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發展的內涵和特點
人的發展就是人在有生命的個體人的基礎上從物質上或精神上向某一方向運動、變化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人的物質生活需要問題解決后,當人類以其本身能力的發展為最終目的時,人類才進入了“自由王國”。他們設想,“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他們還指出:“而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br>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指出,取代資本主義“物的依賴性”的新的社會形態的特征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有這樣的表述:“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蓖ㄟ^分析馬克思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他關于人的發展蘊含的三個特點:發展的全面性,指的是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全面發展自身才能,同時人能在任何領域和部門內發展;發展的自主性,是指每個人發展是自由的發展,自由地發展自己的個性;發展的程度,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是全人類得以發展的基礎。
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關于“人的本質”,馬克思在不同時期有過不同的論述:“人是人的最高本質”,“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和“人的需要”等。對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梳理并結合人的全面發展的三個特點,可以將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大致歸納為: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人的能力全面發展、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和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
(一)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認為,需要是人對物質資料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人的本質的體現?!叭藶榱藵M足自身需要的外界對象,恰恰也就是人表現和確證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人對這種需要的追求,更大程度和全面地推動了人的發展。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和目的,“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人的需要的層次不斷提升,當人類實現了物質需要的滿足之后,人開始將目光從滿足基本生活資料的需要投向社會、精神領域的需要,人的需要呈現出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需求的滿足程度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也是人本質的確證程度,一定需要的滿足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衡量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尺度。因此,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
(二)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
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表現,“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笆股鐣w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同時,馬克思還認為,能力的發展就是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
要“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人的綜合素質是人的能力的具體體現,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指標。人的綜合素質既包括人的身體素質也包括人的心理素質,還包括人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人有顯現出來的能力,也有隱藏在深處的潛力。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就是要使人類的全體成員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使人的各種能力,如勞動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創造能力、社交能力、科研能力、學習能力和號召能力等得到施展,同時最大限度地開發人的巨大潛能。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不僅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同時更需要國家的開發和引導,是兩者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
個性是指個體成員帶有傾向性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它包括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和個性傾向性。個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現為能力、氣質、性格等,是人的穩定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性主要表現為人的需要、興趣、理想和信念等。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集中體現在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的發展、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提高。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對人的全面發展問題論述上的核心內容。馬克思認為,要使人的“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必須實現“個性的比較高度的發展?!?/p>
由于人的個體差異性的客觀存在,必然導致人在自由和自主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也就是“人的個性”。每個人的個性是與他人區別的顯著特征,每個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愿朝著自己的方向發展,則是走向人的個性全面發展的必然。
(四)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
這里的“社會關系”是相對于自然關系而言的,指的是一定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所反映的是人類所特有的本質聯系,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的程度。馬克思明確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比藗冊诮洕P系的基礎上發展政治法律、道德倫理等社會關系,在人的社會關系中不斷增強人的勞動創造、組織管理、社會交往等能力。國外馬克思主義者哈貝馬斯設想的“未來社會主義社會是‘交往合理化’的社會,交往行為的合理化意味著人的解放、個體化、不受限制的交往的擴大?!?br>
社會交往的擴大,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人的社會關系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質是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全面發展的社會關系中,人的勞動能力特別是創造能力才能得到自由而又充分的發展。
二、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
(一) 經濟發展是人的發展的必要基礎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前提,人的全面發展亦建立在物質生產的發展的基礎之上。人的生存和發展始于經濟活動,同時人的全面發展在經濟活動中得以實現。人和動物的區別在于人用物質生產資料來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所以人的發展和物質生產的發展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避開物質生產談人的發展是片面的。從經濟發展是為了保障人生存和發展這樣的本質要求出發,人只能在其物質條件的基礎上生存下去,而生產本身并不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絕對界限,相反生產勞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方式,是反映人的本質力量實現的程度。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p>
一個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越高,個人的發展空間才越大,一個社會的物質文明越發達,人的生存才越有保障,同時才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來拓展各方面的能力,使人得到全面發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經濟更加繁榮,物質財富不斷豐富。中國逐漸從解決人民溫飽,到更加重視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等素質的提高。不可否認,沒有經濟的發展,人的生存和發展將失去應有的保障,可以說經濟發展是人的生存和發展得到實現的前提。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目標的最終實現,必然根植經濟發展之中。
(二) 人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最終追求
人的勞動創造了財富,但創造財富本身并不是人類勞動的終極目的,創造財富是為了借此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指出:“建立在資本基礎上的生產發展本身要求造就全面發展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使資本主義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成為可能,這是一種客觀趨勢?!痹隈R克思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對物質生產力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甚至是物質生產力能否進一步大發展的決定因素,并指出,當今人類社會已經發展到這樣的地步,“物質生產力的限制取決于物質生產對于個人的完整發展的關系”,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性在追求物質生產的發展的同時,某種程度上推動了人的全面發展。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里,人的全面發展將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歸依。人們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更新他們所創造的財富世界,同樣地也更新他們自身”。
經濟活動滿足了人的需要,而且激發了人的新的需要;人們為了生存,就要通過經濟活動來改造外部世界,創造出適合人生存的人化自然;經濟活動實現著人的創造性能力的絕對發揮?!罢嬲慕洕澕s——是勞動時間的節約。而這種節約就等于發展生產力,可見,絕不是禁欲,而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的能力,因而既是發展消費的能力,又是發展消費的資料。消費的能力是消費的條件,因而是消費的首要手段,而這種能力是一種個人才能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剩余勞動的增加,同時也昭示著無需更多的人在生存勞動上花費太多的時間。自由時間的產生和富足是人的一次解放,是對生存性需要的一次超越,人類將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用于關注自身的生計問題。馬克思認為,節約了必要勞動時間就會相應地就增加自由時間,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增加,個人的充分發展也會促進勞動生產力的發展。
總之,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在不斷推動經濟發展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實現,也必然在這一過程中才能展現出來。人的發展和經濟發展總是處于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當中,每一時代的人們總是通過無數個體自覺能動的創造性實踐不斷超越著經濟發展條件的制約和束縛,一方面使經濟得以繼續發展,另一方面也使人類自身得到全面發展。
三、在協調經濟發展中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一) 發展生產力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
生產力就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包括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個基本要素。只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創造更豐富的物質財富,為人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馬克思的視野里,“人的生產力的發展即財富的發展”的最高境界就是要達到這樣一點:財富的發展既能和“生產力的最高發展”相一致,又能和“個人的最豐富的發展”相一致,或者說,“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
1.科技創新是發展生產力的關鍵??茖W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就提出來的,馬克思曾指出:“在資本的進一步發展中,我們看到:資本是以生產力的一定的現有的歷史發展為前提的——在這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p>
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創新,生產率的提高帶來的是勞動產品的不斷增加。一方面,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技術的進步改變著人們的勞動方式,體力勞動不斷減少,腦力勞動相應不斷增加。人們有更多的時間用來學習和提高自己,同時人們為能堅守住自己的職業而不斷學習,充實發展自己。生產部門的出現、職業的增加,帶來了勞動變換的加速,從而使人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馬克思指出:“承認勞動的變換,從而承認工人盡可能多方面的發展是社會生產的普遍規律?!?/p>
勞動變換要求“工人盡可能多方面的發展”??萍紕撔屡c人的素質普遍提高推動了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聯合起來的個人共同支配物質生產資料的主體部分,物質生產的目的不是獲取最大利潤,而是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的素質全面提高,人們共同生產的社會財富為社會共同擁有,保證了人的自由個性的發揮。
2.環保節能是發展生產力的方向。世界上的礦產等大多數資源都是不可再生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主要對象,是人類進步與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全球范圍的工業革命的展開,人類對資源的掠奪加速推進,很多地區的資源接近枯竭。伴隨而來的是環境的污染、生態的惡化。人類面臨著勞動資料貧乏和生存環境惡化的雙重威脅。人類應借助科技成果,盡可能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節約使用資源。同時,要注意環境的保護,這是人類持續發展的前提和人類不斷追求進步的基礎。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蓖瑫r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目標。目前,中國正在穩步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從法律和人民意識等層面入手,爭取為國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3.提高人的素質是發展生產力的核心。人 (勞動者) 是生產力中能動的、起主導作用最活躍的要素,也是起決定作用的要素。馬克思說:“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p>
作為生產要素的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不僅是由人發明、使用和改進的,而且科學技術的發明運用并轉化為生產力也是由人來完成的,可見,勞動者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生產力的水平。勞動力知識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經濟效應的提升。
勞動力的素質主要包括生理素質和業務素質兩部分。具體而言是勞動力的身體素質和職業教育水平。研究表明:“越是健康的勞動力,其工作的時間越長,工作效率也越高,可以避免各種因疾病導致的損失?!倍獙崿F產業轉型發展,生產率的提高和專門的技術人才是關鍵。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勞動者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工人不得不想方設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在未來的生產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往往決定勞動成果效益的程度。
如發明一項物品,不僅涉及它將帶來的經濟價值,還牽涉其發明使用過程中對社會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大小,還要考慮人們對它的認同的程度等,這就要求勞動者除了擁有專業知識外,還要精通經濟學、生態環境學、倫理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知識。這既是未來生產過程的要求,同時也是人類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
(二) 明晰生產關系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
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生產關系的具體內容,一般把它歸結為三個方面: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此產生的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完全以它們為轉移的產品分配形式。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方面,是全部生產關系的基礎。
1.以公有制形式為主體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而勞動者則一無所有而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與以往的剝削制度不同,資本家與工人的關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勞動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資本家通過購買勞動力的方式,將出賣了勞動力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在一起進行生產并取得剩余價值。在這里,生產資料和貨幣采取了資本的形式,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成為資本人格化的資本家,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是資本雇傭勞動的關系。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在等價交換原則的掩蓋下雇傭工人從事勞動,占有雇傭工人的剩余價值,工人只得到了利潤當中很少的一部分,資本家對勞動者進行殘酷的剝削,勞動者只能在維持自身及后代生命的情況下生存下去,全面發展自己成為不可能。公有制則是生產資料歸勞動者共同所有的形式,是與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所有制形式。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人們建立起了新型的生產關系。人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進行共同勞動,共同占有產品,從而為消滅剝削奠定了基礎。所有制關系是生產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從而生產力決定所有制關系。在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依然占有很大的市場,它們通過各種形式調和自身的矛盾,諸如股份公司、壟斷組織和國有資本成為資本主義私有制的轉化形式等,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生產力的資本屬性,因而解決不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馬克思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通過對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產生、發展及其相互斗爭過程的分析,深刻揭示社會化的生產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必將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代替的歷史發展趨勢。此外,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p>
也許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還會繼續存在,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生產關系戰勝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必將成為一種歷史趨勢。
2.一定時期內其他所有制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同時并存,這是主要的形式。另外還有其他由這兩種所有制衍生出來的形式,如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合資經濟和外資經濟等。由于每個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不一樣,必須按照本國的國情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所有制形式來發展本國經濟。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可能會采取資本主義性質使用的所有制形式,而資本主義國家也可以采用社會主義使用所有制形式。中國就成功地將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種資源的配置方式引入;同樣,美國在歷史和現實當中也出現過國家干涉經濟運行的實例。兩者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形成一種有益的借鑒和補充。只要有利于發展本國的生產力,有利于增強本國的綜合國力和提升國民的生活水平的形式在一定時期都應該被采用,但是,不管采取哪種所有制形式,并由此產生的何種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以及產品的分配形式,最終將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運動發展走向同一條道路,資本主義私有制必將被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替代。
(三) 改善民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要求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從宏觀著眼推動經濟發展,而民生問題則是與民眾切實利益聯系緊密,解決的是民眾的基本生存和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問題。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改善民生,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1.優先發展教育,為人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馬克思說:“正如我們在羅伯特·歐文那里可以詳細看到的那樣,從工廠制度中萌發出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p>
在馬克思看來,教育的真正目的應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最終是為了提高人的知識、技能水平,是人的能力的發展。2013 年 《人類發展報告》調查顯示:“教育對健康水平和死亡率也具有顯著影響。該報告的相關研究表明,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對嬰兒存活率的影響比家庭收入更大?!?/p>
中國要在確保九年義務教育成功實現的情況下,不斷發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尤其是職業技術教育等多層次多功能的教育工作,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應通過加強對低端勞動力的教育培訓,提高生產力水平,從而促進產業創新和技術進步。要讓教育伴隨在人的塑造和培養的整個過程之中,使每個人都能獲得知識、增進技能,提高受教育者參加經濟活動的積極性。
2.努力推動就業,讓人民能力得到最大發展。就業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解決新增勞動力的就業,解決下崗工人的就業,解決學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等都是擺在很多國家面前的重大難題。在推動就業的同時要保證就業者機會均等地參與就業競爭,只有“在具有基本相同的能力的條件下,機會平等與否直接制約并體現著人的全面發展程度”。馬克思曾說過:“勞動力的表現即勞動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動,是工人本身的生命的表現?!?/p>
勞動不是異化勞動,是人們自覺自由的活動,勞動實踐使人的本質得到確證。人們只有充分地就業,參與職業勞動,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能力,實現人的自由性、全面性的社會本質。人們有越來越多的時間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身份從事不同職業的創造性活動,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更注重生活質量和文化內涵。人只有在職業勞動實踐中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全面發揮,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3.增加人民收入,提供滿足需求的經濟支持。收入的提高,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經濟支撐。收入水平過低,無法形成現實的購買力,就會在教育、醫療、住房等資源享有上受限,人的發展水平很難提高。收入水平高低對人的需要的實現程度有著直接的影響,是決定人的需求全面發展的關鍵。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避免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讓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全民,尤其是社會的下層民眾。其明顯效果就是可以拉動國內消費需求,尤其對內需不足和對外出口依賴性較強的國家更為重要。人們生活富裕不僅可以增強對國家的信心認同,同時還會促使他們自覺維護國家利益;人們在消費和發展自身需要的同時,也與社會發生更加密切的聯系,擴大了交往范圍和內容,對人的社會交往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這種環境下,人們的價值取向會更加端正和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對社會穩定有著潛在影響。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人民生存發展后顧之憂?!吧绫!笔侨藗兩婧桶l展的依托。社會保障在低收入水平國家往往充當維護社會穩定和解決溫飽的工具,而在一般收入水平國家則在保障民生的基礎上充當收入分配的條件杠桿,在發達國家“社會保障的核心使命則升華到促使社會財富得到合理分配,讓人民享有平等、自由和尊嚴的生活”。
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要同時實現“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國家要想獲得持續、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必須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工作,因為只有讓弱者有了生存下去的依靠,讓所有群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居有其屋、衣食無憂,讓所有人都能感覺到生活的幸福和希望,人們才會自覺在自己崗位上無私奉獻,自覺維護社會穩定,推動國家社會向前發展,同時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5.創新社會管理,創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社會管理創新就是通過體制資源和政策資源開發,優化國家發展的社會生態,釋放國家發展的社會能量,實現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明確強調:“必須著眼于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p>
社會的穩定,可以為經濟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加強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妥善處理社會矛盾,暢通民意訴求表達渠道,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其中尤其要處理好外來人口對城市管理的壓力,消除城市發展中的不穩定因素。人的本質決定其在社會關系的活動中才能稱其為人,人只有在社會的交往中才能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使自身得以全面發展。信息化和交通的空前發達加強了各地區之間的相互聯系,人們的交往關系得到豐富和發展,人的素質能得到全面提高、人潛能能得到全面發揮、人的能力能得到全面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