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意大利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系統的優點探析
【第一章】意大利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研究緒論
【第二章】信用擔保體系一般分析
【第三章】意大利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發展歷程及特點
【第四章】意大利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主要構成
【第五章】意大利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成功經驗與存在的問題
【第六章】意大利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參考文獻】意大利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研究參考文獻
第 2 章 信用擔保體系一般分析
2.1 信用擔保和信用擔保體系的概念。
提到信用擔保體系,首先應當提及信用擔保的概念。信用擔保體系是信用擔保逐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信用擔保是指需要融資擔保的企業依照與擔保機構簽訂合同中的規定在向金融機構融通資金過程中,由擔保機構為相關企業提供擔保,當借貸人不能進行債務償還的時候,擔保機構代替債務人償還債務,保證債權人經濟不受損失的融資方式.
到目前為止,信用擔保體系并未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其大致的含義是指世界各國為扶持企業發展,提升企業融資能力而普遍建立的一個系統。其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擔保主體,擔保對象,擔保資金來源,以及擔保的風險控制和監督管理.
2.2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產生的原因。
2.2.1 中小企業內部缺乏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
目前,即使是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也很少設立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中小企業管理部門缺乏對信用的全面管理,企業信用管理的組織結構、職責、程序和資源得不到落實,企業的誠信管理系統不能形成.相對來說中小企業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差、風險意識薄弱,普遍沒有建立風險控制機制,所以企業對運營風險、信用風險、系統風險等相關風險認識不清,不能將企業存在的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在信貸行為發生后,中小企業不能利用信用管理制度估算信貸風險,這往往使其在信貸不能償還的情況發生時束手無策,導致中小企業失信行為的發生。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正是為了預防中小企業發生信貸不能償還而建立的,它能夠幫助中小企業監控信用風險,即在社會范圍內為中小企業建立了一個能夠及時監控企業的信用管理狀況的信用管理系統。
2.2.2 小額貸款的高管理成本和高風險。
貝克和德拉托雷(Beck,de la Torre)提出商業銀行通常將高風險歸咎于中小企業,而不愿向其提供貸款。因為中小企業信息標準低而且更具風險性,其遭受風險之后的損失率經常高于大型企業,所以銀行必須面對更高的融資成本,這種發生風險的成本通常會高于中小企業貸款的成本。因為事后的信息不對稱和相關道德風險的存在,銀行通常用較高的融資成本用于補償高風險和審核成本的同時,也需要花費更多的監管成本監管中小企業,審核和監管成本等融資成本的增加也降低了銀行在信貸業務上的最終利?;诖朔矫婵紤],銀行最終可能會將增加的成本轉嫁到借款人身上,進一步增加了向借款人借款的成本。因此,銀行沒有經濟激勵降低融資成本,所以銀行通常保持高成本用于細致的評估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和投資關系型貸款的利潤。
2.2.3 中小企業缺少抵押品。
如果發生企業違約的情形,銀行能夠通過抵押品來降低風險和監管成本,抵押品賦予銀行優先獲得償付的權利,對于信息不夠透明的公司銀行愿意用抵押貸款降低他們的投資組合風險,保護自身優先獲得償付的能力。而現實中,中小企業資產少等客觀問題的存在,導致中小企業難以向銀行提供足夠的抵押品進行融資擔保,抵押品不足導致銀行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風險評級增加,銀行感到無法降低貸款的風險成本和監管成本,在理性的經濟抉擇之下銀行會采取保守的經濟策略而不會貸款給中小企業。
2.3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效應分析。
2.3.1 額外財富效應。
信用擔保體系的建立,能夠讓中小企業快速進入銀行信貸市場,增加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規模和延長貸款的期限。對于銀行來說,由于擔保體系的存在,銀行能夠得到信用擔保資金提供的信貸保證金,該保證金可以降低信貸風險的成本,所以銀行能夠放松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條件,增加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資金數額。
再者,中小企業進行信貸應該付給銀行利息,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金額增加能夠促進利息收入的增加,提高銀行的收益。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信用擔保體系通常給予中小企業信貸利率優惠,在利率上獲得更加有利的條件,未來付出利息的減少毫無疑問能夠降低中小企業的信貸交易成本。中小企業獲得信貸資金之后能夠加快資金的周轉速度,使企業能夠盡快生產和經營,通過開展日常業務會獲得更多的財富。
2.3.2 經濟溢出效應。
經濟溢出效應是指由于中小企業增加了資本獲得的可能性,總體經濟狀況獲得提高。通常這些收益主要表現為中小企業增加社會就業或者提高雇員工資,增加所有者權益和政府稅收,政府稅收可以通過企業直接支付稅收或者增加就業和產出的間接稅收。盡管經濟溢出效應是因信用擔保體系的存在而產生的間接收益,但是它有助于政策制定者評價是否給予中小企業生存支持,所以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小企業開展經濟業務的同時,資金的循環又給社會其他經濟部門增加了資金和財富,由于貨幣的乘數效應,每一單位的貨幣都通過乘數放大數倍,這些被放大的貨幣讓整個社會經濟中流通的貨幣增加,增加的貨幣能夠強而有力地促進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從而有利于企業的快速發展,企業收入的增長能夠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和社會就業崗位,企業經濟形勢的好轉有助于雇員工資的提高,所以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發展促使經濟溢出效應的出現。
2.3.3 風險轉移和分散效應。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可以作為風險轉移和風險分散機制,通過相關經濟主體部分覆蓋部分違約風險的方式將風險分散和轉移。一旦債務人發生違約的情況,債權人能夠按法律規定的比例及時從擔?;鸹蚱渌商崛≠Y金中提取風險準備金,沖抵借款發生的經營虧損、代償支出和彌補擔保呆賬或者壞賬造成的損失,從而降低借款者的借款風險。通過共同承擔違約損失的方式,將違約風險不同程度和比例地分配給銀行、政府、擔保機構等相關經濟體,銀行能夠把以前全部加在自身的風險部分轉移給其他金融機構,這樣銀行能夠有效的降低為中小企業融資的風險,從而有效地減少銀行發生借款違約而造成巨額損失的狀況。
2.4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相關理論。
2.4.1 信貸配給理論。
信息不對稱經常導致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不恰當,使得銀行提高利率以防止不可測的風險的發生,從而導致逆向選擇的現象產生。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和魏斯 (Stiglitz,Weiss,1981) 證明:為了避免逆向選擇,銀行通常不愿意提高借款利率,更傾向于降低資金數量的供給,這將會產生信貸分配的經濟現象,信貸分配現象會導致出高價購買資產的客戶需求依然難以得到滿足.當市場上出現大量的信貸需求時,企業為了獲得貸款,更愿意將企業發展良好的信息告訴金融機構,而不是把不良的信息傳遞給金融機構。為了降低貸款的信用風險,金融機構一般不會通過提高利率來實現信貸需求的減少,金融機構會選擇在一個低于市場均衡的利率水平上對借貸資本實行有效的配給。中小企業因為存在信息標準低和信用風險性大的狀況, 所以更容易受到信息不對稱的限制。中小型公司所受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影響要大于大型公司,金融機構不愿遭受潛在的損失進而降低了同中小企業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可能性。
2.4.2 公共產品理論。
公共產品的特征是不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這是因為公共產品邊際生產成本為零,在特定的公共產品供給水平之內,新增加一個消費者不需額外增加供給成本,同時公共產品的邊際擁擠成本基本上為零,任何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或者使用不會影響其他人使用該公共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因此公共產品基本能給絕大部分社會成員提供服務。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信用擔保體系就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它能同時為大部分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蛘咂渌?,而不用擔心因為中小企業未付費而將部分中小企業排除在外,或者因為部分中小企業運用信用擔保體系而其他的中小企業不能利用擔保體系進行擔保。同時,信用擔保體系具有很明顯的正外部性,能夠保證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而且信用擔保體系采取公共產品的提供方式,能夠彌補金融市場信貸供應數量有限所導致的經濟效率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