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經濟轉型升級視角下長三角產業鏈金融發展探究
【第一章】長三角產業鏈金融建設分析緒論
【第二章】產業鏈金融相關理論回顧及文獻綜述
【第三章】長三角產業鏈金融發展現狀
【第四章】發展產業鏈金融SWOT分析
【5.1 - 5.3】構建產業鏈金融與經濟轉型升級評價指標體系
【5.4 5.5】長三角地區經濟轉型與產業鏈金融水平評價
【第六章】產業鏈金融對經濟轉型升級促進作用實證研究
【第七章】各地區產業鏈金融發展方向探析及對策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產業鏈金融發展問題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4 發展產業鏈金融 SWOT 分析-基于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角度
4.1 發展產業鏈金融 SWOT 分析
(1)優勢(Strengths)分析
S1: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產業鏈金融能夠拓寬產業鏈上成員企業的融資渠道,滿足其融資需求。從經營風險和收益出發,商業銀行一般更傾向于為大型企業與政府項目提供貸款,而中小微企業貸款通常以抵押擔保為主,不僅融資期限短,且融資成本高(王曄,2014)。中小微企業多數為核心企業或龍頭企業的上下游配套企業,通過產業鏈金融,能夠促進其與核心或龍頭企業建立一種穩定且長期的戰略協同關系,進而在不同的分工與合作下實現整個產業鏈的不斷增值。
S2:推動產業鏈整體發展
產業發展實踐表明,工業化初級階段的標志是產業集群,而產業鏈則是工業化的關鍵階段,現代產業競爭的主要形式更多地趨向于產業鏈競爭。產業鏈金融以產業鏈整體為對象,根據產業屬性及特征,量身打造金融業務,將資金注入到產業鏈之中,改善產業鏈中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財務狀況,能夠有效地提高產業鏈的效率,推動產業整體發展。
S3:降低金融風險
首先,產業鏈金融能夠從信息角度控制風險,異地金融風險通常較難控制,而產業鏈金融中異地企業有屬于當地企業的關聯企業,因此以各大商業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其異地金融業務風險能夠從信息角度得到控制。其次,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業能夠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介入提前獲得資金,避免了因資金斷裂而影響到整個產業鏈的運作。同時,核心或龍頭企業也能通過銀行系統更真實確切地了解上下游企業的資信水平。此外,產業鏈金融借助于政府的產業政策與相應信用擔?;?、產業發展基金、產業互助基金的支持與風險共擔,能夠顯著降低金融風險。
S4:金融對產業整合的放大效應得以充分發揮,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
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所在,但它們都離不開金融的"粘合"與引導作用。發展產業鏈金融,有助于促進資金在產業鏈內部有效流動,從而以較小的資金量,盤活產業鏈內大量的沉淀資金,進而帶動整個產業的整合發展。
S5:政府引導助推作用能夠充分發揮。
產業鏈金融由政府、商業銀行、龍頭企業或若干核心企業等為主導,政府能夠通過合理的政策設計規制政府和企業的行為,提高產業鏈金融的效率,提升長三角產業在全國乃至全球生產網絡、價值鏈和供應鏈中的地位,引導產業鏈延伸并向高端化發展。
(2)劣勢(Weaknesses)分析
W1:理論與實踐處于起步階段。
我國產業鏈金融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均缺乏相關的經驗,相應的管理機制不完善。由于缺乏制度化的約束,產業鏈金融各成員之間的共同體關系不夠穩健,此外,由于產業鏈金融屬于新生事物,一些新興、戰略企業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產業鏈金融服務,致使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提供產業鏈金融服務時難以拓展客戶群體。同時,金融機構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融資服務創新實踐不足,缺乏針對性地融資解決方案,沒有起到優化產業鏈整體效能的作用,并且產業鏈金融的組織創新、技術創新等仍然滯后于企業的實際需求。
W2:中小企業征信體系不完善,風險控制難度大。
當前對中小企業的征信體系不完善,金融機構面臨較大的控制風險,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目前對于中小企業的評測主要是對融資信息進行簡單的靜態分析,這致使其業務發展目標與信貸業務政策常常不相匹配。此外,金融機構由于受到人力等各方面資源的限制,對產業鏈中相關企業的信息及數據無法獨立地收集與分析,故而難以精確、全面地掌握產業鏈的整體狀況(朱磊,馮銳,2012)。
W3:龍頭企業或核心企業觀念滯后。
當前許多核心企業對于產業鏈金融參與意愿不高,且部分企業較為強勢,不愿為銀行的風險控制措施提供必要的配合和支持。
W4:當前產業政策與金融服務不匹配。
當前長三角各市政府主辦的融資平臺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創投服務中心、再擔保中心等,缺少針對產業鏈金融特點的服務設計。金融機構的產業鏈金融產品與政府主導產業匹配度低。
W5:缺乏在世界上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
當前長三角乃至全國的各項新興、戰略主打產業中,缺乏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優勢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
(3)機會(Opportunities)分析:中小企業融資需求
當前社會各界對中小企業融資煩、難、貴的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中小企業促進法》的頒布表明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受到了高度重視,而產業鏈金融正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此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長三角地區電子信息、電子商務等行業處于全國前沿。
隨著步入信息化時代,及時性與準確性是企業對信息的基本要求,這也決定了產業鏈金融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等的支持。而長三角地區的電子信息、電子商務等行業均處于全國前沿,為產業鏈金融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長三角地區物流產業較為發達。
產業鏈金融的發展須依托完善的物流體系,產業鏈金融業務運行的質量與物流企業的成熟度、資信度息息相關。當前我國江浙滬地區的物流體系發展得較為成熟,在全國處于領先地步,良好的物流系統為產業鏈金融的發展提供切實的硬件支持。
:新形勢下競爭的主要形式是產業鏈間的競爭。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分工模式從最初的企業內產供銷一條龍逐步轉化成企業之間產供銷專業化分工,同時企業間的競爭也逐步轉向產業鏈間的競爭(趙可滿,2010)。而產業鏈金融正是應運而生的金融創新服務,將產業鏈作為整體,全方位地為鏈條上各個節點的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為產業鏈金融發展帶來機遇。
上海作為長三角龍頭城市,其戰略目標是到 2020 年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這個定位則要求上海須加快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同時也加快其他產業的轉型升級。但上海"四個中心"的建設,不僅僅是依靠其自身能夠實現的,還需要從區域整體來謀劃發展(朱元秀,2013)。故上海"四個中心"的建設必然會推動整個長三角地區的轉型與發展。而產業鏈金融的發展能夠提升長三角產業在全球生產網絡、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中的地位,引導產業鏈延伸和高端化發展。故上海"四個中心"的建設也必然會為長三角地區產業鏈金融的發展帶來機遇。
:切合長三角發展的訴求。
長三角城市群作為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群,肩負著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國際規則制定和爭奪經濟話語權的歷史重任,必須要改變過去被動參與國際分工的局面,而要在全球進行資源配置,主動參與國際競爭。后危機時代的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對長三角地區來說正是轉型升級、提升自身競爭力和國際化水平的良好時機。而產業鏈金融的發展正是切合了這一時代訴求。
(4)威脅(Threats)分析
T1: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產業鏈金融屬于金融創新,相關的法律尚不完備,而傳統的監管法律法規難以適應其發展,就會導致潛在風險的產生,其風險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法律法規相對的無效性;(2)法律法規結果的不確定性;(3)金融機構員工其行為在法律上的無效性。
T2:產業鏈整體風險。
產業鏈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如相關政策的調整、市場需求變化、核心技術的改進與變革等,這些因素極難預測,一旦發生變化,會對整個行業產生影響。
而在產業鏈內部,由于其流程節點較多,加劇了業務人員的操作風險,同時,若產業鏈上的某個企業出現融資問題,則影響可能會蔓延到整個產業鏈(張晉東,2013)。
T3:同業競爭激烈。
村鎮銀行、小貸公司、金融租賃和融資租賃公司等各類民營金融機構大量出現,其門檻較低,多數中小企業傾向通過民間借貸獲得資金。
4.2 發展產業鏈金融的 SWOT 戰略
綜合分析長三角地區產業鏈金融各項內外部因素匹配所形成的 SO、ST、WO和 WT 戰略,可以得到長三角產業鏈金融發展的 SWOT 戰略。
SO 戰略:此戰略強調發揮產業鏈金融各項優勢來把握機會,適用于業務拓展階段:中小微企業對于產業鏈金融業務市場需求旺盛,產業鏈金融服務應利用廣泛的客戶資源,挖掘客戶的融資需求,推進市場開發并搶占市場。此外,長三角地區正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發展產業鏈金融能夠切合這一時代訴求。
WO 戰略:該戰略是通過借助外部的機遇來彌補自身的不足,產業鏈金融需抓住長三角地區轉型發展給予其業務拓展的機遇,將劣勢轉為優勢,克服自身不足,促使其業務得到較好的拓展(章和杰,2010)。此戰略宜在產業鏈金融初步拓展業務,又亟需將業務進入深入拓展時采取。
ST 戰略:此戰略適用于產業鏈金融發展成熟階段,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回避威脅。產業鏈金融應通過創新豐富產業鏈金融產品,提供種類多樣、個性化、差異化的服務產品,從而提升市場的競爭力。
WT 戰略:克服劣勢,回避威脅,此戰略適用于市場衰退階段。外部的威脅較大時,產業鏈金融業應收縮產業鏈金融業務,加強風險控制,專注優質客戶需求。
當前長三角地區的產業鏈金融正處于發展的初期,機遇與挑戰并存,各地發展產業鏈金融業務宜采用 SO 戰略,發揮自身的優勢,把握機會,挖掘客戶的融資需求,大力開發市場,搶占份額,拓展其業務。再加上中小微企業對于產業鏈金融業務的旺盛需求以及長三角地區轉型升級帶來的機遇,其業務必然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