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由貿易區的概念復雜多樣,各國家、各組織、各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界定和解釋。但是,所有關于自由貿易區的界定都強調其"境內關外"的特質,即自由貿易區位于國境之內,免受常規海關監管。自由貿易區種類多樣,主要有自由港、自由貿易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對外貿易區等。
自由貿易區發展歷史源遠流長,不同時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有不同特點,但宗旨都在于促進財政收入增加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不同時代自由貿易區的發展特點與當時的國際經濟發展特點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自由貿易區的設立也體現國家的戰略意圖。本文從世界體系的視角出發,將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一、資本主義萌芽階段,自由貿易區多以轉口貿易為主;二、資本主義殖民擴張階段,自由貿易區主要作為經貿和軍事據點;三、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崩潰階段,自由貿易區主要是以出口加工區的形式在發展中國家涌現;四、全球化時代,自由貿易區的發展面臨兩種路徑--歐洲式的轉化和亞非拉式的綜合發展。自由貿易區的設立與國家間的關稅壁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要國際市場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仍然存在,自由貿易區就有其存在的價值。
自由貿易區的發展不能僅僅從經濟學視角分析。地緣政治和國家的戰略在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此,本文將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對自由貿易區進行解讀,主要運用世界體系理論、地區主義理論、轉型國家與轉型經濟學等理論分析上海自由貿易區。
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其深刻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動因。在世界體系中,中國向中心區靠攏,而歐美則表現出邊緣化的趨勢。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被視為對現有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挑戰,被當作歐美國際經貿主導權的威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T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協議(TTIP)出臺,這兩個協議都未納入中國,而這兩個協議如果成形將在國際經貿領域具有重要地位。美國試圖以TPP和TTIP主導新的經貿規則和標準,限制中國的發展。
這樣會使得中國在未來國際經貿競爭中將處于不利地位。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是對歐美經貿主導權的突破,是對新經貿規則的嘗試和探索。
針對美國戰略的調整,中國也做出反應--上海自由貿易區和"一帶一路"戰略。中國用"點面結合"的創新路徑突破美國的經貿壓制網。上海自由貿易區是對國際經貿新規則、新標準的嘗試,是從內部對接歐美主導的經貿體系。"一帶一路"則是中國主導的國際經貿新議程,是對歐美國際經貿規則制定能力的平衡。上海自由貿易區與"一帶一路"戰略一道共同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戰略。
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也是東亞一體化戰略推進的補充。在東亞一體化發展緩慢的情況下,上海自由貿易區可以為東亞地區經貿合作提供參考路徑與模板。
中國正處于開放發展的轉型期,經濟發展方式需要調整,產業結構需要升級,政府職能需要轉變,以適應新的發展環境和發展需要。上海自由貿易區作為新時代改革的試點,是經濟轉型的探索,是管理模式的創新。上海自由貿易區是中國漸進式轉型的效益測驗。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發展面臨巨大壓力。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對于開拓經濟發展的新路徑,消解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有重要意義。上海自由貿易區可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優化經濟結構,助推中國經濟發展和升級。而在政府管理方面,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設立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促進政府行政體制改革,以更高效服務經濟發展。上海自由貿易區有著多重發展優勢,發展潛力巨大,但也面臨進一步開放之后的風險問題,其規劃需有預見性和前瞻性。
關鍵詞:自由貿易區;政治經濟學;上海
目 錄
導 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選題目的和研究意義
三、文獻綜述
四、研究方法
五、論文結構
第一章 自由貿易區的概念、類型與歷史
第一節 概念界定
第二節 類型劃分
第三節 歷史演進
第二章 自由貿易區的政治經濟學理論
第一節 世界體系理論
第二節 地區一體化理論
第三節 轉型國家與轉型經濟學理論
第三章 上海自由貿易區建立的國際政治經濟分析
第一節 對歐美國際經貿主導權的突破
第二節 中國對外貿易的替代戰略
第三節 東亞一體化戰略推進的補充
第四章 上海自由貿易區建立的國內背景分析
第一節 經濟轉型的載體
第二節 新一輪改革的試點
結 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