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羅馬我們有一整個下午都在圍著斗獸場和古羅馬廣場游走,當我們在這些擁有 2000 年歷史曾經的西方文化中心的斷壁殘垣中艱難行進時,我開始了經濟學思考,在那些碎石鋪就的如諾瓦大道一樣著名的羅馬大道中,坐落著宏偉的政府大樓、寺廟和競技場,古羅馬廣場還作為閱兵場供凱旋的軍隊士兵慶祝,然后我忽然想到,這些我們所驚嘆的并作為拍照背景的景致都代表著政府支出。
我想到了為修建滿足政府需求的大樓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而普通的羅馬平民又從這些宏大的公共建筑項目中受益多少呢?我想到了某個凱恩斯主義前輩在石頭上用自造的羅馬詞刻下了C+I+G+X=Y 這個公式,用來表示羅馬貞女之家的建造所帶來的經濟增長。
回到現在,經濟學家、金融界權威和資深銀行家卻都在為政府的財政緊縮而苦惱,畢竟,根據凱恩斯主義前輩們的銘刻,政府支出減少會導致經濟增長下滑。但這些公式和理論卻忽略了兩個問題:什么是經濟增長,它為何重要?
當代主流經濟學家會說,經濟增長就是 GDP 的增長,并進而增加就業。相反,古典奧地利學派卻認為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類需求。滿足了不斷增長的需求,社會就經歷了經濟增長,當生產的各項要素,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不是錢)變得更加有效時,生產商品和服務的機會成本會降低,就會出現經濟增長,資源也會被解放出來從而滿足額外的需求。在課堂上,我以徒手挖個后院游泳池為例,問學生需要多少人才能在一天之內完成,然后我又增加了鏟子這個要素,重復這個問題,最后我又增加了反鏟挖掘機,并問多余的勞動力和鏟子怎么處理,對于一個學經濟的人來說這個答案是很明顯的:他們可以用來制造其他東西?,F在同樣數量的資源可以滿足更多的需求。
經濟增長的現代定義所存在的問題在于,它沒有考慮,政府支出每增加一個百分點都需要一大批坐在鍵盤后面椅子上的公務員,建造他們的辦公樓所需的土地、勞動力和資本本可以用于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據美國統計局數據,聯邦政府在2011 年雇傭了 280 萬人,還有 1 920 萬人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工作。那么這 2200 萬人都生產了什么呢?另外 140 萬人每天早上醒來就穿上美軍的各種制服,不僅不生產,反而還破壞了土地、勞動力和資本,從而破壞了滿足人類需求的商品服務的創造源泉。
再者,對于政府要求工商企業填寫的各種表格,生產部門必須雇傭大批的員工去完成。據美國行動論壇估計,工商企業每年浪費 8 700 萬人工小時進行合規,而一輛福特汽車大約需要花費 22 個人工小時,100 蒲式耳玉米大約需要花費 3 個人工小時。因此單就勞動力而言,如果坐在政府大樓的勞動力能夠以一種更具生產力的方式工作,政府將會多制造出 2 600 萬輛汽車或者是無數籃食物。
對于土地,據美國社區論壇每日保羅(Daily Paul) 估計,僅聯邦政府就占據了美國 30% 的土地,在此之上有軍事基地、政府大樓、國家公園以及一些禁止平民活動的區域。雖然對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土地占有量的估計不太可靠,但我們也不難猜出這個比例至少是聯邦政府的 1/3,也就意味著各級政府至少控制了全國國土面積的 40%.正如注視著斗獸場的提圖斯時代的羅馬人一樣,世界各國的公民都會敬畏地看著政府大樓、總統和帝王的住處、紀念國家大事的紀念碑或向政治人物致敬的紀念館。這些建筑材料、地板材料和其他建筑設備本可以用來制造物品來滿足平民的需求。在我們帖在 Facebook 上的照片中,我們站在宏偉的政府大樓前,但我們從沒看到硬幣的另外一面:有些人一無所有,因為那些本可以滿足他需求的資源都被用在了顯示政府傲慢的宏大建筑上。
政治家和資深銀行家都說改善我們目前的經濟狀況要靠充滿活力的經濟增長。但是如果一大部分的勞動力、土地和資本都依附在非生產部門,又怎么可能會有經濟增長呢? 2000 年前的羅馬平民可能會點頭同意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