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下中國與中亞五國合作研究
【第一章】我國與中亞五國經濟合作的前景分析引言
【第二章】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綜述與規劃
【第三章】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前景展望
【第四章】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濟合作前景展望
【第五章】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經濟合作前景展望
【第六章】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經濟合作前景展望
【第七章】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經濟合作前景展望
【第八章】中國與土庫曼斯坦經濟合作前景展望
【結論/參考文獻】我國與中亞五國的合作發展探析結論及參考文獻
第 3 章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前景展望
3.1 中亞五國經濟綜述
中亞地區是連接亞歐兩大洲的陸上走廊,這里曾是古絲綢之路干線上的重要商貿中轉站,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處,在世界歷史和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著特殊重要的作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宣告著以東西方美蘇兩大陣營相互論戰、對抗為代表的冷戰時期正式結束,這給中亞地區帶來了新的曙光與希望,在這片土地上相繼出現了五個新興國家,分別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統稱為中亞五國。中亞五國總面積約40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700多萬。
我國與中亞五國中的三個國家屬于陸上鄰國,邊界線總長3000余公里;同時,中亞五國與我國共有9個同源跨界民族,并有共同的信仰--伊斯蘭教。所以說,中亞五國與我國無論從地緣的相互依存性還是經濟資源的互補性、抑或是民族宗教的相關性,都是休戚相關的,中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對于我國的和平崛起意義越來越重要。中亞五國獨立20多年來,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不小成就,同時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存在不少問題。處在經濟轉型期的中亞五國,因其具體國情的差異,經濟體制轉軌模式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中亞地區毗鄰素有"能源新大陸"之稱的里海,油氣資源儲量豐富,出口量大。中亞五國獨立以來,不約而同地都將資源產業作為本國的支柱產業,因此油氣等資源產業也獲得了快速發展。近年來,中亞地區油氣資源出口量節節攀升,石油出口量在10余年間增長了一倍多,由3170萬噸(2001年)增至7400萬噸(2012年),天然氣出口量增長了近一倍,由373億立方米(2001年)增至603億立方米(2012年)。其中,對我國石油出口量為1400萬噸,對我國天然氣出口量為250億立方米,分別占當年中亞五國出口總量的18.9%和41.5%,分別占我國油氣資源進口總量的5%和56.8%.預計到2020年,中亞五國的石油出口量將達到1.2億噸,天然氣出口量將達到1000億立方米左右,那時我國的石油進口量將達到4.5億噸,天然氣進口量將達到1300億立方米。
3.2 我國經濟發展制約因素
自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進口油氣資源無論是從總量上還是從對外依存度上來講,均有了質的變化。從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開始,我國石油凈進口量逐年增加,2012年石油凈進口量達2.71億噸。與此同時,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也同向大幅提升,自2009年首次超過50%的國際公認"安全警戒線"以來,已連續5年超過此臨界點。
在天然氣進口方面,從2007年我國首次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開始,我國天然氣凈進口量逐年增長,2012年天然氣凈進口量達366億立方米,與此同時,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增長則更為驚人,2007年為1.8%,而2012年為創紀錄的25.5%.
隨著近期盧布的大幅貶值和烏克蘭東部局勢的持續惡化,我國原有的能源進口通道不同程度受阻,能源進口前景不容樂觀。為緩解和最終為我國能源進口困局破題,我國油氣資源進口戰略亟需實現多元化。與此同時,中亞國家的能源出口戰略同樣是步履維艱,雖然每年有大量剩余油氣資源用于出口,但由于受到美俄等大國勢力干擾、西方財團的價格操控壓低油氣資源價格、出口區域受限制等因素影響,其油氣資源的出口也亟需擺脫美俄控制,爭取早日實現出口的多元化。
因此,我國與中亞地區油氣資源互補的格局,使得雙方間有很大的發展合作潛能,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框架下開展油氣資源合作,既是大勢所趨,又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