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日本加入TPP的原因與影響分析
【緒論】TPP背景下日本利益集團的博弈研究緒論
【第一章】TPP與日本的加入進程
【第二章】日本加入TPP的成本—收益分析
【3.1 3.2】日本TPP加入進程中的利益博弈
【3.3 3.4】政府化解利益集團沖突的舉措
【第四章】日本加入TPP對中國的影響與啟示
【參考文獻】日本政府加入TPP的沖突研究參考文獻
1 TPP 與日本的加入進程
1.1 TPP 的內涵。
1.1.1 TPP 的基本特點。
跨 太 平 洋 戰 略 伙 伴 協 議 簡 稱 TPP ( 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Partnership),最初是由新加坡、新西蘭、智利和文萊締結的自由貿易協定。2002年 10 月,APEC 第十次峰會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召開,新西蘭、新加坡以及智利三國就締結協議達成一致。2003 年 9 月,上述三國在新加坡就達成 FTA 正式開始談判。在 2005 年 4 月進行的最后一次談判中,文萊也加入了進來。2005 年 7月 28 日,新加坡、新西蘭、智利和文萊四國簽署協定,并于 2006 年 5 月正式生效。
(1)由發達國家發起的自由貿易協定。
TPP 最初的發起國為文萊、智利、新加坡和新西蘭。從領土面積上看,文萊為 5765 平方公里,新加坡只有 705 平方公里,智利和新西蘭的領土面積分別為75.61 萬平方公里和 27.05 萬平方公里,雖然比文萊和新加坡大,但也不是世界上領土面積大的國家。從人口方面來看,2007 年智利為 1660 萬人,新加坡為 459萬人,新西蘭為 422 萬人,文萊只有 39 萬人,都是世界上人口較少或很少的國家。
盡管 TPP 的初始成員國都是小國,但卻都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新西蘭本身就是發達國家,新加坡和文萊的經濟也比較發達,智利也屬于中等收入的國家。從人均 GDP 來看,2008 年新加坡為 39423 美元,新西蘭為 29879 美元,文萊為 29558美元,都已接近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水平,智利的人均 GDP 為 10091 美元,雖然與其他三個初始成員國相比相對較低,但也超過了 1 萬美元。因為 TPP 初始成員國的經濟比較發達,貿易自由化程度也比較高,以現行的簡單的平均最惠國待遇為例,新加坡的關稅為 0.0%,其中農產品關稅僅為 0.2%,工礦產品關稅為 0.0%;文萊的關稅水平稍高為 2.5%,其中農產品關稅為 0.1%,工礦產品關稅為 2.9%;新西蘭的關稅為 2.1%,其中農產品關稅為 1.4%,工礦產品關稅為 2.2%;智利的關稅水平最高,為 6.0%,其中農產品關稅和工礦產品的關稅均為 6.0%.由此可見,除智利的關稅超過 5%以外,新加坡、文萊、新西蘭的關稅水平都低于 3%,屬于世界最低的關稅水平,因此,TPP 在貿易自由化方面的起點自然比較高。
(2)TPP 是高水平的自由貿易協定。
如表 1-1 所示,TPP 的內容不僅包括商品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甚至還包括服務貿易自由化以及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戰略合作等內容。另外,TPP 還參照了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部分章程,制定了勞動合作與環境合作的補充協定。因此,TPP 是一個綜合性的 FTA,被視為 APEC 成員相互簽署 FTA 中的"模特協定".
另一方面,TPP 在實現貿易自由化方面沒有例外,它要求各成員國必須百分之百地實現貿易自由化,貿易自由化的時間也比 APEC 茂物宣言的目標(2020 年)提前了。在 TPP 初始成員國中,新加坡在 2006 年協定生效時就百分之百地實現了貿易自由化,而新西蘭、文萊、智利在 2006 年的貿易自由化率也分別達到了96.5%、92%和 89.53%,新西蘭和文萊最終實現貿易自由化的時間是 2015 年,智利最終實現貿易自由化的時間是 2017 年。另外,在原產地規則方面,TPP 實行45%的附加價值標準,即享受零關稅優惠的出口產品的附加價值必須超過其總價額的 45%,比東亞各國間 FTA 規定的 40%的附加價值標準更為嚴格。因此,TPP可以說是高水平的 FTA,被譽為 FTA 中的"優等生".
(3)TPP 是 APEC 框架下的自由貿易協定。
TPP 的初始成員國都是 APEC 的成員,新加坡和文萊東屬于亞國家,新西蘭是大洋洲國家,智利是南美洲國家,TPP 涵蓋地域范圍之廣也是其重要特點之一。在 TPP 成立之初,新加坡、文萊、新西蘭和智利是利用參加 APEC 的機會接觸的,而且也是按照 APEC 貿易自由化的目標簽署 FTA 的。因此,TPP 第 1 條(設立)第 3 款就明文規定,TPP 各成員國支持 APEC 廣泛的自由化進程。由此可見,TPP 既是一個跨太平洋的自由貿易組織,也是 APEC 框架下的自由貿易組織,TPP成員國都承認 APEC 的基本原則,都承諾實現 APEC 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目標,都強調擴大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同時,TPP 也歡迎其他 APEC 國家的加入。
(4)TPP 是一個開放性的自由貿易協定TPP 作為 APEC 成員締結的 APEC 框架下的自由貿易協定遵循了 APEC 堅持開放性、不搞排他性的基本原則,一開始就確立了擴大成員國的戰略目標。根據TPP 第 1 條第 2 款的規定,經締約國協商同意,TPP 可以擴大到其他地區,即吸收 APEC 的其他成員國參加。在美國加入后,TPP 更是不斷呈現擴大的趨勢。
1.1.2 TPP 與 FTA、EPA 的關系。
TPP 是由新加坡、新西蘭、智利和文萊 4 個發達小國締結的自由貿易協定,最初是以 2001 年 1 月正式生效的 ANZSCEP(新西蘭-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為藍本而締結的。ANZSCEP 是一個涵蓋廣泛領域的綜合性的自由貿易協定,對商品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以及電子商務交易、競爭、關稅手續、投資、貿易的技術障礙、衛生植物檢疫、政府采購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都制訂了具體的條款。并且 ANZSCEP 第 4 條還明確規定各成員國廢除所有產品的關稅,實現百分之百的貿易自由化,因而被廣泛稱之為高水平的自由貿易協定。由于 TPP 是在ANZSCEP 的基礎上締結的,因此,其內容和具體標準與 ANZSCEP 基本相同,是一個涵蓋領域廣泛的高水平的貿易協定。
FTA(Free Tade Agreement)即自由貿易協定,主要是使農產品、汽車和電子機械等產品貿易自由化的自由貿易協定;而 EPA(Economic PartnershipAgreement)是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不但包括產品貿易,而且包括服務業的交易以及投資、經濟合作等廣闊范圍的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而 TPP(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Partnership)即跨太平洋戰略伙伴協議是經濟伙伴關系協定(EPA)的泛太平洋地區版本。因此,TPP 和 FTA、EPA 的宗旨都是促進貿易自由化。
然而,TPP 和 FTA、EPA 也有一定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質量標準不同。TPP 是目前全球數百個 FTAs 中的"精品",被譽為"高質量的 FTA".與迄今的 FTA 和 EPA 相比,TPP 的特點是:它要求在更廣泛的領域迅速實現貿易自由化。首先,TPP 要求取消關稅的商品范圍更廣。TPP 規定,智利、新加坡和新西蘭的全部征稅品目、文萊 99%的稅目都要取消。而其他 FTA都或多或少保留一部分稅目。其次,TPP 要求實現的自由化領域更廣。TPP 的內容除了包括貨物貿易自由化外,還涵蓋了服務貿易自由化(使用"否定清單")、貿易救濟、動植物檢驗檢疫標準、貿易技術壁壘、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競爭政策、海關合作等方面的條款。第三,TPP 的條款中包含了勞工、環境這兩個其他自由貿易協定很少涉及的敏感領域。在 TPP 協議中附有兩個獨立的、具有一定約束力的文件,分別是《環境合作協議》和《勞工合作備忘錄》,而勞工和環境這兩個領域大多是其他 FTA 設法避免的。不僅如此,TPP 還對投資和金融服務自由化做出了相應的規定,明確提出在協定生效兩年后正式開始相關談判。
(2)開放程度不同。TPP 的四個初始成員國都是 APEC(亞太經合組織)的成員,所以,TPP 可以說是在 APEC 框架下的一個 FTA.但與 APEC 框架下的其他具有封閉性特點的 FTA 不同,TPP 始終以積極的姿態歡迎新成員的加入。
一方面,TPP 需要通過增加新的成員國來擴大成員國之間的貿易份額;另一方面,TPP 本身就是 APEC 框架下部分成員貿易自由化的樣板,在 TPP 成立之初就表明了未加入 TPP 的 APEC 成員國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加入 TPP 這一立場。
(3)TPP 的時代性更強。TPP 之所以被譽為"21 世紀的 FTA",一方面是因為 TPP 具備了傳統自由貿易協定中有關關稅減讓的內容,另一方面是因為在此基礎上 TPP 涵蓋了當前世界各國貿易自由化過程中出現的諸如食品安全、氣候變化、政策透明度以及"邊境內問題"等一系列新議題,秉持著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的原則。
1.2 日本加入 TPP 的背景分析。
1.2.1 日本加入 TPP 的國際背景。
2011 年 11 月 11 日晚,日本首相野田佳彥正式宣布日本已經決定參加 TPP 的談判。這一決定的做出對于野田政府而言,絕對是非常困難的,并且是在面臨著一系列復雜的國際背景之下所做出的。
從經濟方面來說,自 90 年代以來,日本泡沫危機爆發,日本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的狀態,很多經濟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日本失去的十年".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世界經濟增長嚴重放緩,這對本來就增長緩慢的日本經濟來說更是沉重的打擊。之后,希臘等國的主權債務危機問題令本來就不景氣的世界經濟大環境雪上加霜。為了走出次貸危機以及歐債危機的陰影,很多國家都希望能通過出口促進就業的增加和經濟的增長,日本也不例外。但是,除少數受到較少金融危機波及新興國家之外,幾乎所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都處于危機修復期,世界經濟的總需求低迷,同樣處于債務危機中的美國和歐盟已經自顧不暇,自然無法為日本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持。日本部分制造業的恢復也面臨著來自中國等新興制造業國家以及以德國為首的老牌制造業國家的競爭。與此同時,在東亞市場上,日本還面臨著中國經濟崛起的巨大壓力,2010 年中國更是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些都令日本不得不重新審視以往在貿易自由化方面的農業保護策略,并試圖通過加入 TPP 改變其貿易自由化落后的局面。
從政治層面來看,由于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帶來國際政治地位的顯著提升,日本亞洲霸主的地位岌岌可危。日本不僅面臨著中日兩國的關系因為釣魚島撞船事件再次出現惡化的情況,還要應對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若此時美國能夠重返亞洲對于日本來說十分有利。再加上,由于日美同盟關系曾因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一度遭遇破裂,日本也希望能夠通過加入 TPP 與美國重修舊好,繼續得到美國的支持,以遏制中國。為表示日本的誠意,2011 年 11 月訪問美國的外相前原誠司發表演說:TPP 可以說是下一代 FTA,是實現 FTAAP 的重要的第一步;日美兩個世界經濟大國參加的這一框架如果實現的話,不僅有經濟意義,而且有很大的政治意義,我認為這是加強日美關系的一環。
1.2.2 日本加入 TPP 的國內背景。
1.2.2.1 日本貿易自由化發展相對落后。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隨著 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區)和 EU(歐盟)的發展,組建自由貿易區(FTA)成為一種世界范圍內貿易自由化發展的潮流,日本自然也不例外。自 2002 年日本-新加坡 EPA 簽訂之后,日本對 FTA/EPA 的態度由謹慎轉變為積極主動,并制定了以韓國和東盟六國為主要締結對象的 FTA 戰略。迄今為止,日本已經與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越南、墨西哥、智利、秘魯、瑞士以及印度簽訂了 EPA.然而,上述國家不是經濟規模有限就是與日本的貿易規模太小。而日本與其最大的貿易對象中國、美國以及歐盟的 FTA 談判卻沒有什么進展。
與日本相比,韓國不僅與東盟各國、美國、印度、新加坡、EFTA(歐洲自由貿易區)、歐盟簽署了 FTA,中韓 FTA 的也在 2011 年正式開始啟動。如果按已經簽署的 FTA 或 EPA 計算,日本與締約對象國的雙邊貿易額只占其對外貿易總額的 16%,而韓國的這一份額則高達 36%;即使把正在談判的締約對象國也囊括進來,日本與締約對象國的雙邊貿易額也只占其對外貿易總額的 30%左右,仍明顯低于韓國的 60%左右,僅為韓國的一半。這意味著日本的雙邊自由貿易雖然比韓國先行一步,卻已遠遠落于韓國。
因此,日本政府和經濟界都非常焦慮,認為日本的 FTA 進程已經落后于韓國了。因此,韓國-美國 FTA 和韓國-歐盟 FTA 締結之后,以汽車、電氣等機器工業為首的出口產業集團更是心急如焚。由于擔心韓國擠占了日本這類出口產業在美國和歐洲的市場,因此以經濟產業省為代表的工商業團體一再敦促日本政府盡快參加 TPP 相關談判,希望能以此改變目前日本貿易自由化落后的局面。日本國家戰略擔當大臣玄葉光一郎也一再強調,只有參加 TPP,日本才能真正改變貿易自由化落后的局面。
1.2.2.2 亟需創造有利的出口環境促進經濟發展。
TPP 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再加上 TPP 明確規定:各成員國必須對所有產品都實現貿易自由化,不存在例外產品。因此,TPP 也被稱為高水平的自由貿易協定。另外,TPP 規定的實現貿易自由化的時間與茂物宣言的目標相比更早。這對急于打開亞太市場、擴大出口的日本來說,無疑是其實現經濟增長戰略的新契機。
經過"失去的 10 年"和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財政赤字高、通貨緊縮、人口老齡化等經濟問題十分嚴重。若能順利加入 TPP,可以改變目前日本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不利地位,扭轉日本國內企業加速向海外轉移的趨勢。
如果能夠通過加入TPP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進而建立APEC共同體,那么將十分有利于日本汽車工業、電氣機器類工業以及其他出口產業擴大出口額,進一步提高這些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早稻田大學的浦田秀次郎也認為,參加 TPP能給日本帶來很多好處。日本加入 TPP 之后,一方面,TPP 成員國之間開放市場能給日本出口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使他們增加產品的生產量、增加勞動力的雇傭數量,進而拉動長期低迷的日本經濟;另一方面,日本市場的開放也將帶來大量的廉價商品的進口,消費者也將從中受益??偟膩碚f,加入 TPP 會給日本出口產業營造一個有利的出口環境,進而促進日本經濟的發展。
1.2.2.3 長期的農業保護,帶來農業生產的低效率。
日本的農業保護一直十分嚴重。究其歷史原因,是因為日本農業受耕地面積狹小、農業人口眾多等限制,規?;洜I發展緩慢。二戰之后,由于糧食供給機制的瓦解,日本陷入了嚴重的糧食危機,缺糧狀況十分嚴重。國民獲得的配給量若按照熱量來計算只夠維持基本生命,并且這本就不能滿足人們需要的配給量也不能保證完全供應。這次糧食危機以及其帶來的社會動蕩等嚴重后果給日本的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因此,多年來日本一直重視糧食的生產,并不斷強調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1)日本實施農業貿易保護政策的原因。
日本對農業實施的貿易保護政策在發達國家中并非特例。事實上,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傾向于對農業實施保護。戰后初期,日本對農業的保護還處于較低水平。
之后,日本對農業的保護水平迅速提高。到 20 世紀 70 年代初,日本已經成為世界上農產品價格最高的國家之一。1961 年,日本政府制定了《農業基本法》,對各產業間產品的價格進行調整,使農戶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其實質是日本政府在農業集團的政治力量的影響下,實施以大米價格為核心的維持農戶高收入的農業保護政策。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日本農業的危機日益加深,在農業經營者的政治鼓動和納稅人與消費者的包容下,農業保護在政治上達成了某種均衡。盡管這種保護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進農業結構改革來說是十分有害的,但只要這種均衡不出現裂痕,農業保護會一直存在,這就是日本農業保護政策能夠長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隨著 WTO 多邊貿易談判中農業談判框架的初步建立,日本也開始考慮將其農業逐步納入國際化軌道。再加上來自美國的壓力以及日本參加 FTA 談判的驅動力,日本不得不對其長期施行的農業貿易保護政策進行反思。雖然這種外力有可能成為日本調整農業貿易保護政策的動力,但是由于其他國家也同樣存在著農業保護的政治均衡,因而不可能真正觸及到日本政府長期以來進行農業保護的根基。
這種由國內外農業利益集團形成的復雜的政治結構,成為阻礙日本進行農業改革的頑固勢力。
(2)日本進行農業保護的途徑。
日本自二戰之后,一直對農業進行保護,具體途徑為關稅保護、農業補貼以及優惠的農業稅收政策。首先,是對農業進行高額的關稅保護,日本對農產品的關稅保護在其農業保護中的份額很高,甚至在很多國家在通過不斷削減關稅以降低農業保護的情況下,日本仍然堅持長期對農產品進口實施高額關稅這一農業保護政策。
烏拉圭回合談判之后,日本農產品的平均關稅稅率雖然已降至 64.9%,但仍遠遠高于歐盟的 15.7%和美國的 10.9%;其中稅率為 30%~90%的農產品關稅稅號,日本有 111 個,少于歐盟的 313 個,略高于美國的 99 個;相比之下,稅率為100%~200%的農產品關稅稅號,日本有 138 個,大大超過歐盟的 31 個和美國的26 個;而稅率在 200%以上的農產品關稅稅號中,日本有 9 個,而歐盟只有 2 個,美國則一個都沒有(參見表 1-3)。由此可見,日本農產品進口關稅呈現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大部分農產品的關稅較低,但部分農產品的高關稅十分驚人。
2005 年 6 月,日本農林水產省根據 WTO 最新的從價稅換算方式測算的結果顯示,日本大米的關稅為 778%,大大超過迄今為止公布的 490%,而魔芋的關稅甚至高達 1705%,成為世界各國農產品的高關稅之最.
其次,施行高水平的農業補貼政策。二戰以后,日本政府一直利用數額龐大的財政對農業生產進行補貼,這也逐漸成為日本政府支持和保護農業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20 世紀 80 年代之后,日本每年的農業補貼總額均超過 4 萬億日元,農民收入中的 65%來自于政府的補貼。2000 年,日本 GDP 為 514 兆日元,其中農業產值占 1.1%,而政府農業補貼卻相當于 GDP 的 1.4%.
2003 年,日本生產者補貼值 PSE(producer support estimate)(生產者補貼值是由關稅帶來的消費者負擔(國內外價格差×產量)加上由納稅人負擔的農戶補貼。PSE=(Pd-Pw)×QP+D-L+B,Pd:國內農產品市場價格;Pw: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QP:農產品生產水平;D:政府對農業的直接補貼;L:對農業部門的征稅;B:對農業部門的財政預算投入)為 447 億美元,低于歐盟的 1214 億美元,但高于美國的389 億美元;如果對人均 PSE 進行比較,日本為 344 美元,超過歐盟的 303 美元,為世界最高;如果按 PSE 占 GDP 的比重比較,日本是 1%,略低于歐盟的 1.2%,高于美國的 0.4%;如果按 PSE 占農業產值的比例比較,日本為 58%,不僅明顯高于美國的 18%和歐盟的 37%,而且高于 OECD 平均值 32%.
因此,近年來,日本政府的這種高水平的農業補貼引發 WTO 的一些國家的反對和指責。
最后,對農業施行優惠的稅收政策。在日本的稅收體制中,與農民有密切關系的稅種主要是與土地有關的稅賦。例如,日本的法律規定:農業生產的繼承人繼承土地并將土地繼續用于農業生產的話,若土地的交易價格不足以支付遺產稅,不足的部分可以延期繳納。再比如,在日本租用土地的農民除了向土地所有者交付地租外,不用向國家繳納任何土地稅,土地稅只向土地所有者征收。此外,日本政府也在其他涉及農業的稅賦中,給予農民或農業團體特殊的優惠待遇。
(3)長期的農業保護帶來的消極影響。
長期的農業保護給日本農業帶來了一系列消極影響。首先,過度的農業保護阻礙了日本農業規模的擴大,導致日本農業生產經營規模過于狹小。1960 年,日本農戶平均經營的耕地面積為 0.98 公頃,1989 年這一數據不足 1.3 公頃。由于農業補貼的存在,日本農戶大多能獲得比較穩定的收入,而不必努力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再加上大量農業低息貸款的存在,那些經營不善、瀕臨破產的小農戶可以舉債過日。因此,日本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很小,并且這一情況長期得不到改善。
其次,長期的農業保護也阻礙了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日本農業結構長期畸形,其中種植業占有較大比重,而種植業中又以水稻為主要的農作物。例如,1960 年的種植業的產值占日本農業總產值的 80.5%,而稻米在種植業中的比重又高達58.9%.導致日本農業的這種畸形結構的原因在于農業價格補貼結構本身的不合理,對大米的補貼和保護過于嚴重。由于大米價格長期處于高位,其經營利益相對較高,農民競相種植,造成大米產量過剩而其他農產品的產量嚴重不足。最后,農業補貼嚴重造成農業投資效益惡化。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日本農業的投資效益不斷惡化。1960 年,日本農戶每年獲得的農業收益與其投入農業經營費用的比率為 268.7%,而到了 1989 年,這一比率已經降低至 155.2%.由于大量農業低息貸款等農業補貼的存在,農戶極易獲得財政資金和農業貸款,而不必慎重選擇農業投資項目。這就造成一部分農戶盲目擴大農業投資的傾向嚴重。同時,由于農業投資存在大量過剩,日本還出現了農業機械、設施長期閑置的現象。
1.3 日本加入 TPP 的進程。
自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訪問東京時宣布美國將加入 TPP 之后,TPP 受到了多方的重視。美國在宣布加入 TPP 之后,不斷勸誘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參加 TPP.在此基礎上,日本政府開始考慮加入 TPP 的問題。
2009 年 12 月 10 日,日本外相岡田克也首次對外宣布日本積極考慮加入 TPP.
作為亞太共同體的過渡方式,TPP 成為 2010 年 APEC 會議之后的一個熱點話題,引起中國、日本、美國、韓國等亞太國家的高度關注。
2010 年 11 月 13 日,在日本橫濱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首腦會議上,日本首相菅直人宣布日本將與有關國家就加入 TPP 開始進行協商談判。2010 年 11 月 14 日,參加 TPP 談判的 9 個國家在 APEC 領導人會議結束后舉行了會談,日本菅直人首相以觀察員的身份列席會議。由于農協和農林水產省的強烈反對,日本政府放緩了加入 TPP 的步伐。日本內閣長官仙谷的發言中透露,日本將于 2011 年 6 月作出是否參加 TPP 談判的決定。
然而,2011 年 3 月爆發的東日本大地震打亂了這一計劃。2011 年 5 月,日本政府發表消息稱,日本政府將推遲做出是否參加 TPP 談判的決定,經濟大臣與謝野馨同時表示,日本會在 11 月前表明立場。直到 2011 年 11 月晚,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日本已經決定加入 TPP 的談判。野田佳彥在強調日本參加 TPP 談判的意義時指出:"作為貿易立國,建設繁榮至今的日本,為了將目前的財富交給下一代,必須吸收亞太地區的增長力".這也是日本政府歷經近兩年時間,排除種種困難,最終做出加入 TPP 談判決定的根本原因。
此外,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為了參加 TPP 談判,除了必須得到 9個成員國的同意之外,還要通過美國議會的程序,因此日本政府在 2012 年春才能實際開始談判.TPP 的談判在約一年后結束。這意味著日本從制定規則的階段便開始參與談判,有利于制定對日本有利的規則。但就目前看來,日本僅做出了加入 TPP 談判的決定,至于談判的結果如何以及日本何時正式加入 TPP 目前還未可知。為了正式加入 TPP,成為 TPP 的成員國之一,日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