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國P2P網貸行業的風控模式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國外P2P行業發展經驗借鑒
【第三章】中國P2P網貸發展原因
【第四章】我國P2P行業現狀特點分析
【第五章】我國P2P網絡貸款風險概述
【第六章】我國P2P行業風控模式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我國P2P行業的風險與監控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3章 中國 P2P 行業發展原因
3.1 資金供求不平衡為 P2P 發展提供空間
懂得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才會獲得超額利潤,而中國的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這種傳統金融機構卻一直獲得制度保護下的壟斷利潤,傳統金融機構基于服務成本的考量,融資服務主要面向國企和大中型企業,低成本社會資金流向銀行眼中的優質企業,80%的社會資金投向了 20%的企業,剩余 80%的企業無法獲得資金支持,小微企業和個人信貸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而民間借貸市場上,借貸信息高度不對稱,一些民間借貸者以某個固定收益向身邊親戚朋友或不特定人群募集資金,然后以更高利息放貸,部分民間借貸甚至達到 36%的借入利率,遠超過銀行借款利率 4 倍的法律限制,江浙一帶小微企業發達,資金需求旺盛,而傳統銀行很難滿足這些企業的資金需求,所以民間利率奇高,有的借貸利率甚至達到100%,導致這些企業進入高利貸惡性循環,最后往往發展成區域性風險事件。民間借貸市場混亂,信用和債務情況缺乏查詢渠道,加上退出機制欠缺,民間借貸長期游離在灰色地帶,承受著較高的道德風險和法律風險。
正是這種長期處于供需畸形和信息不對稱狀態為我國 P2P 網貸發展提供了足夠空間,我國 P2P 網貸發展覆蓋了主流金融機構難以滿足的空白市場,P2P 平臺為個人及中小微企業提供多樣的借款產品,隨著線上風控技術越來越成熟,小微企業及個人融資成本和融資效率都有望回歸理性市場階段。
3.2 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鼓勵 P2P 行業發展
金融脫媒的實質是消除信息不對稱和喚醒金融權利,許多非金融機構乃至個人都開始意識到人人具有享受金融服務和提供金融服務的權利,而 P2P 網貸交易方式恰好滿足這種需求,不但為借款人和投資人提供直接融資平臺,同時促進了信息透明化,削弱傳統金融機構利用信息不對稱所建立的交易壁壘,使得交易渠道偏平化。
截止 2014 年 6 月末,中國社會總債務規模與 GDP 之間的比例已經達到 25:1,其中企業債務率超過 100%,為全球之首,如此巨大債務規模傳統銀行信貸體系無法支撐,必須發展直接融資市場化解傳統銀行中介信貸體系風險,這恰恰是P2P 網貸遇到的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3.P2P 網貸作為直接融資渠道,有效分擔了金融市場部分風險,降低間接融資體系承受的風險,釋放了金融市場潛力,為我國宏觀經濟良好運轉提供更多動力。
近幾年,央行采取不少利率市場化措施,如有序放開存款利率管制、同業存單發行和交易主體不斷擴大,利率市場化一方面反映了項目風險與收益只之間的關系,防止高風險項目獲得低成本資金,從而提高經濟體的杠桿率,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可以促進金融市場產品創新,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需求。在一系列線上借貸交易中,P2P 平臺有效采集利率信息,把握利率動態變化,為利率市場化提供更多參考,拓寬了利率市場化途徑,是一種自下而上推動利率市場化的有效方式。
3.3 高收益、低門檻 P2P 成投資新寵
在存款利率管制的情況下,居民無法從銀行儲蓄中獲得更高收益,如 3.1 表中反映的信息,信托產品雖然收益率比銀行高出很多但是投資門檻非常高,使一般投資人很難企及,銀行理財產品近幾年頻繁出現剛性兌付問題,余額寶的收益更是從剛上線的 7%下滑至目前的 3.5%,P2P 產品的高收益、低門檻成為投資人新選擇。據統計 2014 年末我國住戶存款余額高達 50 萬億,銀行理財產品突破15 億元,信托市場規模 13.98 億,而作為互聯網貨幣基金代表余額寶也在 2014年達到 5789 億遠,可以看出我國投資者具有較高的投資熱情和投資資金,而整個 P2P 行業 2014 年才達到 2528 億規模,從 P2P 發展趨勢來看勢必會爭取到更多低收益領域的投資人,快速擴大 P2P 市場規模。
隨著 P2P 行業發展,P2P 平臺不僅為投資人提供短、中、長期不同期限的投資選擇,更是提供信用、抵押、票據、租賃等一系列豐富投資品種,以投資人需求為基礎,不斷創新投資產品,滿足投資人不同期限、不同額度、不同風險偏好的多樣投資需求。
3.4 互聯網技術推動 P2P 行業發展
截止 2015 年互聯網用戶達 8.5 億,互聯網金融用戶 7849 萬人,互聯網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線理財投資已經成為很多網民特別是一二線城市網民的首選。P2P 平臺為借款人和投資人提供在線貸款申請、借款信息展示、標的選擇、在線支付、電子合同簽約、第三方賬戶托管等全流程線上服務,而決定P2P 平臺發展的關鍵還是風險控制,只有應對好風險才能打造核心金融能力,領先的 P2P 借貸平臺已經強化開始征信技術,包括征信渠道多樣化、征信數據綜合化、信用評估自動化,強化風控流程的各個環節,形成平臺核心競爭力。
很多 P2P 平臺包括宜信、人人貸等通過大數據技術、用戶畫像等方面的創新和應用開發自己的風控系統,不管是人人貸的“魔鏡”系統還是宜信的信貸風控系統,采用自動化模型和算法,通過引進征信工具或自建征信模型等方式,參考交易信息、社交信息、互聯網行為信息等多維度信息,批量處理借款項目,降低傳統風控駐點及現場勘查等風控成本,可實現 1 分鐘信貸決策,極大提高借貸效率,創新風控方式,推動我國信用發展。
3.5 更多競爭者加速 P2P 行業發展
2014 年以來,銀行、上市、風投等企業加快布局互聯網金融戰略,紛紛發展 P2P 網貸,進入者數量持續增長,風投系、銀行系、國資系、上市系等一大批有背景有實力的大平臺進入 P2P 行業,由于這些平臺的品牌影響力使得這些平臺以較低利率水平影響著整個行業定價,同時提高行業準入門檻。
近兩年,在利率市場化和客戶下沉的大背景下一些銀行正在加緊爭奪小微信貸市場。截止到 2015 年 6 月,銀行系 P2P 平臺 12 家,包括平安銀行陸金所、民生銀行民生易貸、包商銀行小馬 Bank、國開行的金開貸,銀行作為傳統金融機構長期“忽略”小微金融服務,借 P2P 平臺一方面涉足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領域,一方面獲得更全面的金融數據,銀行進入 P2P 行業其實更像銀行將小微甚至中小業務資產出表的一個渠道。但是與其他新進入 P2P 行業的實力機構相比較,銀行系 P2P 平臺是收益率最低、平臺數量最少的,也說明銀行在從重量級信貸轉向輕量級信貸過程中還需要調整思路和策略。
因 P2P 監管遲遲未明確,P2P 作為類金融服務進入門檻很低,上市公司趁此機會快速布局互聯網金融戰略,憑借雄厚資金實力和公信力為 P2P 平臺信用背書,而 P2P 市場的發展一方面可以反哺主業市場,如做供應鏈金融,打通企業上下游資金服務,提高上市公司運營效率,市場想象空間很大,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布局 P2P 網貸,在資本市場引起關注,熊貓煙花僅投資 1 億元成立銀湖網進入到互聯網金融市場帶動了資本市場的走勢,幾乎成為該類板塊的領頭羊,股票大漲。
2014 年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與 2015 年相比,民營系 P2P 平臺收益率被整體拉低,銀行系收益率持續走低,風投、國資和上市均調高收益率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其中上市系更快投入到收益率角逐中,以 2015 年 13.16%的平均收益率緊隨民營系之后,成為大背景平臺中收益率最高一派,而國資系是平臺數量最多一派。
風險投資進入 P2P 行業主要有三個原因6:第一 P2P 的未來市場規模。P2P 網貸服務于個人消費貸款、小微企業貸款,2013 年信用卡消費分期余額為 1.8 萬億左右,民間融資規模為 8.6 萬億元左右,預計 P2P 市場規模應該在萬億級,發展潛力巨大。第二 P2P 商業模式的快速復制。中國 P2P 網貸探索線上風控技術,降低風控成本,這種線上貸款申請、線上投資、線上風控的流程及技術只要成熟很容易快速發展為全國布局的 O2O 式的互聯網金融公司。目前許多 P2P 平臺與與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租賃公司、保理公司合作,這種合作可以快速復制傳統金融模式,通過互聯網實現規模效應。第三 P2P 企業的上市融資,美國 P2P 平臺 Lending Club2014 年 12 月成功登陸紐交所,IPO 價格為 15 美元,首日漲幅56%,收于 23.43 美元,專注企業信貸服務的美國 P2P 平臺 Ondeck2014 年 12 月17 日以 20 美元的發行價上市,首日大漲 34%,收于 24.15 美元。美國 P2P 平臺成功上市為中國 P2P 企業上市帶來曙光。
根據 2015 年 6 月與 2014 年 6 月的單月成交量比較,民營系單月成交量占比從 80.58%下降到 69.11%,風投系平臺占比從 11.21%上升至 16.87%躍居第二,風投系憑借較高的投資收益迎來最高投資密度,從 2015 年 6 月的平臺投資人密度數據來看,平均每個風投平臺投資人數為 4700 人,銀行系平臺居第二,平均每個銀行系平臺投資人數 3500 人,遠遠超過民營系平臺,平均每個民營系平臺投資人數 60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