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富論》中,斯密在第二篇第三章中論述了生產勞動。他認為有一種勞動投入在勞動對象上能增加它的價值,可以生產價值,因此稱之為生產性勞動。制造業工人的勞動就是生產性勞動,因為它把維持自身生活所需的價值與產生雇主利潤的價值加在了原材料的價值上。另一種勞動不能增加價值,稱之為非生產性勞動,如家仆的勞動??梢?,斯密對生產勞動的界定,有兩條標準,一是投入在勞動對象上,二是創造價值。其中投入在勞動對象上的勞動涉及到產品的物質形態,即生產有形產品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增加價值的勞動涉及到價值的增殖,即增加價值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
斯密對于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分,是從資本積累的角度進行的.生產勞動是對物質產品,即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生產,能將自身價值轉移到別的商品中,進入資本再生產過程.而非生產勞動,如家仆提供的勞動,不能進行資本積累.筆者認為,是否存在資本積累關鍵是看是否產生了剩余價值.斯密從勞動的隨生隨滅上劃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制造業工人的勞動可固定到產品上,而家仆的勞動卻隨生隨滅.斯密其實是以勞動成果有形還是無形來區分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因此,斯密又在第二段的論述中,列舉了許多非生產勞動者,如君主及他的官吏和海陸軍、牧師、律師、醫師、文人、演員。斯密認為這些非生產勞動不生產價值,但是“即使是最低級的也有若干價值,支配這種勞動價值的原則就是支配所有其他勞動價值的原則.”這樣的表述令人費解,不生產價值的勞動有價值。
斯密還說制造業工人的勞動“仿佛是把一部分勞動貯存起來,在必要時再提出來使用?!奔移偷膭趧印耙阉膬r值保存起來供日后雇傭等量勞動是很困難的.”按此說法,生產快速消費品的勞動就不是生產勞動,因為它不會再雇傭等量勞動。因此,斯密在此處的表述不是很嚴密.只能說,斯密并沒有對生產勞動進行嚴格定義,只是進行例證式的說明。斯密把是否生產價值與勞動與是否能固定到物上混在一起,亦即在斯密看來,價值必須由有形產品來表現.根據目前社會發展狀況,我們可知,生產無形產品的勞動也生產價值.馬克思對斯密對生產勞動的第一定義即“一般會把維持自身生活需要的價值與產生雇主利潤的價值,加入到所加工的原材料的價值上?!边M行了肯定評價,認為“生產勞動是直接增殖資本的勞動或直接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因此,生產無形產品的勞動同樣可以生產剩余價值,也是生產勞動。筆者認為判斷一種勞動是否為生產勞動與產品是否有形無關,只與是否“直接增殖資本或直接生產剩余價值”有關。生產無形產品的勞動有可能是生產勞動,也可能是非生產勞動.注意,這里的“直接”二字,而不是間接。
隨著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社會分工的逐步深入,勞動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極大變化,生產勞動的概念必然擴大,因此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爭論越來越多,人們越來越難以區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尤其是第三產業中的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一些人堅持認為只有物質生產勞動才是生產勞動,一些人認為科、教、文、衛各部門的勞動甚至公、檢、法、軍隊及政府機關的勞動都應納入生產勞動。當然,墨守成規不可取,社會在發展,總會有新情況,新問題,但也不能任意擴大生產勞動的概念,總應有一定標準來衡量。
消費領域的不斷擴大和社會分工的發展決定了堅持只有物質生產勞動才是生產勞動這一觀點的窮途末路。消費領域已從單純的物質產品擴大到精神文化產品和勞務產品,生產領域也不斷擴大,生產勞動的范圍也必然擴大。隨著社會分工的擴大,產品的生產不再是完全由一個人來完成,而由多個人協作完成。原來由一個人所進行的計劃、設計、生產、銷售等許多工作和程序現在由不同行業或部門來分擔.原來由一個人所進行的生產勞動自然由不同行業或部門來進行,那么,自然地這些不同行業所進行的,促進產品價值形成和實現的勞動也就是生產勞動.“直接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操作工人的勞動是生產勞動,各種輔助工人的勞動也是生產勞動;生產第一線的工人的勞動屬生產勞動,遠離第一線的科室人員的勞動也是生產勞動;在車間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的勞動是生產勞動,從事腦力勞動的各種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的勞動也是生產勞動.”當然,生產勞動的概念不能隨意擴大,要有一定判斷標準.
筆者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這個標準就是“直接增殖資本或直接生產剩余價值”.
首先,筆者認為產品要有剩余價值,即產生利潤,必須首先具有使用價值,即為人們所需要,產生需求,對人們有用.因此,生產勞動必須首先是有用勞動。如果一種產品耗費了許多勞動,也是有形的,但是不能滿足人的任何需求,便是無用的,產品價值就讓渡不出去,這種勞動也就不是生產勞動。即使這種產品是無形產品,只要為人所需要,創造了剩余價值即利潤,就是生產勞動.例如,一個理發店雇傭若干理發師,理發店老板提供店面、理發工具、洗燙用品等,理發師生產的產品是無形的服務,其產品隨生隨滅,讓顧客得到發型上的滿足,顧客對這種無形產品支付貨幣,實現價值的讓渡.如果說這種勞動不是生產勞動,那么就不能產生剩余價值即利潤,那么理發店老板也就沒有開理發店的必要了.顧客所支付的貨幣一方面用來補償理發師的工資和理發店的各種資本投入,另一方面形成了理發店老板的利潤.即使這個理發店只有一個理發師,并且這個理發師是老板,理發師的勞動也是生產剩余價值即利潤的,不過這種利潤為理發師個人占有,工資和利潤混在一起。另外,筆者認為像理發這樣無形的生產勞動也可以實現資本積累.只要產生了剩余價值即利潤,理發店老板就可以把剩余價值積累起來,或擴大規模,或進行其他投資,實現資本積累。
其次,產品要想實現剩余價值即利潤,必須進入市場進行交換。只有生產那些進入市場的產品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例如,私立學校的老師受雇于某資本家,其工資來源于學生繳納的學費,為該資本家賺取了利潤,那么這些老師的勞動就是生產勞動。但公立學校的老師,其工資來源于國家財政,不是通過市場機制獲得的,且學校并不是為了獲取利潤,更實現不了資本積累,那么這些老師的勞動就是非生產勞動。另外,生產屬于經濟領域的內容,因此非經濟領域的勞動不能屬于生產勞動,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勞動,雖然這些勞動很重要、需要很高的素質和技能,并為人們所需要,但這些勞動不是生產勞動,是因為這種勞動不屬于經濟領域,不是在市場機制下進行的,沒有產生剩余價值。
再次,生產勞動必須直接生產剩余價值,而不是間接生產剩余價值。例如,家務勞動如果是通過雇傭家政服務人員來進行,家政服務人員創造的剩余價值可能歸自己所有(自己干,勞動者創造的價值超過他消費的價值時,自己占有自己的剩余勞動),也可能歸家政公司(家政服務人員受雇于家政公司),那么這種勞動就是生產勞動。但如果家務勞動由自己做,并沒有獲取報酬,但卻節省了請家政服務人員的費用,但這種勞動只能是非生產勞動,因為這種勞動只是間接地生產了剩余價值。
最后,生產勞動必須能夠產生出剩余價值即利潤。這就要求供求所決定的產品價格要大于補償資木和工資的那部分。如果產品沒有實現剩余價值,那么生產這種產品的勞動就不是生產勞動。因此,對生產勞動的判斷要放在具體的時間地點下分析。生產勞動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范疇。
參考文獻
[1]譚華敏。有關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幾個問題。中國社會科學,1996 年第 3 期。
[2]錢津。關于亞當·斯密生產勞動理論的研究。經濟思想史評論,第一輯,p127-p137.
[3]王述英。服務勞動也是生產勞動。經濟學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