底有幾個頂點?幾條邊?你說?你也來說?是呀!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板書[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一起說。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指一指這個角,伸出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靠在一起,一邊指一邊說,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我們可以這樣來做個記號。(板書標“)” ),再來一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師:你能指出這兩個角的頂點和邊嗎?(師揭開遮直角和鈍角的黑卡紙,請兩個小朋友上來指,大家跟著一起來)
【設計說明】片段二中,用大拇指和食指靠在一起表示角的頂點,再慢慢沿著兩條邊的延伸而分開來指角這一細節,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的調節,轉入抽象思維,這時的抽象思維還有形象的有力支持,學生記憶角的基本特點更加深刻,其次這種指角的方法也打破了常規,不再把角分成獨立的二部分,先指頂點再指它的兩條邊,而是一氣呵成,合二為一變成一個整體。由于形象生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所以學習效果特別好。
(三)適時進行分析比較,在比較中區別異同,分散難點。
【片段三】比角
師:這里有3個角,分別是1號角、2號角、3號角。仔細觀察一下,這三個角中,幾號角最大?幾號角最???為什么?
生:1號角最大,因為張開得大。2號角最小,因為張開得小。
師:是的,像這種大小很明顯的角,小朋友一眼就能看出來了。
師:老師這兒也有一個角,(貼上黑板上,放在三個角的下面)叫他4號角。(板書4)仔細看,與上面哪一個角是一樣大的?那到底是不是一樣大呢?請你上來比一比。
師:他先把角的頂點對齊,再把角的一條邊對齊,看另一條邊是否對齊,對齊嗎?說明4號角角和2號角是?對,一樣大的?,F在我把2號角的邊剪短一點,誰也愿意象剛才那樣來比一比,先把角的頂點要對齊,一條邊要對齊,小朋友看,另一條邊怎么樣?(也對齊)說明2號角和這個角也是一樣大的。這次我把邊剪得再短些,還是一樣大嗎?怎么還是一樣大???馬上比一比,你們看,雖然邊剪短了,但是這兩個角張開的一樣大,所以它們是一樣大的。下面我把4號角的邊變長了,這回肯定比2號角大了吧!怎么不是?馬上比一比,果然還是一樣大。那怎么樣才能讓這個角比2號角大呢?你說?驗證一下。果然,張開的大, 角就大。
師小結:看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只與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設計說明】在這一環節中,我比原來的比角設計多了一個細節處理就是先找同樣大小的角,低年級的孩子在比較事物時只看到部分片面的聯系,而不能系統、全面地進行分析比較。一下子要讓孩子比較不同大小的角,就要既學會比較角的方法,還要學會辨別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難度是相當大的。所以先找同樣大小的角,就可以單獨處理掉用重疊法比較角的方法,分散難點,再變化邊的長短讓學生進行辨析角的大小只與角張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從開始大部分學生認為角變化了,然后自己比角,到后來的不用比直接得出角的大小沒變的結論,這是孩子真正的學習。
三、結論
回味這三段教學,學生的用的只是觀察、發現、操作等一些司空見慣的形式,但它的根本立場和視角已然發生改變,知識的核心價值也就在這些細節處理中得到了體現。如學生的愉快體驗一樣,這次成功的實踐,也給了我思考“核心知識”的底氣。
讓這細節凸顯的“核心知識”在學生的心中自然生長。而這,考量的正是我們教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