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我國P2P行業風險的原因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國內P2P發展概況
【第三章】與國外P2P行業發展的對比
【第四章】國內P2P問題平臺分析
【第五章】如何選擇安全的P2P平臺
【第六章】P2P行業發展展望
【結論/參考文獻】我國P2P平臺安全問題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六章 P2P 行業發展展望
本文作者認為缺少監管的不規范市場最終會扼殺互聯網創新產品,這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沒有監管的 P2P,最大的問題就是在于信用不透明帶來的道德問題,從目前國內 P2P 運營來看,從未公開任何形式的資產質量報告,即使壞賬率也都是自己對外公布,嚴重缺乏公信力,所以出現了本文介紹的亂象頻出,跑路欺詐的 P2P 市場。在《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后,整個 P2P 行業的調整,優勝劣汰已箭在弦上,對于 P2P 行業來說是個走上合規之路的調整時機。本章節從政府監管方向以及 P2P 行業發展展望兩個角度來對其行業發展趨勢進行預判。
6.1 政府監管方向
6.1.1 政策動態
2014 年 3 月 26 日,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該專委會由央行下屬的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組織并發起,該委員會成員有銀行、券商、綜合性金融集團、互聯網公司、支付清算、P2P 借貸平臺等多個領域的 75 家機構,l 同年 4 月 3 日,央行牽頭組建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復,由央行條法司牽頭負責籌建,目的是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自律管理。
同年 4 月 21 日,銀監會明確提出 P2P 網貸平臺的"四條紅線",一是明確平臺的中介性質,二是明確平臺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三是不得將歸集資金搞資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同年 6 月底,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在第一屆新金融聯盟峰會提出,對 P2P和眾籌融資的監管,基本底線應該是純信息平臺。對投資人保護的重要方法是小額分散投資。同時提到了建立民間征信公司的重要性。
在 2014 年 8 月 2 日舉行的 2014 年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圓桌會議中,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部副主任楊曉軍表示,互聯網技術需要滿足金融機構對金融服務的創新支持,抓住對互聯網金融"變與不變","怕與不怕"的兩個認識,在鼓勵創新的前提下加強監管并提出對于 P2P 的監管要有明定位,不碰錢,有門檻,重透明和強自律五個方面的原則。
2015 年 7 月 18 日央行出臺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6.1.2 監管方向預判。
從上述政府監管動態來看,P2P 行業快速繁榮與風險頻發加速監管落地,從監管動態觀察,P2P 網貸的監管定位可能是信息服務平臺和小額投融資。目前國內對于 P2P 平臺針對性的監管制度尚未出臺,市場準入沒有特殊要求,行業仍處於監管套利階段,監管風險是 P2P 行業發展的重要風險因素。
下面從資本金要求、風控、第三方托管等 8 個方面進行監管方向的預判:
6.2 行業未來發展方向展望
2015 年預計將成為互聯網金融監管年,P2P、眾籌、征信等領域的監管都將慢慢落地,中國未來 P2P 行業發展將逐步進入穩定健康的發展階段,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趨勢:
6.2.1 監管正式出臺,行業發展進入正軌
P2P 行業在經歷了多年的野蠻生長滯后,從 2014 年開始漸漸引起了監管層的重視,隨著銀監會組織架構的調整,P2P 行業也擁有了直接領導的部門-普惠金融部。2015 年 7 月 18 日央行出臺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承認了 P2P 和合法地位,認為 P2P 網貸是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渠道之一,明確了監管的要求: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創新監管,再次明確將網絡借貸的監管部門劃為銀監會。其中《意見》中指出"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也表明了 P2P 網貸平臺可以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對投資人的資金進行管理和監督,實現投資人資金與 P2P 平臺資金分賬管理。此條意見名為"存管"實為"托管",金融機構承擔著資金的管理和監督功能。前期,P2P 行業多家平臺尋找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商談資金托管業務無果,原因在于多數傳統機構金融對該行業持觀望態度,此次《意見》的出臺無疑是給 P2P 行業一劑強心針,P2P 行業資金銀行托管合作業務將逐步展開,不規范的第三方支付機構資金托管方式也將逐步離開 P2P 網貸市場,使得行業發展更加規范化。更值得一提的是,P2P 明確被定為信息中介,只能為借貸雙方提供信息服務,多年亂象叢生的市場最終將走向合規的路線。
6.2.2 征信系統建設穩步發展
2015 年 1 月 5 日,央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 8 家機構在 6 個月內做好個人征信業務開展的準備工作。這也標志著在6 個月后,等經過央行最后審核通過后將向這 8 家公司依法頒發個人征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這是民間征信公司開展個人征信業務的邁進的有利一步。這 8 家機構分別是騰訊征信有限公司(騰訊),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阿里集團),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集團),中誠征信有限公司,鵬元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華道征信有限公司和中智誠征信有限公司。
從目前征信的渠道信息來源來看,我國能夠提供個人征信信息的渠道主要為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屬的上海資信公司,并且央行征信中心一般只能允許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查詢,而其他非金融機構無法獲取相關信息。8 家民間征信公司的建立是對現有央行和政府背景征信公司的有利補充。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如何充分利用個人網絡交易數據對現有征信體系進行補充和驗證是大家目前研究的主要課題。2015 年 1 月 28 日,阿里巴巴螞蟻金服集團旗下征信機構"芝麻信用"正式推出中國首個個人信用評分系統,已經在部分支付寶用戶中進行公開測試,是中國征信體系建設中重大的里程碑事件。
隨著上述民間征信機構牌照的正式發放,未來征信體系將不斷完善,P2P 平臺的風控手段也將更加豐富。
6.2.3 P2P 平臺將開拓更多的資產類別
P2P 平臺不會限于信貸資產,目前已經有平臺拓展到票據、房貸、車貸、供應鏈金融等業務,未來將拓展到更多的金融資產類別,并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將 P2P 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尤其是與供應鏈金融相結合尤其突出,原因在于 P2P 的核心競爭力在資產端,只有與規模大、風險可控的資產端對接才是安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去年以來,已經構建支付場景并且形成可控閉環的產業 O2O 平臺,綜合電商平臺,大型供應鏈體系都成為 P2P 積極對接的優質資產,供應鏈或者電商平臺提供風險控制和融資需求,成功與 P2P 對接。房地產、汽車、大宗商品平臺或產業鏈,由于其天然的巨大市場規模成為 P2P 的目標優質資產。