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下中國與中亞五國合作研究
【第一章】我國與中亞五國經濟合作的前景分析引言
【第二章】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綜述與規劃
【第三章】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前景展望
【第四章】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濟合作前景展望
【第五章】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經濟合作前景展望
【第六章】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經濟合作前景展望
【第七章】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經濟合作前景展望
【第八章】中國與土庫曼斯坦經濟合作前景展望
【結論/參考文獻】我國與中亞五國的合作發展探析結論及參考文獻
第 9 章 結論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原有框架下整合國內國際兩種資源、打通內貿外貿兩個市場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它東邊連接著新興發展、有無窮潛力的亞太經濟圈,中間串聯著資源豐富、地緣政治復雜的中亞地區,西邊緊靠高度發達、各項基礎設施完備的歐洲經濟圈。當今世界日新月異,全球化進程飛速發展,作為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歐亞地區,其本身就是世界各大力量角逐競爭的中心,戰略地位毋庸置疑。
我國政府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傾聽貿易保護與對外開放兩種聲音,研判形勢,審時度勢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宏偉設想,這是我國政府首次在國際場合就跨區域、跨國別、跨民族經濟合作一體化進程提出的可操作性構想。共同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匯點聚面、連線成片、片片相連,逐步形成跨區域合作示范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成將會是一個東起西太平洋沿岸、西到波羅的海,橫跨歐亞兩大陸的新興經濟創新合作區。但中亞五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卻與兩端的經濟引擎差距甚大。因此,中亞五國對于改善自身現狀,提高經濟發展水平都有很強烈的訴求,這就與我國政府的期望不謀而合,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也就順勢而為,既順應了歷史潮流,也滿足了中亞各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從歷史上看,中亞五國都有很好的經濟增長表現,但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和歷史上的政治糾紛、民族矛盾等突出原因,中亞地區的各項基礎設施供給嚴重不足,這不僅嚴重阻礙了中亞各國充分利用豐富自然資源謀求發展的道路,而且還給外部方面同中亞的經濟合作帶來了很大困難。從全局上看,中亞地區不應是一個"大棋局",不應是"有贏必有輸"的局面,而要構造"雙贏"新格局。
因此,中亞各國在謀求對外開放與合作上達成了共識,一致認為要切實加強中亞南北、東西交通走廊的建設。通過綜合交通通道和信息網絡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緊密聯系起來,以干線基礎交通設施和區域中心城市為依托,以對外貿易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優化配置、合理布局、取長補短為動力。具體來講:哈薩克斯坦油氣資源豐富,經濟實力居于中亞五國首位,銀行業發達,所以與哈薩克斯坦開展油氣能源和銀行業合作;吉爾吉斯斯坦礦產資源豐富,但其國內開采和加工能力不足,所以與吉爾吉斯斯坦開展黃金等礦產資源合作;塔吉克斯坦水電資源豐富,但其國內水電產能發展嚴重不足,所以與塔吉克斯坦開展水電資源合作;烏茲別克斯坦棉花等經濟作物市場繁榮,我國需求量很大,所以與烏茲別克斯坦開展棉花等經濟作物合作;土庫曼斯坦是永久中立國,地緣政治優勢明顯,所以與土庫曼斯坦開展人力資源培訓合作。綜上所述,建成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為了讓中亞五國與我國政策相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心意相連、民心相聚。因此,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大局觀的綜合戰略規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光明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楊正泰:明代驛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11 月。
[2] 張偉:古絲綢之路,漢唐盛世的開放交融,中國經濟周刊,2014 年第 26 期。
[3] 范少言,王曉燕,李健超:絲綢之路沿線城鎮的興衰,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年。
[4] 黎羌:古絲綢之路與新絲綢之路,2013 年 10 月。
[5] 周勵:復興"絲綢之路"計劃,西部大開發,2008 年第 1 期[6] 崔林濤:加強陸橋區域合作,共創現代絲路輝煌,中國軟科學,2001 年第12 期。
[7] 朱顯平:中國-中亞新絲綢之路經濟發展帶構想,東北亞論壇,2006 年第 9期。
[8] 李忠民,劉育紅,張強:"新絲綢之路"交通基礎設施、空間溢出與經濟增長,財經問題研究,2011 年第 4 期。
[9] 易顯河:復興"絲綢之路"計劃,西部大開發,2008年第1期。
[10] 王海燕:經濟合作與發展-中亞五國與中國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 王海燕:后金融危機時期中亞國家綜合經濟形勢-跌宕起伏,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2年第10期。
[12] 段秀芳:中亞國家現行外貿政策及其評價,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7年第3期。
[13] 吳宏偉:中亞地區發展與國際合作機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年。
[14] 王年平:從哈薩克斯坦地下資源近年來重大修改看其能源政策的變化,國際石油經濟,2007年第15期。
[15] 明海會,馬軍強,張慶輝:哈薩克斯坦石油工業發展趨勢及對中哈油氣合作的建議,石油工業出版社,2012 年。
[16] 吳建軍:吉爾吉斯政府的黃金戰略與庫姆托爾金礦,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1997 年第 1 期。
[17] 王鳴野:吉爾吉斯斯坦-中間地帶的困境,新疆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
[18] 馮懷信:水資源與中亞地區安全,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 年。
[19] 俄羅斯中亞通訊社:中亞國家準備徹底解決水資源利用問題,中亞信息,2005年第8期。
[20] 張瑜:中亞地區水資源問題,中亞信息,2005 年第 10 期。
[21] 莉達:中亞水資源糾紛由來與現狀,國際資料信息,2009 年第 9 期。
[22] 楊蓮娜:中國棉花的進口依賴與棉花進口安全,財貿研究,2012 年第 2 期。
[23] 王國英、孫壯志: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體制改革,東歐中亞市場研究,2002年第 2 期。
[24] 李鵬飛:中國棉花進口貿易的國際市場勢力研究,浙江工業大學,2012年。
[25] 秦放鳴:對烏茲別克斯坦經濟改革模式及經濟發展的再思考,俄羅斯東歐市場,2006年第3期。
[26] 施玉宇:土庫曼斯坦,列國志出版社,2005年1月。
[27] 朱成虎:十字路口-中亞走向何方-土庫曼斯坦,時事出版社,2000年1月。
[28] 龔獵夫:積極中立世代安寧-透視土庫曼斯坦的中立政策,國際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
[29] 趙亞博,方創琳:中國與中亞地區油氣資源合作開發模式與前景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14年第3期。
[30] 李秀慧,于汶加:我國天然氣供需趨勢及對策建議,中國礦業,201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