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經濟轉型升級視角下長三角產業鏈金融發展探究
【第一章】長三角產業鏈金融建設分析緒論
【第二章】產業鏈金融相關理論回顧及文獻綜述
【第三章】長三角產業鏈金融發展現狀
【第四章】發展產業鏈金融SWOT分析
【5.1 - 5.3】構建產業鏈金融與經濟轉型升級評價指標體系
【5.4 5.5】長三角地區經濟轉型與產業鏈金融水平評價
【第六章】產業鏈金融對經濟轉型升級促進作用實證研究
【第七章】各地區產業鏈金融發展方向探析及對策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產業鏈金融發展問題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 長三角產業鏈金融發展現狀
3.1 長三角產業鏈金融主要形式及其代表案例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是我國經濟的主力軍,包含了中國近半數的經濟百強縣,此地的企業發展迅速,包括大眾汽車、金山石化等數千家實力超強、規模巨大的聞名企業,并以上海為龍頭,形成了長江三角洲都市群,金融業發展迅速,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陳莉,2014)。在長三角地區的發展過程中,此地幾乎各大金融機構都開展了產業鏈金融,并在逐漸的發展中形成了形式多樣以及業務名稱大多不同的產業鏈金融業務。
嚴格從符合本文的定義分析,目前長三角地區尚無完全意義上的產業鏈金融業務。各地區的產業鏈金融業務及產品發展情況尚處于產業鏈金融的萌芽階段,當前的產業鏈金融業務主要通過對產業鏈內部的交易結構進行分析,引入龍頭或核心企業、物流監管企業、資金流導引工具等環節,對產業鏈上不同節點提供針對性的金融服務,是傳統貿易融資的延伸和拓展。以浙江杭州為例,其主要模式有縱向供應鏈金融、橫向產業集群金融和網絡平臺金融等模式,主要產業鏈金融業務。
(1)縱向供應鏈金融模式
該模式的產業鏈金融通過"供-產-銷"供應鏈,形成銀行、龍頭企業、上下游中小企業、產品供應鏈互利互動、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其中,核心企業出于產業發展需要,發揮其產業帶動作用和信用優勢,承擔主要融資方職責,從而通過供應鏈和資金鏈,將材料供應企業、制造企業、銷售企業等,直至最終客戶都連成整體,實現供應鏈的不斷增值。
具體可分為三種模式:一是保兌倉融資服務模式。以銀行信用為載體,以銀行承兌匯票為結算工具,由銀行控制貨權,賣方(或倉儲方)受托保管貨物并對承兌匯票保證金以外金額部分由賣方以貨物回購作為擔保措施,由銀行向生產商(賣方)及其經銷商(買方)提供的以銀行承兌匯票的一種金融服務。該模式不僅為銀企間的合作構架新橋梁,也將金融機構有機地融入產業供應鏈體系之中,成為供應鏈管理中的金融服務提供者。二是代理融資服務模式。金融機構委托大供應鏈主導企業,對其配套的物流企業進行金融監管,再由金融機構提供融資、結算等多項內容于一體的綜合服務業務。主導企業可以通過供應鏈融資服務,幫助中下游物流商解決融資困難,保證與其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和穩定的供貨來源。
三是保理融資服務模式。保理融資服務模式提供的應收貨款增值服務,能有效減少或杜絕三角債的形成,確保貨主及時回收貨款,整合物流與資金流,使其同步發展。
杭州金融機構普遍推出了供應鏈金融產品,但是總體規模偏小。規模最大是農行,目前總體授信額度在 40 多億元,工行授信額度大約為 10 億元,而招行及浙商銀行分別只有 4 億元及 3.5 億元。
【案例 1】中國進出口銀行浙江省分行、中國銀行浙江省分行與浙大網新集團的戰略合作模式。
浙大網新集團作為浙江省內服務外包行業的龍頭企業,已經逐步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 IT 應用服務提供商和主要的軟件出口商之一,金融機構積極與該公司對接,不僅為其提供流動資金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保理、保函等一系列綜合授信產品,還根據公司主要業務均涉及境外采購、銷售、結算的特點,為客戶提供了現金管理、國際結算以及靈活的匯率避險產品等。通過對杭州市部分金融機構的調查訪問,供應鏈金融在杭州市總體上呈現出發展較快、業務種類較多,但規模不大、制約因素較多的特點。
(2)橫向產業集群金融模式
橫向型產業鏈金融模式是指在商業體、產業集群內,對有較高關聯度的同類企業提供整體金融服務的模式。這些企業有著相似的特性與財務結構,金融機構針對其特點,借助商業體、產業集聚中的管理者和信息收集機構提供的軟信息,批量對其提供金融服務。
【案例 2】"富陽中民造紙產業整合基金"運作模式
該基金于 2013 年 8 月由中國民生銀行與中民資本以有限合伙方式設立的,總規模達 20 億元。該基金由民生銀行負責募集 12 億元優先級資金,由富陽政府和當地龍頭企業負責認購 8 億元的次級份額?;鸬馁Y金專項用于富陽市第六輪造紙產業整合,將其中 84 家造紙企業整合成 22 家。經過該輪整治升級,廢水排放量和 COD 排放量將減少 15%,企業數量減少 62 家,關停造紙產業落后產能 125萬噸,新上先進產能項目的 360 萬噸。通過整合實現了產能技術提升、土地集約使用、排污指標和能耗同時相應減少的節能減排提效的目標。從企業角度,行業領先企業獲得了制約其發展的排污指標和土地等稀缺資源,有利于自身的技術升級,同時也避免了行業內爭奪稀缺資源的惡性競爭;關停企業獲得了淘汰產能補貼款和拆遷補償,從而退出了目前經營困難和環保壓力巨大的經營困境。
【案例 3】杭州銀行科技支行模式
科技支行的性質為杭州銀行總行直屬專營機構,科技支行將原先分散于杭州銀行各個支行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逐步納入進行統一管理??萍贾兄攸c與各類科技園區平臺開展合作,批量聯系園區內科技企業并提供金融服務。
【案例 4】中信銀行杭州分行園區模式
中信銀行支持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東部軟件園等示范性園區的建設,提升了園區的綜合服務能力和品位,吸引了一大批服務外包的龍頭企業入駐園區。同時積極為新入駐園區的優質服務外包企業提供信貸支持。
(3)網絡平臺金融模式
平臺型產業鏈金融模式是指基于電子商務平臺,尤其是大型網上商城平臺的金融模式。近年來,杭州市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大型網商在對產業園區投融資平臺、網商企業融資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案例 5】阿里小貸公司專營化網絡模式
其服務依托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臺,為平臺上進行交易的企業提供信貸支持。
日常經營中的貸款申請、發放、歸還等整套流程,均在線上完成,實現網絡化流程營運。根據小微網商的特點,阿里小貸公司發放貸款均采用信用方式進行,即依據網商在線上的信用記錄(如資金流、交易評價、客戶數量、客戶投訴情況、收到的和發出可交易產品反饋次數等信息)評定資信并決定是否放貸。以全網絡營運系統技術的支撐,實現了"流程化、標準化及全天候"的放貸,真正做到了為客戶提供"小額、快捷、高頻"的服務。在實際運營中,阿里小貸公司所有放貸金額均不超過 50 萬,筆均放貸金額不足 1 萬元,戶均放貸金額不足 5 萬元,85%的放貸金額在 5000 元以下,遠遠低于商業銀行和其他小額貸款公司。并以貸前模型過濾與篩選、貸中身份信息核查與資信甄別和貸后實時監控與催收三個互聯的環節實施風控。阿里小貸公司的設立和營運,為電子商務網增加了資金融通的新功能。該模式具有可持續性并可復制運用到其他電子商務網站,這可以提升電子商務平臺的功能,擴大杭州市電子商務之都的影響,對促進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3.2 長三角產業鏈金融存在的問題
(1)核心企業參與意愿不高
核心或龍頭企業在產業鏈金融業務合作中,為其上下游的中小型企業提供必要支持的意愿較弱,大多不愿為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措施提供必要的配合,如配合銀行變更付款賬戶、確認應收賬款、告知發貨或付款進度、提供經銷商或供應商的歷史交易信息等。主要原因是核心企業一旦提供擔保,將承擔其產業鏈客戶所帶來的巨大風險,萬一風險真的出現,其損失將比較多,自己還有可能被拉垮。
(2)銀企信息不對稱
產業鏈金融要求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對稱和匹配,而目前銀行在獲取相關信息時的成本較大,這制約了銀行在該項業務上的拓展;由于各地缺少統一公共金融信息服務平臺,相關信息難以獲取,各地多數銀行仍然沒有開展相關業務;同時信息來源不暢導致一些企業不知道或不熟悉產業鏈金融相關服務,這也使得金融機構在拓展產業鏈金融業務、發展客戶時存在種種困難。
(3)風險控制難度大
目前,商業銀行的產業鏈金融信息系統建設相對滯后,龍頭企業通過產業鏈金融將其良好的信用延伸到上下游中小企業,這是一大創新,但同時也存在潛在的危險,可能造成風險在產業鏈中快速傳遞,即產業鏈中的某一企業出現道德或信用風險,則風險可能會隨著產業鏈條迅速擴散。首先,由于我國征信體系尚不健全,其引發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將會加大風險控制的難度。其次,由于產業鏈上的客戶都屬于同一行業,行業周期性風險管理是個難題;再次由于我國目前金融制度和產業鏈項下的法律關系復雜,在法律地位、貨物監管、資產處置、權力追索、交易文本的確定等諸多方面涉及一系列新的法律問題,現有法律很難完全覆蓋,這也會給產業鏈金融業務帶來法律風險;第四,由于產業鏈金融強調授信方案的完整性,而具體融資品種復雜程度較高,貨押項下存在盯市、補倉等操作要求較高的行為,且在存貨質押、第三方監管、應收賬款回款管理等環節,紙質單據傳遞、價格監測、臺賬登記、余額核對等過程操作頻繁,管理難度較大,極易引發操作風險。在產業鏈融資模式下,銀行普遍將質物監管外包給物流企業,由其代為實施對貨權的監督,銀行將放松對物流信息的監督并由此增加了物流監管方帶來的風險。
(4)監管難度較大
產業鏈金融業務的發展涉及到第三方物流的監管,金融機構需要與有實力的大型物流企業進行合作才能有效降低風險。雖然長三角物流發展走在前列,但還是缺少大型的物流企業,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平臺與銀行業務的對接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因此,目前主要依靠銀行自身建立的平臺拓展業務,收集信息的成本仍然偏高。由于信息不對稱,物流監管方會出于自身利益追逐而做出損害銀行利益的行為,或者由于自身經營不當、不盡責等致使銀行質物損失。
(5)產業政策與金融服務不匹配
一是產業政策中缺少金融支持相關內容。以杭州市為例,目前十大產業相關政策文件中,僅《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設推進信息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市委【2013】6 號)涉及金融服務支持內容,其他重點發展產業的政策中鮮有涉及。二是各類政府主辦的融資服務平臺如市創投服務中心、市再擔保中心、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等,缺少針對產業鏈金融的特點服務設計。三是金融機構產業鏈金融產品與政府主導產業匹配度低。
(6)其他制約因素
一是產業鏈金融專業人才缺乏。產業鏈金融的業務營銷、方案設計、風險評判等具備一定的專業性,其服務作為系統性業務不僅需對龍頭企業及其產業鏈整體的運行進行把握,還需熟悉其產業風險表現形式、產業競爭模式、總體行業特性等,故而對從業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實際工作中,金融機構對其內部管理大都沿用傳統業務模式,業務素質過硬的產品管理隊伍的相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其業務發展。二是過度融資問題。因為金融競爭比較厲害,大型企業較少的地區,各企業往往會在同一塊產業鏈上,不同的商業銀行都提供類似的產品,提供非常多的資金。而"富資金"的出現會使企業對投資欲望更加強烈,容易爆發出一些跨行業的、跨體制的投資問題和難點。三是異地授信政策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