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前的收入分配格局不容樂觀。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國民經濟一直保持著年均9.8%(1979-2007年)的高速增長,比同期世界經濟平均發展水平高出6.8個百分點,與目前保持高速增長期最長的韓國持平或更長(韓國經濟高速增長期為30年,年均增長8.5%),創造了一個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
2010年,我國GDP(5.88萬億美元)超過日本(5.47萬億美元),已成為僅次于美國(16.42萬億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與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貧富差距正在不斷擴大,基尼系數由1980年的0.28上升至2010年的0.47.從2000年以來,我國基尼系數就一直處在0.4的警戒線水平以上。而目前世界各國基尼系數的大致情況是:(1)歐美版塊:北歐國家最低,為0.25左右;英國、德國、法國等西歐國家為0.3左右;美國較高,在0.4以上;(2)東亞版塊:新加坡和韓國的基尼系數相對較高;其他國家都為0.3左右;(3)東歐版塊:俄羅斯在0.4以上,捷克、波蘭、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較低,為0.3左右;(4)拉美版塊:拉美國家的基尼系數大部分都在0.5以上,巴西最高,接近0.6了。由此可見,我國基尼系數既高于美、英、德、法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高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這說明我國的收入差距已經突破了合理的界限,且呈現出繼續擴大的趨勢。
第一,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2000年以來,我國十分重視“三農”問題,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包括取消農業稅、增加農業補貼等,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是在進一步擴大。城鄉差異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1:1,上升至2005年的2.8:1,于2009年達到3.3:1,而世界上城鄉差異的一般水平在2:1左右。
第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行業之間存在收入差距原屬正常,但差距過大并且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就值得警惕了。長期以來,農業一直是我國的低收入行業,而持續性的高收入行業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電信、電力、金融證券、煙草等壟斷性行業。
2000年,我國最高的行業人均工資水平是最低的2.63倍,2005年這一比率已擴大到4.88倍。而國際上公認的行業間合理收入差距水平在3倍左右,超過3倍則需要加以調控。
第三,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2009年,東部地區的城鎮居民年均收入是23153元、中部地區是15539元、西部地區是15523元,東部地區比其他兩個地區高出7000多元,而2000年的差距才為6000多元。城鎮居民年均收入最高的上海與最低的甘肅比較,2000年相差約7000元,2005年相差約10000元,2009年相差約17000元,地區之間的差距仍在繼續擴大。
我國當前的收入分配格局必須調整。
收入分配是一個很重要、很復雜的問題,它既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一旦解決了收入分配不均這一難題,其他三個難題都會有所緩解。因此,當前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首先,收入分配是一個經濟問題。
一直以來,我國采取的是“兩重一輕”(重出口、重投資、輕消費)的經濟增長方式,但這種增長方式很難持續。
“重出口”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給了當頭一棒。外需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但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出口迅速下滑,對經濟造成了很大沖擊。目前,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大肆蔓延、美國債務違約風險不斷升級、人民幣匯率屢創新高等內憂外患的境況下,我國出口很難恢復到危機之前的高速增長水平。
“重投資”方面:通貨膨脹預期給了一記重拳。很多國家把投資拉動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國也不例外。近年來,我國貨幣供應量與GDP的比率一直維持在1.5以上,同時前者的增速遠遠高出后者,這主要源于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模式。流動性過多,導致通貨膨脹率上升,由此中央的宏觀經濟政策會趨于縮緊,繼而導致經濟增速放緩。
“輕消費”方面:三駕馬車協調拉動才是一劑良方。近年來我國的最終消費率不斷下降,2000年消費率和儲蓄率的比率為6:4,2007年下降至5:5,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消費率都維持在70-80%左右。國民經濟的“蛋糕”要想做大,關鍵在于形成擴大生產、合理分配、順利交換、完全消費的良性循環,而我國的現實情況是:產能日益過剩、收入分配失衡、流通有所改善、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收入分配失衡。
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已經放緩,增長方式亟需由“兩重一輕”調整為“三駕馬車協調拉動”,而縮小收入差距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手段之一。
其次,收入分配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2011年4月,山東濟南菜農韓某因卷心菜價格降至8分錢一斤(成本約3角錢),不堪重負,選擇在臥室上吊自殺,隨后菜賤傷農風波開始在全國各地迅速蔓延;2011年4月,湖南株洲農民汪某為抵抗強拆在自家樓頂自焚后不治身亡;2010年上半年,日本富士康深圳公司接連出現13名員工跳樓自殺;2010年5月,廣東、廣西等地接連發生5起成年男子殘殺校園學生、幼童案……這些社會事件的背后與貧富差距都有著密切關系。
近10年來的各種社會調查均顯示,貧富差距已成為我國首要的社會問題或最大的社會風險,這表明收入差距正在逼近社會可承受的底線,廣大民眾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著最為迫切和強烈的期待。
再次,收入分配更是一個政治問題。
社會主義好在哪?究其根本好在其本質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這段話包括了三層含義:第一,財富的創造;第二,財富的分享;第三,通過財富的創造與分享,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然而改革開放以來,有的地區、有的人確實先富起來了,但是先富帶動后富的效果卻不甚明顯,反而富的越富、窮的越貧,兩極分化不斷加劇,這無疑偏離了共同富裕的方向。目前亟需解決的就是,盡快扭轉收入差距過大趨勢,使社會主義建設的馬車重新回到走向共同富裕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