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競爭力不應該僅停留在博弈層面,要找到知識經濟大背景下的客戶需求,確定整個企業的商業模式戰略之后,才可能有博弈導向
脫離企業核心價值,核心競爭力沒有意義
傅強:核心競爭力這個問題說的比較早了,中國企業這么多年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拿什么跟人家競爭,怎么做到我有人無,我們的優勢怎么樣更大地發揮出來?這里面包括社會背景,包括中國制造等等,那么到底企業的競爭核心是什么?
有人說核心競爭力是凝聚出來的,但這個世界現在變化太快,比如《新智囊》的定位是往前看,討論未來的可能性,如果要是往后看,你是為大企業服務的,你是為成長企業服務的,還是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都繞不開企業成長階段性的問題。如果企業往前看,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型企業,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給大家的是同時發展的機會。這個機會是什么?什么才是企業發展中的核心優勢?
核心競爭力這個“老話題”被重新拿出來思考,現在有什么不同于以往的新背景?前幾年大家探討企業要做大做強,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的問題,而在這變革的年代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李巖:所謂核心競爭力的競爭是一個博弈關系,因此它是企業的競爭策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幾個基礎:
第一是企業核心價值要能給社會帶來價值,給消費者帶來價值,脫離價值的競爭力沒有意義,而不是簡單的博弈關系。
第二是企業要有你的資源,在你企業可掌控資源的情況下,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
拿IT行業的芯片來講,有兩個非常著名的企業,一個是英特爾,一個是AMD,這兩家公司都是做CPU的,對于它們來說,它們的核心價值是提高計算機運行速度,因此它們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提供優質、快速的運算能力。但談到博弈關系的時候,它們核心競爭力就發生了偏移。如果我們講一家企業有廣闊的渠道,能夠把產品迅速銷售出去,銷售到許多未能達到的地方,這是某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是這不是英特爾和AMD的核心競爭力。它們的核心競爭力在于自己的核心價值,所以我們經??吹接⑻貭柡虯MD比的是誰能最早發布性能最優的產品。核心競爭力是不能脫離核心價值的。
我們再看一下傳統行業,拿飲品行業來講,其實口味對消費者的選擇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企業的銷售渠道不能布到消費者身邊,企業沒有市場占有量,企業事實上是缺乏核心競爭力的。
因此,不同的資源和企業不同的核心價值,這兩個方面決定了一個企業能夠擁有什么樣的核心競爭力。所以談核心競爭力不應該僅在博弈層面看,企業領導考慮這個問題應該是更宏觀的,在大背景下,在整個企業的商業模式戰略上,確定定位之后才能有博弈導向。
核心競爭力還涉及到一個獲取的問題,是凝聚出來的,還是可以設計出來的。這個事實上也是建立在前兩個基礎之上,脫離企業核心價值,核心競爭力沒有意義。因此這個過程事實上有凝聚的部分,也有設計的部分,不同的企業還是有所區別的。
韓永生:在今天這個市場下,企業靠什么來競爭?比如在消費類企業,我覺得就要找企業的下游零售商,零售商市場變化很快,企業很難把握這個市場到底要什么,所以市場受歡迎的時候,要快速地追貨。我們討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第一,保證交貨期。第二,交貨要比競爭對手快。你做到這兩點就有飯吃,而不在于你技術創新有多少。因為現如今技術路線學得太快,你會了,隔壁鄰居一會兒就會,持續不了多久。在我看來,企業在談核心競爭力的時候,不要總談自己如何如何,我們要看看客戶最關注什么,把他最關注的事情做得比別人好,別人做不到,這樣你就有了核心競爭力。
毛海:我拿北京的汽車板塊舉個例子,現在北京汽車建立了五大板塊:整車板塊、零部件板塊、服務貿易板塊、資產管理板塊、研發管理板塊。這五個板塊里面各自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整車板塊又分成幾大企業,幾大企業肯定核心競爭力又不一樣了。北京奔馳的品牌和技術世界保持領先,這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制造商來講,不隨便選擇供應商,這些廠和它始終是戰略關系,同步發展,這是它的核心競爭力。北京現代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快,一般企業的車五年一變,它三年一變。我用最簡單的幾個字來形容北京現代的競爭力,就是汽車“時裝化”,汽車未必有多高的價格,但一定代表著時尚、現代和多變。北汽福田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性價比,整個制造的精髓就在這兒,勞動力的低價、研發力量低價、傳播渠道低價,集于一身。
不同的板塊里面,有不同的資源,形成不同的核心競爭力。在中國,汽車不是一個完全市場競爭的產業。
核心競爭力是聚集的還是設計的,我認為肯定是設計的,因為汽車產業肯定是設計的,不是自己慢慢干成的,而是在政府的引導下,通過整合資源迅速形成產業的。
為什么說是設計的,我們做戰略往往是倒著來的,不是市場能做到多少,是我們先做出目標,根據我的產品,認為能達到一個什么目標。北汽最近做了幾個目標,一個是到2010年銷售收入1450億元,要成為世界500強。目標確定以后,我們要整合政府給我們的資源。
從關注客戶的麻煩開始
傅強:一般企業思考核心競爭力的時候,往往都在考慮自己。因為確確實實自己的優勢劣勢是可以看到的,一些分析工具比如SWOT分析是最具代表性的,一般的思維方式就是把我的優勢找到,然后充分發揮。我以前聽過韓老師的一個觀點――核心競爭力的塑造從關注客戶的麻煩入手!很受啟發,但企業都有這個過程,一方面大家都承認客戶是第一位的,但另一方面對于核心競爭力的思考,往往還是想自己多一些,企業和客戶之間,主體和客體之間,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把客戶的麻煩留給自己,固然體現了“以客戶為中心”,但自己是否有解決麻煩的能力?搞不好,客戶的麻煩沒解決好,自己的優勢也沒發揮出來。這怎么辦?
韓永生:企業是為客戶服務的,客戶可能有好幾項需求,企業找出一項客戶最重要的需求,然后把這項需求做到極致,企業就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蛻粜枨蠛芏?,但是要分不同的類別,有不同的需求點,我們找一個第一要素,跟自己企業的能力有所匹配。如果以自我為中心,客戶根本不需求你的能力,那對于客戶來講你有多大本事都是毫無意義的?,F在企業的邊界在不斷地被打破,自己的能力不足的時候,何以通過“協作”和“整合”其他資源來完成,現在我們談核心競爭力的凝聚,絕不能僅僅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李巖:的確,核心競爭力會變化,條件變了,核心競爭力也就變了。獲取方式多種多樣,其中并購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包括國外很多成功的企業,500強的企業,很多都是并購起來的,像微軟、WINDOWS,包括最早的DOS在內,都是比爾?蓋茨買過來的,包括Excel也是買過來的。還有品牌,這也是一種核心競爭力,多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消費者的印象,但有些技術資源,包括市場、渠道都可以買。
毛海:自己沒有能力的時候,并購是一個方法。前一段時間上汽和南汽把羅孚發動機買了,一下就跨越了一個階段,花一點錢就變成自己的了。這個階段,中國企業實際上在快速攝取一些東西,比如利用資本的力量,這是中國企業很厲害的地方。
傅強:藍海戰略號召差異化競爭策略,于是有人提出,核心競爭力基本等于差異化。這個問題大家看法是不是一致?
中國企業在很多的架構、戰略上,都是向世界先進的企業學習,或者進行參考和模仿。既然他們走到前頭,我們走在后頭,如果在競爭過程中,大家能夠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那么,除去政府資源配置的重要性,我們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把這個差異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