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老齡化對我國居民消費的影響分析
【第一章】人口老齡化與居民消費關系探究緒論
【第二章】人口老齡化影響居民消費的文獻綜述
【第三章】人口老齡化概況
【第四章 第五章】居民消費現狀及人口老齡化影響機制
【第六章】全國層面居民消費實證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消費經濟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7.1 結論
本文以中國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率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以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率之間的變動關系進行了研究,通過運用2004-2012 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首先從全國層面然后分東中西三個區域對人口老齡化與居民消費率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剖析,通過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省際面板數據模型表明,在人口結構對居民消費率的關系上,無論是少兒撫養比還是老年撫養比都呈顯著的影響。少年撫養比與居民消費率是正相關關系,老年撫養比與居民消費率是負相關關系。這表明生育率的降低和人口老齡化都會對居民消費率產生消極的影響。
2、 將全國分為東、中、西三個經濟區所作的實證分析顯示出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其中,少兒撫養比與居民消費率的關系和全國層面的估計一致,都表現出正相關,而在老年撫養比方面卻表現出地區之間的差異,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估計系數為負,中部地區估計系數為正,東中西估計系數分別為-0.01125、0.04737、-0.00757,這與地區人口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相一致。原因分析如下表。
3、中國人口老齡化現在整體來看還處于老齡化的初級階段,隨著老年人死亡率的下降和人均壽命的延長,老年撫養比將會面臨更快速的增長,它對居民消費率的影響也將會更明顯的體現出來。
7.2 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結論所表現出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中國的人口政策應該充分考慮嚴峻的現實情況,包括資源環境的現狀,人口紅利漸進消失,應當擴大公共教育投入的規模,特別是對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提高現在及未來勞動者的素質和質量,削弱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帶來的消極影響,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的現狀下增加人力資源的供給,并能從中找到改善的方法。
第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財政社會保障支出主要是指社保支出中政府所承擔的部分。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公共財政體系中,社會保障及福利方面的公共消費是政府最主要的支出項目,占 GDP 的比重也大都在 10%-30%之間,而中國在這方面的支出仍不足 10%,故國家相關部門應增加對社會保障的支出份額。
家庭收入的增加和社會養老金支出數額的增加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重點。家庭收入的增長有助于減輕家庭養老方面的壓力,從而增加居民的消費支出。
政府是構建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和社會福利制度的關鍵角色,今天的老人為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但是在其做出貢獻的時候正處于經濟相對困難時期,他們的收入水平較低且增長緩慢 ,子女又多,所以導致家庭積蓄甚少,因此政府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改善現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另外,還應積極發展補充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制定實施免稅、延期征稅等優惠政策,加快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等補充社會保險和各類商業保險,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減輕老齡化對公共財政的壓力。
政府開支從投資向醫療、衛生和教育等領域轉變,從物質基礎設施向社會基礎設施轉變,這將直接降低投資,擴大消費。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現期消費,但卻為勞動者解除了一系列的后顧之憂,也消除了長期養老保障資源匱乏而引起的較強儲蓄動機,減少了未來的一系列不確定因素的預期,從而在支配收入的抉擇上顯得更加從容,進而增加消費,畢竟,當老年群體擁有可靠保障時,他們的消費潛力才能得到釋放。
最后 ,完善養老基金、社?;鸬慕ㄔO與管理,推進基金的市場化、多元化投資運營,加強兩項基金的法律監督、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為應對老齡化貢獻更大的力量。
第三、調整老年消費觀念。刺激老年消費的關鍵在于改變老年人的傳統消費觀念,消費觀念的轉變是轉變老年人消費行為的前提,是促進老齡產業發展的關鍵。
現在的老年人大多都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年自然災害、反右運動等,雖然現如今的生活比那時候好得多,但是他們骨子里仍然還有"崇儉黜奢"思想,他們對當下的生活已經很滿足,而且他們也不愿給子女們添加負擔,所以寧愿平平淡淡,自給自足,基本停留在"零消費",所以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摘掉儒家文化"崇儉黜奢"在老年人思想中的禁錮,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消費理念是引導促進消費的非常關鍵的一步。
第四、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更好滿足老年人特殊的服務保障需求。挖掘、發展與完善老年產業,從而刺激老年消費,改善老年消費品的數量和結構,研發并生產更適合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消費品,完善經濟中老年消費不足的現狀,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對老年產業的重視程度,改進與老年人生活關聯度較高的行業產品的質量與服務;做好老年人的生活調查,挖掘現實社會中還不存在或者是關聯度比較低的老年人的潛在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進而做大、做好、做強,再加上政府有效的規劃引導,做到市場化、產業化、項目化、規?;?。
老年人購買和使用商品的過程中受幾十年下來養成的習慣的影響較大,隨著社會的發展,方便使用是他們考慮消費的關鍵因素。一方面,消費品的質量能夠得到保障,消費環境與服務能夠得到他們的滿意。另一方面,老年人的體力相對以前有所下降,他們希望能夠在比較近的地方買到自己滿意的商品,并且希望能夠得到周到的服務,所以老年活動場所、社區便利店的開發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第五、制定更具彈性的退休方案,將退休年齡與養老金領取數額掛鉤,通過此種途徑延長工作年限,鼓勵更多老人繼續就業,大大加強勞動就業和再就業,開源節流,減輕財政負擔。據預算,退休年齡每提高一年,養老基金可增收 40 億元,減少支出 160 億元,減緩養老金缺口 200 億元,因此,延遲退休可以提供更充足的養老金,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保障,有了對老年人全面的保障就會促進居民消費的增長,呈現出一種良性循環。
另外,還可以考慮老年人的再就業問題。老年人本身具有很多年輕人所沒有的社會資源,從而可以更好地再就業或者再創業。老年人創業,可為年輕人搭建各式各樣的工作平臺,為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提供一些工作的機會,降低失業率,這樣不僅為國家解決了失業問題,而且還可為老年人自己創收,自然日常消費也會相應的增加。
7.3 展望
(一)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將會是多方面的、深層次的、不斷發展變化的,消費的影響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深入,人口老齡化不僅會對消費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還會對消費結構產生影響,進而對產業結構調整提出更高的要求??朔丝诶淆g化的負面影響,擴大內需,實現從投資與出口主導到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既是短期政策的著力點,又是中長期的戰略選擇。
(二)對于一個國家來講,如果勞動力要素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源泉,那么人口的年齡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消費水平的影響就比較大;如果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和資本的增加,那么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和消費水平的影響就相對較小。而中國恰恰不是主要依靠技術進步來發展經濟的國家,所以面對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我們在認真考慮以上對策的同時,大力發展中國的科學技術,以科技制勝問鼎世界民族之林才是長久之計。
參考文獻:
[1] Carroll,C.D&Summers,L.J.Consumption Growth Parallels Income Growth:Some New Evidencein National Sav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2] Haque,N.U, Pesaran,M.H&Sharma,S.Neglected Heterogeneity and Dynamics in Cross-CountrySavings Regression [M].IMF Working Pape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ashington,D.C,1999.
[3] Friedman,M.A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57.
[4] Sumuelson,P.A.An Exact Consumption 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Contrivance of Money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8,66(6):467-482.
[5] Neher,P.A.Peasants,Procreation and Pension[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71,vol.61:380-389.
[6] Becker,G.S.ATreatise on the Family[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7] Cutler,D.M.,Poterba,J.M,Sheiner,L.M,Summers,L.H.&Akerlof,G.A.An AgingSociet:Opportunity or Challenge [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0,vol.1,1-73.
[8] Modigliani,F.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s,the Demand for wealth,and the Supply ofCapital[J].Social Research,1966,(33)。
[9] Leff,N.H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 Rates [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69,59(5):886-896.
[10] Gupta,K.L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s Rates:Comment [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71,61(3):469-471.
[11] Adams,N.A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 Rates:Comment[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71,61(3):472-476.
[12] Mason,A.An Extension of the Life-Cycl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opulation.Growth andAggregate Saving[J].East-West Populati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4,Honolulu:East-WestPopulation Institute,1981.
[13] Fry.M.J.&Mason,AThe Variable Rate of Growth Effect in the Life-Cycle SavingModel[J].Economic Enquiry,1981,20:426-442.
[14] Mason,ANational Saving Rates and Population Growth[M].in Johnson D.G.and LeeR.D.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adison WI:University of WisconsinPress,1987.
[15] Wilson,S.J. The Saving Rate Debate Does The Dependency Hypothesis Hold forAustralia andCanada [J].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2000,40(2):199-218.
[16] Modigliani,F& Cao,S.L.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J].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1):145-170.
[17] Ramajo,Garcia AExplaining Aggregate Private Saving Behaviour:New Evidence fromAPanelof OECD Countries [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Letters,2006(2):311-315.
[18] Loayza,N.K.,Schmidt,H.What Drives Saving Across the World?[J].Review of Economics andStetistics.2000,82(1):165-181.
[19] Schrooten,M.&Stephan,SPrivate Savings and Transition:Dynamic Panel Date Evidence fromAccession Countries [J].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5,13(2):287-309.
[20] Hondroyiannis,G.Private Saving Determinants in European Countries:A Panel CointegrationApproach.Social Science journal[J].2006,43:553-569.
[21] Sarantis,N.&.Stewart,CSaving Behaviour in OECD Countries:Evidence from PanelCointegration Tests [J].Manchester School Supplement,2001(69):22-41.
[22] Callen,T.&.Thimann,CEmpirical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Evidence From OECDCountries [J].IMF Working Paper,1997,NO.97/181.
[23] Elbadawi,I.&Mwega,FCan Africa's Savings Collapse Be Reversed? [J].World Bank EconomicReview,2000,14(3):445-455.
[24] Eizenga,wDemographic.Factor & Savings [M].Amsterdam:North Holland Publishing,1996.
[25] Somermeyer,W.H.& Bannink,RA Consumption-Saving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NewYork:North Holland/American Elsevler,1973.
[26] Peek,PHousehold Savings and Demographic Change in The Philippines [J].Malayan EconomicReview,1974(19):86-104.
[27] Kelley,A.C.Interactions of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Household Behavior,inR.A.Easterlin,ed,Popul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hicago:National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80,403-470.
[28] Demery D.&Duck,H.W.Savings-Age Profiles in The UK [J].Journal of PopulationEconomics,2006,19(5):521-541.
[29] Kraay,A.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0,14(3):545-570.
[30] Wilson,S.J. The Saving Rate Debate Does The Dependency Hypothesis Hold for Australia andCanada [J].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2000,40(2):199-218.
[31] Modigliani,F& Cao,S.L.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J].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1):145-170.
[32] 保羅·舒爾茨。人口結構和儲蓄:亞洲的經驗證據及其對中國的意義[J],經濟學,2005, 4(4)。
[33] Horioka,C.Y.& Wan,J.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ADynamic Panel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e [M].NBER Working Papers,2006,12-23.
[34] Midori Wakabayashi.the retirement consumption puzzle in Japan[J].Journal of PopulationEconomics,2008,(21):983–1005.
[35] 于學軍。中國人口老化[J].人口與經濟,1996(3)。
[36] 于學軍。人口變動、擴大內需與經濟增長[J].人口研究,2009(9):36-41.
[37] 賀菊煌。消費函數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38] 賀菊煌。個人生命分為三期的世代交疊模型[[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4):48-55.
[39] 賀菊煌。人口變動對經濟的影響[J].人口與經濟,2004(2):1-6.
[40] 王德文,蔡昉,張學輝。人口轉變的儲蓄效應和增長效應-論中國增長可持續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5):2-10.
[41] 袁志剛,宋錚。人口年齡結構、養老保險制度與最優儲蓄率[J].經濟研究,2000(11):24-32.
[42] 李曉。福建省人口老齡化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2005(4)。
[43] 王德文。人口轉變與東亞奇跡:經驗與啟示[J].人口研究。2006-02-20.
[44] 唐東波。人口老齡化與居民高儲蓄--理論及中國經驗研究[J].金融論壇,2007(9):3-9.
[45] 國家統計局課題組。居民消費增長因素分析[J].金融與經濟,2004(11):3-5.
[46] 王金營,付秀彬??紤]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中國消費函數計量分析--兼論中國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J].人口研究,2006,1:29-36.
[47] 鄭長德。中國各地區人口結構與儲蓄率關系的實證研究[J].人口與經濟,2007(6):1-11.
[48] 李文星,徐長生。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和居民消費[J].經濟研究,2008(7):118-128.
[49] 王森。中國人口老齡化與居民消費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基于1978-2007 年的數據[J].西北人口,2010(1),22-27.
[50] 陳沖。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消費效應分析-基于生命周期假說[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3(6)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