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熊秉明說:“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并對其進行了哲學和美學的闡述。就熊秉明這一觀點,本文試著從語言文字演變的歷時向度和書法與其他藝術比較研究的空間向度討論書法在中國文化中的核心位置。
關鍵詞:書法 中國文化 語言文字 藝術
熊秉明用西方視知覺理論和心理學的理論寫成的《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一書,被國內很多學者認為應該獲得諾貝爾獎項?!爸袊鴷ㄊ侵袊幕诵牡暮诵摹笔撬闹摂?。本文欲以熊秉明的《書法與中國文化》一文為出發點,以其“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的論斷為中心來探討書法在中國文化中的位置。
中國書法是一門區別于其他藝術而依附于中國漢字的獨特造型藝術。世界上的文字有數千種之多,唯有中國的漢字上升為一門高等藝術,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書法不僅源于‘象’――形而下感性存在的物象,而且是歸于‘象’――形而上精神境界的意象?!?①當然這與中國的語言、方塊的漢字以及中國深厚的文化哲學修養是不可分割的??梢哉f,只有中國才有生成書法藝術的契機,書法是中國文化精神的產物。
熊秉明在其著作《書法與中國文化》中說:
一個文化的核心是哲學。中國傳統哲學家的終極目的不是在建造一個龐大精嚴的思想系統,而是在思維的省悟貫通之后,返回到現實生活之中,我認為從抽象思維落實到具體生活的第一境乃是書法。
熊秉明通過哲學、美學的立場,說明了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他的這一觀點被多數學者所認同。著名書論家韓玉濤在《中國書學》中曾對熊秉明的這一觀點做過論證。他說:“本來,中國書道的源頭,也是中國哲學的源頭,表現在一個古老的傳說,即‘伏羲畫卦’的傳說上。相傳的伏羲氏所畫的卦,既是形象,又是抽象;既是哲學,又是書道?!倍呓忉尩某霭l點可能并不相同,但對于“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的觀點卻是十分相似的。
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是熊秉明在幾十年的親身實踐和精心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本文一方面從語言文字發展的歷時向度說明書法的演變,另一方面又從書法與其他藝術關系的空間向度說明書法與其他藝術存在著的廣泛聯系,以此來論證熊秉明關于書法在中國文化中的核心位置。
一、 書法與語言文字
中國書法的演變與人們對于語言的態度息息相關。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就十分重視語言背后的意蘊,這要遠遠超過語言對象本身。這里隱含著對語言的不滿――“言不盡意”。因此,人們總是在語義之外找尋幫助那些“言外之意”的手段。人們發現漢字書寫的外形是個不錯的媒介。即是說文字書寫的外形能夠表現很多語言本身不能傳達的東西。于是,在運用語義的同時,對漢字的書寫外形加以更多的注意,長此以往,書法便在此關注中誕生。
對“言外之意”的追求是在漢字的外形上得以顯現,因此書法和漢字的關系尤為密切。人們談論書法,最多的時候是指書法作品,書法作品是以漢字為符號載體,以某種字體的書寫為形式,寫出來的有章、有法的一種藝術形式。書法是伴隨著文字的產生而產生的,從已出土的甲骨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在刻字的時候對整齊美觀的追求。漢字的孕育成就了書法,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漢字的發展、演變所經歷的每一步都與書法息息相關。漢字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產生過五?N字體,書法藝術也相應有五種書體(楷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東漢許慎說:“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垂后,后人所以視古?!保ā缎颉罚?
但是書法究竟不是文字,盡管文字的獨特形貌和構成原理,給書法的生成和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我們不能一概而論?!白帧笔俏覀兺ǔR饬x上說的文字,而“書”卻是“寫出來的字”,也就是字的形象?!白帧笔浅橄蟮?,存在于觀念中的符號;而“書”是具體的,是把觀念中的“字”彰顯出來?!皶ā敝改欠N不同于“文字”所傳達的特殊意義,書法藝術的內容在字里行間?!白帧笔菑恼Z言學的角度說的,重在它的功能和實用性;而“書”則是從美學的角度說的,重在它的形象和美感性。鄧以蟄說書法是形式與意境的結合,認為:“書無形自不能成字,無意則不能成書法。字如純為言語之符號,其目的止于實用,固粗具形式即可;若云書法,則必于形式之外尚具有美之成分然后可?!?②
二、書法與其他藝術
說“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不免要遭受其他文藝愛好者的非議與不滿。蘇軾曾云:“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書至顏真卿,畫至吳道子,而盡天下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保ā稏|坡題跋》)從蘇軾這里看來,書法的精神內涵和詩、文、畫是相等的。其實不然,書法不僅具有其他藝術具有的特性而且具有其獨有的特征,它是無韻的詩、是無色的畫、是無聲的音樂……
如果以書法與繪畫相較,繪畫追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唐張躁《歷代名畫記》)即是說繪畫是對自然事物的模仿,通過圖像再現自然,在繪畫的過程中追求再現的真實性,在逼真的基礎上才能有情感的表達。而書法則“不師造化”只有“心源”。書法中文字的形象意義不再是再現文字意義所代表的事物,書法的魅力源于文字的形象帶來的美感,不是如繪畫那般模仿自然。因此,較之繪畫,書法能更直接地表達創作者的情感,具有更深層的蘊味。
如果以書法與詩文相較,則詩文取自于文字的意義,而書法則是文字的形象。文學創作是一種思想的推進過程,屬于一種心理活動。書法則通過筆墨、點線的組合變幻出千姿百態的文字形象來表現創作者的心志,是一種技巧活動。即唐張懷??所說:“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保ㄌ茝垜??《文字論》)
書法理論家王鎮遠說:“如果我們以客觀物象作為一極,以人的思想作為另一極,則與之相契合的藝術是繪畫和文學,而在此兩極之中便是書法?!?③書法是圖像和意義的結合,它不像繪畫那樣直接模仿自然物象,也不像文學創作那樣匠心獨造。因而書法成為中國藝術中一種特殊的形式,“沒有語義的牽掛,沒有模仿造化的要求,則書法是表現‘心’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藝術?!?④在書中可以看到王羲之的奇逸豪放、歐陽詢的險勁平穩。欣賞者可以體會書者創作書法時的狀態、情緒,可以感受創作者的氣質、品格、情操。即劉熙載所云:“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保ā稌拧罚ǔ蔀椤拔覀兿蛲谋憩F工具、最后的寄托,亦是認識我們自己的最好的鏡子”。⑤ 書法以其筆畫組合及其書寫方式直觀卻又抽象地表現出種種形式美的要素――勻稱、連貫、參差、和諧等等,因而可以說書法在各種姊妹藝術中處于樞紐的位置。這種地位好似數學和各種自然科學的關系一樣。各種姊妹藝術都借鑒書法,從書法中獲取靈感和啟迪,這其實也是一種相互的作用。
三、書法與中國哲學
中國文人的哲學觀往往反映在書法作品中,通過書寫的內容和形式,人們可以載道,弘道。此時,書法是表,哲學是里。盡管書法只有黑白兩種色彩,只有點線兩種元素,但就是這些經典的元素,通過點畫的組合而成為千變萬化的圖形,成為書法藝術,這也正說明了中國哲學中的“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特點。書法是中國文化精神的自然積淀,它根植于中國傳統哲學并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熊秉明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一書中把古來的書法體系分為六大類,其中有“倫理派”,“自然派”和“佛教與書法”,即分別從“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崇尚自然”,佛教對書法家人生觀、世界觀的影響等方面論述了哲學在書法中的應用及其對創作者心性的影響。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滋養了中國的書法,書法又以藝術的形式體現了哲學的內涵。
書法是“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⑥中國現當代書法向西傳播的開創者蔣彝先生說:“對西方人來說,盡管他們中的許多人對中國畫和其它藝術種類已經十分了解,但對書法的形質詩中莫測高深。再者,書法除了他本身就是中國各種藝術中一種最高級的藝術形式之外,我們還可以斷言,在某種意義上說,它還構成了其它中國藝術的最基本的因素,” ⑦他的這種觀點和熊秉明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熊秉明稱其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是言符其實的,首先書法是伴隨著語言文字的發展而產生,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其次書法與中國其他文藝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它不同于繪畫。繪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書法源于“心”而不“師造化”,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最后書法的意蘊隨著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的豐富,現在書法的內涵幾乎可以涵蓋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對其闡釋的結果,缺少了這些深層的意蘊,我們最多只能從書中感受到線條的力度和空間的變化。書法?N藏著哲學美學、體現著文藝美學。人們在書法中找到了表現審美理想與體現自我意志的途經。它是中國傳統諸多藝術中最為普遍而又最典雅的藝術,是中國藝術精神之體現,是文化核心的核心。
注釋
① 蔣國忠,主編.審美藝術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18.
② 鄧以蟄.鄧以蟄先生全集[C].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167.
③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
④ 熊秉明.書與人[A]//熊秉明美術隨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184.
⑤ 熊秉明.書法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文匯出版社,1991:261.
⑥ 沈尹默.書法論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87.
⑦ 蔣彝.中國書法[M].白謙慎,等,譯.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
參考文獻
[1] 蔣國忠,主編.審美藝術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 熊秉明.我與書法 [J].文匯報.1999-12-11.
[3] 鄧以蟄.鄧以蟄先生全集[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4] 熊秉明.熊秉明美術隨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5]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 熊秉明.書法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文匯出版社,1991.
[7] 沈尹默.書法論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8] 蔣彝.中國書法[M].白謙慎,等,譯.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
[9] 宗白華.中西畫法所表現的空間意識[J].美從何處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