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同志受毛澤東的委托,在 1944 年到延安主持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工作.他很快地掌握了陜甘寧邊區的實際情況,弄清了邊區的經濟發展特點以及運行機制,很好地解決了陜甘寧邊區在貿易、金融和財政等方面遇到的問題,并且提出了統一管理對外貿易、實現金融的平衡和物價穩定以及做到"積蓄物資,準備反攻"等經濟思想.陳云同志在延安時期的經濟總方針是"發展生產,保障供給",有力地推動了陜甘寧邊區經濟健康發展,也為新中國建立之后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一、延安時期陳云主要從事的經濟活動
陳云到陜甘寧邊區主持經濟工作時,當地已經在毛澤東帶領下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糧食困難已經基本解決,生產也獲得了很大發展.但是,由于生產資金的大量投入,貿易進口大于出口,以及調動軍隊費用的增加,1943 年邊幣發行量增加十三倍[1].到了下半年,物價飛漲,金融動蕩,貿易、金融和財政問題日益顯現出來,成為陳云到達陜甘寧邊區后首要和急需解決的難題.
在貿易方面,當時的陜甘寧邊區處于被動的貿易環境,加之國民黨對邊區的經濟封鎖,都不利于陜甘寧邊區的貿易發展.因此,怎樣才能打破封鎖,爭取貿易主動權,是陳云在貿易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當時的貿易物資主要是鹽和棉花.陳云針對鹽的問題,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拿到第一手資料,找出了鹽走私出口的原因,并且改善了鹽業機關和運鹽農民之間的關系,有效地堵住了鹽業的出口.陳云還對一般物資運用價格和稅收等經濟手段來管理,以此來活躍和繁榮貿易市場.陳云的一些經濟活動對于扭轉陜甘寧邊區進口棉花和布匹、出口食鹽方面的被動貿易局面,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金融方面,皖南事變后,陜甘寧邊區發行了獨立的貨幣,即邊幣,并且邊幣要與法幣發生貿易關系,不能讓市面的金融停頓.于是,陳云考慮由鹽業公司發一種流通券,定價上與法幣是一比一,與邊幣是一比九,讓他們在邊區內流通,逐漸收回邊幣,再用邊幣收回鹽業流通券.這樣就把法幣驅逐出去,又不至于擾亂市面金融.在延安時期,陳云為了確立邊區銀行的企業性質,還建立了規范的信用制度.陳云實現了金融穩定的局面,使銀行在支持生產發展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財政方面,由于當時邊財政供給緊張,1943 年全年預算總支出為 50190 萬元,收入為 17000 萬元,財政赤字為 33190 萬元,占支出的 66. 1%.
針對這種狀況,陳云繼續貫徹"發展生產、保障供給"的工作方針,實行了以發展生產解決財政困難的方法,部隊、工作人員和學生都加入到生產運動中,自己動手種植糧食.陳云認為,靠銀行發票子來彌補財政赤字,是可以暫時用而不可以長久使用的辦法,因此"要消滅浪費,開支節省".在延安時期,陳云還實行供給制,即按照人員的實際需要進行定量供應.其中許多費用都落實在人頭上,不同職務和工作職責領取不同標準的費用.陳云親自抓了幾個單位的被服供給,作為示范.在延安時期,為了籌足抗日經費,迎接抗日戰爭大反攻,陳云還對財政工作提出留足后備的方針,即"要吃少一些,用少一些,家要存活貨,不要存死貨",以便做到退可守、進可攻.
在陳云的主持下,陜甘寧邊區的財經工作,在貫徹落實"節約儲蓄,增加生產自給,備戰備荒"和"生產節約,長期打算,積蓄物資,準備反攻"的方針上取得了成功,克服了大量浪費人力、物力的現象,建立了"大公"的家底.
二、延安時期陳云的經濟思想
延安時期,陳云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是: 統一管理對外貿易,實現對外出超,活躍內部市場; 靈活開展邊幣與法幣的斗爭,實現金融的平衡和物價的穩定; 運用有效的財政金融政策支持農業和工業生產; 在實現財政收支平衡的基礎上,爭取財政結余; 建立邊區的戰時財政基礎,實現"積蓄物資,準備反攻"的方針.
1. 在貿易方面,管理進口,保護出口,并讓內部貿易自由發展陳云對邊區和境外的貿易實行統一的管理政策,提出統銷重要的出口物資,統一管理重要的進出口岸.
例如,陳云利用價格規律,對鹽的生產、運輸和銷售的整個過程實行統一管理,采取經濟手段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更好地刺激鹽的出口數量.陳云同志還提出,為了保護邊區人民的利益,購進必需品,抵制奢侈品.
陳云從邊區的實際出發,提出在邊區內部要自由發展貿易的思想,促進農工業的生產發展.陳云在 1944年 12 月 3 日高干會上的講話中指出: "邊區的內部貿易是完全自由的".無論是邊區內部的商人和老百姓還是邊區外部的商人和老百姓,政府都保護和獎勵他們的發展,并讓他們賣貨賺錢.這樣不僅改善和提高了邊區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對鞏固邊區根據地、支援抗日戰爭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在金融穩定方面,掌握法幣和邊幣的比價關系,并解決和控制貨幣發行量陳云提出對法幣"七分服從、三分獨立"的方針,靈活進行邊幣與法幣之間的斗爭,把金融穩定在比價上而不是物價上,不能只是通過機械地提高邊幣的幣值來穩定物價,而是要使得兩種貨幣能夠保持對貨物有相同的購買力.
陳云認為,在邊區不能為了穩定市場而不敢漲價,物價上漲應該參照外面的形勢,否則是要吃大虧的,因此必須要用經濟手段來解決經濟問題.陳云經常利用法幣升值和貶值的機會來賺取差價,當法幣升值時,買進法幣,少進貨物,出口黃金; 當法幣貶值時,售出法幣,買進物資和黃金,以便充實銀行的儲備金.
在解決貨幣的發行量的問題上,陳云提出要建立健全的金融制度,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貨幣發行量不能超過"飽和點"的思想,并且詳細闡述了"飽和點"的四個指標: 一是看現在的市場與過去的市場相比有無變化; 二是看生產、交換有無變化; 三是看發行量和物價之間的變動比例; 四看邊幣與法幣的流通量是否正常,物價是否穩定.
3. 在財政平衡方面,以生產發展來解決財政困難,而且要開源節流,多收少支,留有后備陳云提出的要以生產發展來解決財政困難,就是把生產發展放在第一位,并把貿易、金融的發展建立在其基礎之上,而且強調要從整個邊區的經濟發展入手.在生產發展的過程中,要生產有用的東西,例如蘿卜、青菜、牛、馬、羊等這類東西,盡量做到減少財政支出,改善和提高邊區人民的生活水平.
陳云強調,分配和支出是第二位的,要做到既能解決問題又不能浪費.在保證需求方面,提出軍隊第一,學校第二,機關第三.在開支項目上,伙食、草料最重要,衣服次之,其次是治病,最后是辦公和文化娛樂活動.他要求各單位在支出時能省就省,在保證平常經費開支的時候,要做長期打算,特殊情況要首先保證衣食的供給.
陳云還提出了留有后備的思想,即在當年財政收入結余中拿出一部分作為以后財政支出所需費用.在陳云的領導下,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邊區財政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4. 號召黨員重視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提出經濟工作者要努力精通業務,提高責任心黨員干部長期處于戰爭環境中,均把注意力放在了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上,而對經濟和技術的工作比較輕視,不愿意認真學習業務,責任心比較差.陳云號召廣大黨員干部要重視經濟工作,提高工作本領,端正態度,提高責任心.陳云指出: "要說老實話,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先小人后君子',在同志面前點錢不是丟臉的事情.""在算賬時,項項都必須看一看,雖然形式上好像是找岔子,其實這才是負責的態度,這是對革命負責."[5]
陳云還提出,由于我們缺乏管理大城市的經驗,在今后還會遇到無數困難,克服困難唯一的辦法就是采取群眾路線,向群眾學習.我們決不可以主觀地發號施令,必須承認自己是外行,謹慎行事.陳云展望未來新中國成立之日,將是大規模經濟建設開展之時,那時財經工作將被提到重要位置上來,從事財經工作的同志也將擔負起更大的責任[6].
三、陳云經濟思想的當代價值
在延安時期,陳云同志提出的"發展生產,保障供給"的經濟總方針,不僅在延安時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而且對建國后中國的經濟發展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 陳云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仍是我國經濟建設首要遵循的原則陳云一生都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并提出"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原則.在延安時期,他親自去調查陜甘寧邊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在敵人重重包圍和封鎖的條件下提倡自己動手發展生產,鼓勵公營、私營和公私合營的產業發展,大大地提高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為軍隊打仗提供了足夠的后備力量.
建國后至今,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同時也應該理性地認識到在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建設的過程中出現的許多實際問題.例如,一些領導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為了追求業績,只注重表面現象,忽略了客觀事實.這樣的形式主義是要不得的,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是非常有害的.我們應該遵循陳云的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時間來做調查研究,最后討論做決定只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就夠了"[7].
當我國在經濟建設中遇到矛盾和問題的時候,應該堅持陳云的"不唯上、不唯書、只為實"的原則,深入調查研究,掌握實際情況,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戰略,解決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2. 陳云重視市場交換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強調按照市場規律辦事陳云在陜甘寧邊區的會計人員訓練班開學典禮上說: "生產一定要經過一個'交換過程',沒有這個交換過程,則社會發展不可能.在發展生產后,則交換過程對于生產有決定性的意義; 否則生產就要陷于停頓."陳云就是運用這個思想,把西北財經辦事處物資局改成了陜甘寧邊區貿易公司,以便統一管理邊區的對外發展貿易,發揮了公營企業的主導作用,為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陳云主張計劃和市場相結合.陳云的這種思想充分發揮了市場對國民經濟的調節作用,給我國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在 1956 年中國共產黨八大上,陳云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對于沖破蘇聯模式的束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具有創造性的貢獻.
3. 陳云堅持的綜合平衡、統籌兼顧的思想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理論源泉在延安時期,陳云強調要統籌好貿易、金融和財政三者之間的平衡,做到互相配合,互相協調,這就是陳云之后提出的綜合平衡思想的源頭.所謂綜合平衡論,就是根據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要求,使國民經濟按比例協調發展,既要突出重點,顧全大局,也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使生產資料的生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適應.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對陳云綜合平衡、統籌兼顧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理論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撰,金沖及、陳群主編. 陳云傳: 上卷[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2]邊區財政廳. 1943 年邊區財政總決算[M]. 1944.
[3]李成瑞. 陳云經濟思想發展史[M].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
[4]陳云. 關于財經問題的報告[N]. 解放日報,1944 -12 -01.
[5]陳云文選: 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陳云和他的事業---陳云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7]陳云著,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 陳云文選: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