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經濟轉型升級視角下長三角產業鏈金融發展探究
【第一章】長三角產業鏈金融建設分析緒論
【第二章】產業鏈金融相關理論回顧及文獻綜述
【第三章】長三角產業鏈金融發展現狀
【第四章】發展產業鏈金融SWOT分析
【5.1 - 5.3】構建產業鏈金融與經濟轉型升級評價指標體系
【5.4 5.5】長三角地區經濟轉型與產業鏈金融水平評價
【第六章】產業鏈金融對經濟轉型升級促進作用實證研究
【第七章】各地區產業鏈金融發展方向探析及對策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產業鏈金融發展問題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 相關理論回顧及文獻綜述
2.1 產業鏈金融的定義及研究綜述
2.1.1 產業鏈金融定義綜述
產業鏈的思想源于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但主要局限于企業內部分工。馬歇爾將分工擴展到企業間,強調其分工協作的重要性,可稱為產業鏈理論的真正起源。而明確提出產業鏈概念的是我國學者傅國華。目前國外多涉及價值鏈、供應鏈等領域,而對產業鏈的研究甚少,國內的研究相對較多?,F實中產業鏈原理應用越來越廣,學者對產業鏈的關注也越來越密切。
而產業鏈金融這個概念在我國近幾年才興起,且通過對 EBSCO、ElsevierScienceWiley-Blackwell 等數據庫的查找,國外幾乎沒有產業鏈金融的相關研究,只有少許供應鏈金融的相關研究。
在國內學者的相關文獻中,更多的是對產業鏈金融相關概念及其作用的研究。
在博鰲亞洲論壇 2013 年年會上發布的《小微企業融資發展報告:中國現狀及亞洲實踐》稱,產業鏈金融就是金融機構以產業鏈的核心企業為依托,針對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設計個性化、標準化的金融服務產品,為整個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的一種服務模式(呂東,2013)。也有學者認為,產業鏈金融是金融機構(銀行)通過擴展對核心企業的服務,即通過將處于產業核心地位的企業和上下游中小供銷商連成一個整體,從原材料采購到制成中間品及最終產品,最后連同最終消費者一起,全方位地為鏈條上的多個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從而實現整個產業鏈不斷增值的金融業務模式。產業鏈金融順應了產業競爭升級為協作競爭態勢,既延伸銀行的縱深服務,也解決中小企業特別是貿易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朱磊,2012)。而民生銀行則將產業鏈金融定義為創造業務附加值的活動,是對由分布零散的眾多上下游小微企業及核心企業構成的產業鏈進行金融產品設計和服務的活動(李蕾,2013)。
2.1.2 產業鏈金融評價體系綜述
由于產業鏈金融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當前對于產業鏈金融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較為稀少。國內少許供應鏈金融的相關研究中是通過企業的微觀數據建立企業的供應鏈金融評價體系。如朱文貴,徐最(2007)通過客戶評價指標與內部運作指標兩方面建立供應鏈金融績效評價體系;孫曉燕(2006)從供應鏈及其管理理論入手,針對供應鏈績效的衡量問題開展研究,主要探討了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的量化以及供應鏈績效評價綜合指標體系的建立;熊熊,馬佳,趙文杰等(2009)通過企業的財務數據、整體營運狀況等建立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2.1.3 小結
從上述的研究中可見,對于產業鏈金融的研究多在于概念與作用等方面,關于其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通過宏觀數據建立一個城市或地區整體的產業鏈金融評價體系更是沒有。此外,上述各領域所指的產業鏈金融與供應鏈金融也并無本質上的區別。
而本文所研究的產業鏈金融與以往不同,是將目前長三角各個金融機構已經開展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進行方式創新,在原有"銀企"合作的模式上,構建"政銀企"合作的新模式,我們認為產業鏈金融是:由政府、商業銀行、龍頭企業或若干核心企業等為主所構成,通過解決產業鏈中的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煩、難、貴問題,助推產業轉型升級,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開放系統。政府在其中主要的作用是:制定產業政策,構建制度環境,規范市場秩序,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2.2 經濟轉型升級相關研究綜述
2.2.1 經濟轉型升級主要理論支持
(1)經濟演化理論
由于新古典經濟學把研究的重點放在資源配置和市場機制的研究,技術進步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以外生變量的形式出現在主流經濟學中。而對于任何一個試圖研究長期經濟發展機制的經濟學家來說技術進步都是無法回避的。馬克思早就指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規律是促使社會形態發生轉變的動力,而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技術進步。熊彼特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思想,并成為"創新理論"的開創者,提出技術創新活動一般先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再通過技術創新在產業間擴散、流動,進而對產業演進產生影響([美]威廉阿瑟,劉易斯,1989)。進入 20 世紀 70 年代之后,對創新和技術進步的研究出現了兩條路徑。
一條路徑是在新古典經濟學的框架內引入技術進步,也就是所謂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而另一條路徑上的經濟學家則主張徹底推翻新古典經濟體系,運用生物學中有關生物基因突變、選擇和遺傳等概念來研究經濟發展,這就是演化經濟學。
經濟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演化過程,不僅要研究資源配置問題,更重要的是研究資源創造問題。因此,演化經濟學認為應該以有限理性為前提,借助生物學方法分析技術創新、選擇和擴散所引起的經濟演化。毛偉(2011)借助于演化經濟學,從企業、產業、空間和制度四個層面來討論技術進步和經濟轉型升級。
(2)產業結構升級理論
技術創新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來源,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推動力。其中最主要的是技術周期與"雁行模式"的研究。
技術周期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格·門施(Grid·Mensch)、馮·丹因(Von·Dan)等。"雁行模式"始于 20 世紀 80 年代,提出者是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他在"雁行產業發展形態論"中指出日本的產業發展經歷了層級關系形狀呈倒"V"型的進口、進口替代、出口和重新進口四個階段,這種形狀與順次展飛的大雁所形成的圖形非常相似,由此而取名"雁行模式"(胡俊文,2003)。自其被提出以來,雁行模式得到深度拓展,許多學者將其用之于解釋亞洲國家尤其是日本的國際分工與經濟結構變化的過程,同時被用來形容東亞國家或地區彼此間相互依存,相互波及,經濟順次起飛的歷史過程。雁行模式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東亞國家或地區間的產業轉移。
(3)產業轉移理論
產業轉移是一種經濟現象,是由經濟發展水平、市場、規模經濟、產業集聚和比較優勢等眾多因素導致而成。當今世界產業經濟的發展處在一個全球化、現代化以及結構調整與轉移并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改造并存的時期。
產業經濟全球化與現代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和必然趨勢,更是我國產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新形勢。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轉移是世界各國為在國際分工與國際競爭中獲取更大利益而采取的戰略決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表現明顯。傳統產業對于美國、日本等發達的國家以及以我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言仍然是支柱產業。工業發達的國家在產業結構調整、采用高新技術升級傳統產業等方面主要采取三類措施:一是把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污染嚴重的傳統產業逐步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并采取相應措施使這些發展中國家所生產的產品滿足發達國家的需要。二是對于像鋼鐵、重化工、汽車制造業等資本密集型的傳統產業,大力進行以節約能源、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為中心的技術革命與技術升級。
三是積極建立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群、密集區,以及知識和技術密集城市(李悅,2008)。
我國傳統產業對經濟發展貢獻巨大,而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還亟待提升,要想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或趕超它們,我國就必須立足基本國情,不失時機地把握住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發展期,積極制定與出臺產業發展的戰略政策,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陳江勇,2012)。
(4)價值鏈理論
關于產業轉型升級,國內外的研究最先從核心競爭力和動態能力的角度進行,后嵌入全球價值鏈中并與產業集群和技術能力等融合展開探討。"價值鏈"這一概念,是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波特于 1985 年提出的。波特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Kogu(t1985)、Gereff(i1994)、Henderson(1998)、Kaplinsky(2003)等對價值鏈不斷進行完善,提出價值增加鏈、全球商品鏈,最后形成了全球價值鏈模式。
2.2.2 經濟轉型升級研究綜述
經濟轉型是前蘇聯理論家哈林在研究新經濟政策時最先使用的概念(吳光炳,2008)。一般指由傳統的、高度集中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和民主法制社會的轉型。也有學者將其廣義的理解為制度變遷和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兩個層面的結合,如吳光炳(2008)根據我國轉型實際,認為經濟轉型至少包括三層含義:經濟發展形態的改變、資源配置方式的更替和社會制度的變化。李卓(2014)在其文獻中指出,經濟轉型升級實際上包含了經濟的轉型升級、產業的轉型升級和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三個層次。
朱元秀(2013)認為,當前,長三角地區面臨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緩解資源環境約束、著力推進改革攻堅等多方面的繁重任務,經濟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龔發金(2008),黃永春、楊以文(2012),練維維(2012),朱元秀(2013)等分析了制約當前長三角經濟轉型升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點:(1)傳統發展觀念的制約;(2)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困難;(3)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不高;(4)自主創新能力弱。
當前對于經濟轉型升級評價指標體系方面的研究也較為豐富,如李朋(2012)在其文獻中構建了產業結構水平綜合評價體系;吳曉波(2013)在其著作中通過資源類指標、過程類指標、產出類指標對浙江創新型經濟進行分析;朱元秀(2013)通過綜合指標法建立長三角轉型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通過國內外文獻研究,筆者發現對于經濟轉型升級理論研究較為豐富,但是缺乏具體有效的措施與路徑,本文欲在下文研究中改進其不足,探索一條切實有效的新路徑。
2.3 小結
通過查閱并總結國內外眾多文獻,國外幾乎沒有產業鏈金融的相關研究,只有少許供應鏈的相關研究,而從國內的研究發現,其所指的產業鏈金融與供應鏈金融并無本質上的區別。其次,當前對于產業鏈金融的研究多在于概念與作用等方面,關于其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通過宏觀數據建立一個城市或地區整體的產業鏈金融評價體系的不多。此外,當前對于經濟轉型升級、產業鏈金融的研究都是將其各自作為獨立的個體進行研究,而從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角度對產業鏈金融進行研究也較為稀少。
本論文《長三角產業鏈金融研究――基于經濟轉型升級視角》是在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研究長三角產業鏈金融的發展現狀及其存在問題,構建長三角產業鏈金融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長三角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對其產業鏈金融的發展路徑進行具體探析,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通過合理的政策設計規制政府和企業的行為,提高產業鏈金融的效率,提升長三角產業在全球生產網絡、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中的地位,引導產業鏈延伸和高端化發展,增強長三角經濟活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而提升長三角區域經濟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理論意義、政策意義、創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